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在中印边境,为漫长的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自东而西,延绵近2500公里,平均海拔达6000米,其间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可谓西藏南部的天险。喜马拉雅山脉虽然为绝险,但并不是就完全无法翻越,其中不乏众多的断裂带,是西藏高原通往印度平原的天然通道,其中,以错那-达旺这条断裂带尤为重要。

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错那-达旺台地

错那-达旺断裂带东为错那曲,西为娘姆江曲,南为达旺河,北部连接西藏高原,是一条平均海拔约为4200米,宽约20公里的条形走廊。通过这条走廊,就可以由印度平原往北横穿喜马拉雅山脉而通往西藏高原,这条路线为由印度提斯普尔往北经查库(Chaku)而到邦迪拉(Bomdila),然后沿卡门河支流科马河谷西北行,经德让宗(也叫提郎宗,Dirang)、申隔宗(Senge),越色拉山口(Se la、即西山口),跨过达旺河谷而至达旺,再由达旺往北经棒山口(Bum la)直抵错那,以至于西藏腹心山南、拉萨。这条路线由于密迩西藏核心山南、拉萨一带,且较为容易通行,故其为西藏南部首屈一指的战略性通道,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处于不丹西端的,由锡金、亚东入藏的大道。

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错那经达旺,德让宗到印度平原的道路

这条路线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2世纪时期,在西藏山南的雅砻河谷就存在着一个原始部落,因地而名,该部落便叫雅砻部落。由于雅砻河谷环境优越,平坦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生产,雅砻部落得以快速崛起,在此后的3个世纪里,这个部落吞并强邻、扩张领地,逐渐成为西藏最强大部落。到了7世纪,雅砻部落统一西藏,建立吐蕃政权,并逐渐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雅砻河谷的山南琼结向拉萨转移。为便于统治,吐蕃帝国将其核心地区拉萨、日喀则一带划分四大部分,即著名的“卫藏四茹”,其中,山南地区便是“四茹”之一的“约茹”,而错那地区便属于“约茹”管辖,此时,由山南雅砻河谷通过错那、达旺而到印度的道路就已经形成了。到了元、明时期,西藏地方政权帕竹政权在错那建宗(相当于县),标志着此道已经非常成熟了,错那县成为西藏高原对接印度平原的桥头堡。

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山南雅砻河谷

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山南和错那

在古代时,尤其在清代时,这条路线是印度平原北上西藏腹心的重要路线,为重要的商贸大道,印度平原的大米等物资入藏,都是由此道。于是,西藏地方政权为存储印度大米,便在错那设有大型的仓库。直到民国时期,这条路线商旅辐辏,为印度北上拉萨的商贸大道。

这条由错那通往印度的通道中,可以达旺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达旺河为玛纳斯河上游支流,其上游有东章河(也叫错那曲或错那河)和马哥河两支,二流合流后,始称达旺河。达旺河深切山地,形成一条深谷,将错那通往德让宗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北段即达旺河以北的错那至达旺这条条形走廊,此走廊中,尤以达旺为其咽喉。达旺处于这个台地的南端斜坡上,其地势南低北高,海拔2600米,由于受温暖的印度洋水汽的滋润,其气候温润,物产富饶,产米、木材等物资。在古代时,达旺为错那宗两个西藏宗本的避寒寓所。同时,达旺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西藏的许多高僧均来自于达旺地区,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六世d-a赖仓央嘉措。因此,达旺有“藏南明珠”之称。

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达旺地形

最为关键的是,达旺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作用。达旺俯瞰达旺河谷,地当从达旺河谷上错那-达旺台地之口,不但控制通往色拉山口、德让宗而入印度平原的道路,还控制入不丹之路。达旺入不丹之路,为由达旺顺达旺河谷而下,至不丹东部重镇塔司岗(Tashigang),然后沿玛纳斯河(Manas Chhu)而下,进入不丹,或者直抵印度平原。这条路线是西藏同不丹之间的重要的商贸路线,古代时,西藏商队常由此道运去羊毛、砖茶、食盐和麝香等货物,以交换不丹的大米、纸张和干辣椒等物资。

不丹原为我西藏南部的藩属国,力量弱小,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等和我西藏无大差别,本不为惧,但自英殖民者控制不丹后,印藏之间没有了缓冲,形势已经大变,我们面对的已经不是不丹,而是不丹背后的强敌英殖民者或者印度。在上世纪初期,英国常派一些间谍人员,以科学考察等为借口,常由塔司岗(Tashigang)沿此道北上达旺,往北向西藏腹心渗透,图谋我藏南地区。在解放战争时期,英国又趁我国内战爆发时,胁迫西藏地方政府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并以不丹工人数百名,赶筑塔司岗(Tashigang)至藏边达旺之路,并在塔司岗(Tashigang)驻扎重兵,对我达旺、错那形成巨大威胁。

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达旺控制的要道

因此,达旺实际上控制藏南德让宗方向和不丹塔司岗(Tashigang)方向入山南、拉萨这两条要道,故为藏南军事重镇。自古以来,西藏地方政权无不在达旺驻扎重兵,到了近现代,英殖民者图谋我西藏,更是以达旺为其突破口,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印冲突中,达旺是印度的重要据点,而我发动自卫反击战,达旺为我反击印度的重点。

