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筆性及審美角度,圖解運筆三原則

書法的點畫無論外貌形式如何變化,都要求符合以下共同的審美規範:

質感強,渾圓,厚實,凝重,如鑄如刻;

意味含蓄、雋永,忌直白外露;

氣勢通達,暢而不滑,澀而不滯。

從筆性及審美角度,圖解運筆三原則

根據筆性及書法審美的要求,總結前賢的經驗,書法運筆應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一、中鋒用筆的原則

中鋒運筆,即筆鋒移動時,保持主鋒在筆畫中心,副毫在筆畫的兩邊和四周,這樣筆端所含的墨汁,就從點畫的中心向四周滲出,寫出的點畫,重心即在中間,呈現出立體感。中鋒狀態下形成的筆畫圓潤飽滿,質地厚實,立體感強,給人以渾厚含蓄,精華內蘊的藝術感。因此,歷來書家以為中鋒用筆是千古不易的原則。古人說:“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 筆得中鋒則肉在外而骨在內。

1、怎樣才能做到中鋒運筆呢?

關鍵是能夠“立鋒”運筆,筆鋒立起,不專門倒向哪一邊,“鋒正則四面勢全”,這時無論走向哪個方向都得中鋒。所以,凡頓筆後,(不管在起筆或在運行中段)均要盡力將倒下的筆鋒撐立起來,要撐起筆鋒,要領是兩個字——“回頂”(古人著述中常見的回鋒、挫鋒、蹲鋒、駐鋒等,都是指把筆回頂一下,用勁的輕重深線有別而已),是運筆中最要緊的技術動作,是功力的標誌,掌握之後,很多運筆問題都以此迎刃而解。

從筆性及審美角度,圖解運筆三原則

由於運筆順逆用勁的不同,中鋒有裹鋒、鋪毫的細微區別:

裹鋒:運筆時筆管前傾,筆毫被順拖著走,筆鋒自然地向中央收攏,線條中實兩邊略虛。如劉熙載《書概》中說:“徐弦小篆,畫之中心有一鏤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側處,蓋得蔡中郎遺法也。”寫楷書的長橫、篆書、連綿草等細勁而圓的筆畫常用這個方法。

鋪毫:運筆時管是稍後傾的,筆毫被推著前進,因而被整齊地打開,呈萬毫齊力狀態行進,線條兩邊輪廓線特別有堅實感。魏碑方筆多為這運筆。

從筆性及審美角度,圖解運筆三原則

從筆性及審美角度,圖解運筆三原則

2、側鋒與中鋒

筆畫方向改變的時候,要繼續保持中鋒就必須調換筆鋒的方向,由於考慮到筆勢連貫和行筆速度的需要,往往不是等鋒完全調換過來了才繼續行走,而是行進與調鋒同步完成,即一邊走筆一邊轉向,筆毛是由躺臥著漸漸站起來的,鋒是由邊側漸漸收歸中心線,這一段的運筆就稱作“側鋒”。

從筆性及審美角度,圖解運筆三原則

側鋒寫撇

如圖。開始撇出時,雖然筆鋒仍偏,但著紙的筆腰很得力,錚錚欲反彈起,能殺入紙中,整個撇出的過程,筆鋒是回頂起來的由倒而立,由側轉中,因此,力感仍然很強。側鋒被認為是成功可取的。

從筆性及審美角度,圖解運筆三原則

偏鋒寫撇

側鋒容易和偏鋒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有本質區別。偏鋒是筆鋒臥倒側抹,一臥不起,一偏到底,絲毫不能體現鋒的用場,寫出的線條必然薄飄弱虛;而側鋒是筆鋒由倒而立,由側而中的一個轉換過程,是中鋒運筆的輔助手段,有人還把側鋒歸入中鋒的範疇。可見,側鋒與偏鋒是有本質區別的。

從筆性及審美角度,圖解運筆三原則

側鋒運筆姿態變化生動,為中鋒所不如,所以歷來書家主張“中鋒立骨,側筆取妍”,中鋒結合運用。但由於筆鋒傾側了,筆畫跡象總不免略顯削類扁薄,不如中鋒的飽滿厚實,一般重要的筆畫,如主筆,都儘量使用中鋒以顯凝重穩住整個字勢,側鋒用得過多,整體氣格會弱。

