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在中印邊境,為漫長的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自東而西,延綿近2500公里,平均海拔達6000米,其間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可謂西藏南部的天險。喜馬拉雅山脈雖然為絕險,但並不是就完全無法翻越,其中不乏眾多的斷裂帶,是西藏高原通往印度平原的天然通道,其中,以錯那-達旺這條斷裂帶尤為重要。

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錯那-達旺臺地

錯那-達旺斷裂帶東為錯那曲,西為娘姆江曲,南為達旺河,北部連接西藏高原,是一條平均海拔約為4200米,寬約20公里的條形走廊。通過這條走廊,就可以由印度平原往北橫穿喜馬拉雅山脈而通往西藏高原,這條路線為由印度提斯普爾往北經查庫(Chaku)而到邦迪拉(Bomdila),然後沿卡門河支流科馬河谷西北行,經德讓宗(也叫提郎宗,Dirang)、申隔宗(Senge),越色拉山口(Se la、即西山口),跨過達旺河谷而至達旺,再由達旺往北經棒山口(Bum la)直抵錯那,以至於西藏腹心山南、拉薩。這條路線由於密邇西藏核心山南、拉薩一帶,且較為容易通行,故其為西藏南部首屈一指的戰略性通道,其重要性並不亞於處於不丹西端的,由錫金、亞東入藏的大道。

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錯那經達旺,德讓宗到印度平原的道路

這條路線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2世紀時期,在西藏山南的雅礱河谷就存在著一個原始部落,因地而名,該部落便叫雅礱部落。由於雅礱河谷環境優越,平坦肥沃,非常適合農業生產,雅礱部落得以快速崛起,在此後的3個世紀裡,這個部落吞併強鄰、擴張領地,逐漸成為西藏最強大部落。到了7世紀,雅礱部落統一西藏,建立吐蕃政權,並逐漸將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雅礱河谷的山南瓊結向拉薩轉移。為便於統治,吐蕃帝國將其核心地區拉薩、日喀則一帶劃分四大部分,即著名的“衛藏四茹”,其中,山南地區便是“四茹”之一的“約茹”,而錯那地區便屬於“約茹”管轄,此時,由山南雅礱河谷通過錯那、達旺而到印度的道路就已經形成了。到了元、明時期,西藏地方政權帕竹政權在錯那建宗(相當於縣),標誌著此道已經非常成熟了,錯那縣成為西藏高原對接印度平原的橋頭堡。

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山南雅礱河谷

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山南和錯那

在古代時,尤其在清代時,這條路線是印度平原北上西藏腹心的重要路線,為重要的商貿大道,印度平原的大米等物資入藏,都是由此道。於是,西藏地方政權為存儲印度大米,便在錯那設有大型的倉庫。直到民國時期,這條路線商旅輻輳,為印度北上拉薩的商貿大道。

這條由錯那通往印度的通道中,可以達旺河為界,分為南北兩段。達旺河為瑪納斯河上游支流,其上游有東章河(也叫錯那曲或錯那河)和馬哥河兩支,二流合流後,始稱達旺河。達旺河深切山地,形成一條深谷,將錯那通往德讓宗為南、北兩部分。其中,北段即達旺河以北的錯那至達旺這條條形走廊,此走廊中,尤以達旺為其咽喉。達旺處於這個臺地的南端斜坡上,其地勢南低北高,海拔2600米,由於受溫暖的印度洋水汽的滋潤,其氣候溫潤,物產富饒,產米、木材等物資。在古代時,達旺為錯那宗兩個西藏宗本的避寒寓所。同時,達旺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西藏的許多高僧均來自於達旺地區,其中,最為著名的為六世d-a賴倉央嘉措。因此,達旺有“藏南明珠”之稱。

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達旺地形

最為關鍵的是,達旺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作用。達旺俯瞰達旺河谷,地當從達旺河谷上錯那-達旺臺地之口,不但控制通往色拉山口、德讓宗而入印度平原的道路,還控制入不丹之路。達旺入不丹之路,為由達旺順達旺河谷而下,至不丹東部重鎮塔司崗(Tashigang),然後沿瑪納斯河(Manas Chhu)而下,進入不丹,或者直抵印度平原。這條路線是西藏同不丹之間的重要的商貿路線,古代時,西藏商隊常由此道運去羊毛、磚茶、食鹽和麝香等貨物,以交換不丹的大米、紙張和幹辣椒等物資。

不丹原為我西藏南部的藩屬國,力量弱小,其語言、文化、宗教、風俗等和我西藏無大差別,本不為懼,但自英殖民者控制不丹後,印藏之間沒有了緩衝,形勢已經大變,我們面對的已經不是不丹,而是不丹背後的強敵英殖民者或者印度。在上世紀初期,英國常派一些間諜人員,以科學考察等為藉口,常由塔司崗(Tashigang)沿此道北上達旺,往北向西藏腹心滲透,圖謀我藏南地區。在解放戰爭時期,英國又趁我國內戰爆發時,脅迫西藏地方政府承認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並以不丹工人數百名,趕築塔司崗(Tashigang)至藏邊達旺之路,並在塔司崗(Tashigang)駐紮重兵,對我達旺、錯那形成巨大威脅。

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達旺控制的要道

因此,達旺實際上控制藏南德讓宗方向和不丹塔司崗(Tashigang)方向入山南、拉薩這兩條要道,故為藏南軍事重鎮。自古以來,西藏地方政權無不在達旺駐紮重兵,到了近現代,英殖民者圖謀我西藏,更是以達旺為其突破口,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中印衝突中,達旺是印度的重要據點,而我發動自衛反擊戰,達旺為我反擊印度的重點。

