趙括並非只會紙上談兵,這個黑鍋背得實在是冤枉!

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打韓國,眼瞅著就要拿下上黨郡,此時太守馮亭卻打算將城池獻給趙國。如此一來的話,秦國必然會對趙國出兵,這樣韓國就可聯合趙國共同抗擊秦國,退也可求得自保。此時趙國國君是趙孝成王,他的爺爺是趙武靈王,曾推行過“胡服騎射”,從而使趙國一躍成為可和秦國相抗衡的軍事強國。他的爸爸是趙惠文王,雖沒有爺爺那般膽識氣魄,但他知人善用,在廉頗、藺相如、趙奢等大臣的輔佐下,使得趙國在和秦國的抗衡中也不落下風。

趙括並非只會紙上談兵,這個黑鍋背得實在是冤枉!

可惜的是,這位趙孝成王相比其祖父輩就差遠了。當消息傳來後,他既沒有找藺相如,也沒有詢問廉頗,而是喊來了自己的舅爺趙豹、叔叔趙勝一同商量。趙豹覺得此事有危險,不建議接收。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上黨郡不要白不要,就算真打起來,自己這邊也還有廉頗。最終趙孝成王聽從了他的意見,封馮亭為華陽君,接受上黨郡。秦昭襄王聽到這個消息後勃然大怒,立馬派人攻取上黨郡。趙國見狀,立馬派出了老將廉頗,出兵長平抵擋秦軍。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趙軍損兵折將,廉頗立馬調整了戰略,轉攻為守,死守長平就是不出。

趙括並非只會紙上談兵,這個黑鍋背得實在是冤枉!

這一守就是三年。長平離趙國近,離秦國遠,所以在糧草兵力補給這塊,秦軍根本就跟不上趙軍。廉頗正是看準了這點,所以才和秦軍打起了消耗戰。這眼瞅著計謀就要成功了,趙孝成王卻慫了,他暗地裡派人出使秦國去和談,結果被秦國國相範睢抓住機會狠狠地宣傳了一番,本來有意打算出兵援趙的諸國,都紛紛採取了隔岸觀火的態度。秦國見前方沒啥進展,就在後方搞起了小動作。範睢派人花重金到趙國去造謠宣傳:廉頗已經準備投降了;秦國所懼怕的其實並非廉頗,而是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孝成王本就對廉頗死守不戰心懷不滿了,再加上如此多的傳言,果然中計。就這樣,揹負了全趙國人民希望的趙括披掛上陣了,帶著五十萬的大軍走向了死亡的深淵。

趙括並非只會紙上談兵,這個黑鍋背得實在是冤枉!

後人在提到趙括時,總是會提起他“紙上談兵”的典故,似乎他成了“老子英雄兒混蛋”的代表。可是大家都忽視了一點,趙括的貿然出兵其實是無奈之舉。趙孝成王之所以會用他去代替廉頗,就是不滿意廉頗的消耗戰,就是希望趙軍能夠主動出擊,在這種情況下,趙括只能硬著頭皮上。再者,在軍隊鍛鍊46天的情況下,趙軍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叛亂,仍舊能夠在趙括的指揮下和秦軍奮力廝殺,這說明趙括很得軍心。最後,長平之戰中趙國損耗掉了秦國二十萬的兵力,秦軍的大部分傷亡都是出現在後半段,可見趙括在率軍做困獸之鬥時,是有很強的臨場指揮能力的。可惜的是,這些優點不足以在為難時刻使他力挽狂瀾,因為他所面對的是白起。

趙括並非只會紙上談兵,這個黑鍋背得實在是冤枉!

所以按照這個邏輯來說的話,趙括不過是替趙孝成王背了一個天大的黑鍋。當時趙括的母親就曾勸阻過趙孝成王,讓他不要啟用趙括,那時的老太太是否已經看出了愚蠢的趙王只會逼著自己的兒子去送死呢?縱觀整個事件過程,其中的任何一處敗筆,哪個不是出自趙孝成王之手?在決定是否接受上黨郡時,他不召見賢臣,只聽親族的意見;戰爭開始,他且戰且和,不顧勸阻派使者去秦國和談,自毀長城;最後他又臨陣換帥,用年輕的趙括替代老將廉頗,試圖一步登天擊垮秦國,結果白白葬送了五十萬大軍的性命。如果說趙括真犯啥錯的話,那就是接到任命時沒能拒絕,沒能跪在趙王面前說:“這仗我真打不了,還是請老將廉頗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