此外,由错那往南,除了经达旺往南的道路,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即娘姆江曲河谷。娘姆江曲为玛纳斯河上游支流,其深切喜马拉雅山所形成的河谷也叫勒布沟,由于印度洋温润的水气可以沿河谷直上,因此,谷内的环境非常的优越,由谷底垂直往上,依次分布着林海、花海、草甸、雪山等景观,景色绝美,是我国藏南著名的景区。由错那往南,经波拉山口进入娘姆江曲河谷后,然后沿娘姆江曲河谷而下,可直抵塔西岗而入印度平原,也可转入达旺河谷,迂回达旺背后,因此,勒布沟为兵家必争之地。在中印战争的克节郎战役中,勒布沟是双方的主要战场之一,我军的指挥所即在沟内的麻玛乡,而印军的指挥所则在勒布沟内下游的吉米塘。1987年的桑多洛河谷事件,也是在勒布沟内爆发。

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娘姆江曲和达旺两道

由错那经达旺通往印度的道路的南段,即达旺河以南的经色拉山口、森格宗、德让宗、邦迪拉等地而到印度平原的段落。在这段中,德让宗至申隔宗一带为卡门河支流科马河河谷,属山地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在清代时,西藏地方政府在达旺设寺庙征收门隅地区的税赋,德让宗一带便为达旺寺的主要税收来源,因此,德让宗为藏南重镇,英国人和印度人图谋我藏南,无不以德让宗为大本营。同时,色拉山口处于色拉山巅,和达旺隔河相望,地势非常的险要,为达旺通往德让宗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军事重地,为德让宗的北口。在清代时期,西藏地方政府便在色拉山口设有关卡,以扼守印度北上之道。在中印战争时期,随着我军攻克达旺,印军遂在色拉山口屯驻重兵,隔达旺河和我军对峙,阻挡我军南下。

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色拉山口

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德让宗

色拉山口为德让宗的北口,邦迪拉就是其南口。邦迪拉处于科马河和坦加帕尼河之间的山脊上,其俯瞰山谷,地势非常的险要,为德让宗南下的必经之地。自英国、印度侵占我藏南地区后,便在此地屯驻有重兵。由邦迪拉往北,还有一条非常艰险的小道,即著名的“贝利小道”。这条路线为1913年时,英国军人贝利中校在测绘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时发现的。其路线为由邦迪拉往北经登班(Thembang)、经波辛山口(Poshing la)、错山口(Tse la)、拉普(Lap)等地,通往处于麦克马洪线上图龙山口(Tulung la)一带的路线。通过“贝利小道”,由达旺南下,就可以绕开险峻的色拉山口,迂回德让宗背而攻占邦迪拉,从而切断德让宗的退路。在中印战争时期,这条道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印军在达旺河以北被我军击溃后,便以重兵部署在色拉山口、德让宗的一带,凭险拒守。而我军便抓住印军后方交通线薄弱的弱点,便由鲁克塘、折多拉山口等地,由贝利小道大迂回,攻占邦迪拉,切断印军退路,印军遂溃。

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中印战争我军的主攻路线,迂回路线和贝利小道

但是,这条路线却是非常艰险的,沿途有大雪山、原始森林、峡谷、河流等,气候变化无常,环境非常恶劣。据我军参战人员回忆道,这条路线沿途全是无人区,根本就没有路,只是工兵按照地图上的方向,用刀、铲等工具硬开出来的一条路。在贝利小道的北部,海拔非常高,常年积雪覆盖,气候寒冷,有严重的高原反应;而在南部,则为亚热带原始森林,在崇山峻岭中间,蚊虫、蚂蝗、毒虫等特别的多,尤其是那种旱蚂蟥,不知不觉就爬到身上吸血。正是由于如此的艰险,印度人认为我军不可能由此路而来,遂不设防,我军才能得以轻而易举的攻占邦迪拉,从而切断印军的退路。

错那-达旺,为我国藏南的咽喉

错那-达旺南下二道

总而言之,错那、达旺台地是我藏南地区的咽喉。喜马拉雅山脉在此中断,形成一条海拔不是很高,便于通行的台地。由印度平原经错那、达旺台地通往西藏山南、拉萨,主要有东西两条大道,其中,东道为印度提斯普尔往北经邦迪拉、德让宗、色拉山口等地通往达旺,然后往北经棒拉山口、错那等地直抵山南;西道为由印度平原沿玛纳斯河谷北上进入不丹境内,经塔司岗(Tashigang)直抵达旺而合前道。这两条路线中,因东道处于印度非法占领的我国藏南地区,故此道尤为重要。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印战争中,此道为印度侵入藏南的主干道。至于西道,因其处于不丹境内,故没有东道出名。但由于不丹为印度所控制,不排除战时被印度利用的可能,所以我国绝对不能放松警惕。无论如何,二道在达旺汇合而呈现漏斗状,而错那、达旺就是漏斗柄。因此,错那、达旺台地绝对是我藏南国防重地,这是其地理形势所决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