此外,由錯那往南,除了經達旺往南的道路,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通道,即娘姆江曲河谷。娘姆江曲為瑪納斯河上游支流,其深切喜馬拉雅山所形成的河谷也叫勒布溝,由於印度洋溫潤的水氣可以沿河谷直上,因此,谷內的環境非常的優越,由谷底垂直往上,依次分佈著林海、花海、草甸、雪山等景觀,景色絕美,是我國藏南著名的景區。由錯那往南,經波拉山口進入娘姆江曲河谷後,然後沿娘姆江曲河谷而下,可直抵塔西崗而入印度平原,也可轉入達旺河谷,迂迴達旺背後,因此,勒布溝為兵家必爭之地。在中印戰爭的克節郎戰役中,勒布溝是雙方的主要戰場之一,我軍的指揮所即在溝內的麻瑪鄉,而印軍的指揮所則在勒布溝內下游的吉米塘。1987年的桑多洛河谷事件,也是在勒布溝內爆發。

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娘姆江曲和達旺兩道

由錯那經達旺通往印度的道路的南段,即達旺河以南的經色拉山口、森格宗、德讓宗、邦迪拉等地而到印度平原的段落。在這段中,德讓宗至申隔宗一帶為卡門河支流科馬河河谷,屬山地熱帶和亞熱帶氣候,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在清代時,西藏地方政府在達旺設寺廟徵收門隅地區的稅賦,德讓宗一帶便為達旺寺的主要稅收來源,因此,德讓宗為藏南重鎮,英國人和印度人圖謀我藏南,無不以德讓宗為大本營。同時,色拉山口處於色拉山巔,和達旺隔河相望,地勢非常的險要,為達旺通往德讓宗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軍事重地,為德讓宗的北口。在清代時期,西藏地方政府便在色拉山口設有關卡,以扼守印度北上之道。在中印戰爭時期,隨著我軍攻克達旺,印軍遂在色拉山口屯駐重兵,隔達旺河和我軍對峙,阻擋我軍南下。

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色拉山口

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德讓宗

色拉山口為德讓宗的北口,邦迪拉就是其南口。邦迪拉處於科馬河和坦加帕尼河之間的山脊上,其俯瞰山谷,地勢非常的險要,為德讓宗南下的必經之地。自英國、印度侵佔我藏南地區後,便在此地屯駐有重兵。由邦迪拉往北,還有一條非常艱險的小道,即著名的“貝利小道”。這條路線為1913年時,英國軍人貝利中校在測繪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時發現的。其路線為由邦迪拉往北經登班(Thembang)、經波辛山口(Poshing la)、錯山口(Tse la)、拉普(Lap)等地,通往處於麥克馬洪線上圖龍山口(Tulung la)一帶的路線。通過“貝利小道”,由達旺南下,就可以繞開險峻的色拉山口,迂迴德讓宗背而攻佔邦迪拉,從而切斷德讓宗的退路。在中印戰爭時期,這條道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印軍在達旺河以北被我軍擊潰後,便以重兵部署在色拉山口、德讓宗的一帶,憑險拒守。而我軍便抓住印軍後方交通線薄弱的弱點,便由魯克塘、折多拉山口等地,由貝利小道大迂迴,攻佔邦迪拉,切斷印軍退路,印軍遂潰。

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中印戰爭我軍的主攻路線,迂迴路線和貝利小道

但是,這條路線卻是非常艱險的,沿途有大雪山、原始森林、峽谷、河流等,氣候變化無常,環境非常惡劣。據我軍參戰人員回憶道,這條路線沿途全是無人區,根本就沒有路,只是工兵按照地圖上的方向,用刀、鏟等工具硬開出來的一條路。在貝利小道的北部,海拔非常高,常年積雪覆蓋,氣候寒冷,有嚴重的高原反應;而在南部,則為亞熱帶原始森林,在崇山峻嶺中間,蚊蟲、螞蝗、毒蟲等特別的多,尤其是那種旱螞蟥,不知不覺就爬到身上吸血。正是由於如此的艱險,印度人認為我軍不可能由此路而來,遂不設防,我軍才能得以輕而易舉的攻佔邦迪拉,從而切斷印軍的退路。

錯那-達旺,為我國藏南的咽喉

錯那-達旺南下二道

總而言之,錯那、達旺臺地是我藏南地區的咽喉。喜馬拉雅山脈在此中斷,形成一條海拔不是很高,便於通行的臺地。由印度平原經錯那、達旺臺地通往西藏山南、拉薩,主要有東西兩條大道,其中,東道為印度提斯普爾往北經邦迪拉、德讓宗、色拉山口等地通往達旺,然後往北經棒拉山口、錯那等地直抵山南;西道為由印度平原沿瑪納斯河谷北上進入不丹境內,經塔司崗(Tashigang)直抵達旺而合前道。這兩條路線中,因東道處於印度非法佔領的我國藏南地區,故此道尤為重要。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中印戰爭中,此道為印度侵入藏南的主幹道。至於西道,因其處於不丹境內,故沒有東道出名。但由於不丹為印度所控制,不排除戰時被印度利用的可能,所以我國絕對不能放鬆警惕。無論如何,二道在達旺匯合而呈現漏斗狀,而錯那、達旺就是漏斗柄。因此,錯那、達旺臺地絕對是我藏南國防重地,這是其地理形勢所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