二、逆起逆收的原則

逆鋒起筆。起筆時筆鋒的方向正好和筆畫行筆的方向相逆,所謂“欲右先左,欲下先下”的落筆方法。回鋒收筆,是在收筆處反方向帶回筆鋒。

書法從篆、隸書開始,就是用逆鋒來寫的,東漢著名書家蔡邕《九勢》裡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書肇於自然”,逆鋒運筆,符合自然運動的規律,拳師打拳,要先把臂肘回縮,才能強而有力地擊出。

逆勢起筆,從筆力上說,是力的孕育,力的創造,並表現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藏筋抱骨的含蓄蘊籍之美。如果直順下筆,必然鋒芒淺露成薄弱之筆。

收筆也要逆收。北宋書家米芾有“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的名言,每下一筆,無往不復,無垂而不回縮,都把力送到畫的末梢,有迴護流轉之勢。使收筆處飽滿而凝鍊。

中國書法以含蓄雋永為最高境界,起收的逆勢使筆在畫中不作單一方向的行進,而是“四面勢全”,開端和結尾筆意豐富,形象豐滿。

從筆性及審美角度,圖解運筆三原則

逆起逆收的原則也是筆性的要求。

逆鋒起筆,鋒尖反方向觸紙成跪筆,跪筆時鋒芒是曲而微張的,這是個重要的前奏,以此按下時,筆毫必然盡力鋪張,各就其位,成萬毫齊力之勢。所以起筆的逆的作用即在行筆的鋪毫中鋒,即清包世臣所謂“遞入平出,萬毫齊力”的名言,他還說:“凡下筆須使筆毫平鋪紙上,乃四面圓足,此少溫(李陽冰)篆法,書家真秘密語也。”初學者的逆鋒往往是不知其所以然,按章辦事,依樣葫蘆,何嘗細細體察過這一觸紙的剎那間筆鋒有這等微妙的變化?回鋒收筆,須利用反作用力使筆鋒回頂還原,“及其定也,若端引繩”,如同舔過筆一樣,蘸一次筆可連寫數字甚至一行,保持了筆勢的連貫。

逆鋒有時表現為“虛”的形式,如露鋒的起筆,要在空中“虛逆”,出鋒的收筆,要在筆離紙後在空中回收,虛逆和“空收”均在空中作逆勢,是假動作的,不要忽略這個假動作,空中作勢形成的沉著質地,意味雋永,是直入直出地運筆無法比擬的,學書者隨著功力的加深,自然明白其間玄妙。

三、八面用鋒的原則

八面用鋒的原則,指筆向不同的方向走動,應施以相應的筆畫著紙運行。

“八面用鋒”是由宋代書家米芾最先提出。“八面用鋒”積極主動地運用了各個筆畫,合理地發揮筆性,使筆毫順齊,協調一致,勢全筆圓,筋強骨健,無論在點畫質地及形態變化上是反覆調用兩三面的筆法不能比擬的。

一支好的毛筆,應是飽滿無缺的圓錐體,它垂直於紙面時,無論往前後左右哪一個方向按筆,都可以獲得順齊的中鋒。

從筆性及審美角度,圖解運筆三原則

筆頭的截面是個圓,為研究方便,我們詁且將其粗略分為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八個面。

一般人的運筆,由於右手生理,筆鋒被動用到的絕多是“右下面”及鄰側的c、e面,如初學者寫一橫,鋒偏上腹偏下的側掃,寫豎,是鋒偏左腹偏右的著紙,這是不講法度的偏鋒運筆。即使某些書家,尤主張轉指調鋒者(靠捻動筆管來保持中鋒),仍僅止於運用d面或鄰近的一兩個面。

八面用鋒,指運筆轉向時,隨向換用相應的筆面著紙運行。

我們現以“心”鉤為例,對比八面用鋒和轉筆調鋒的不同。

須將筆鋒作120度左右的大幅度調向,其如圖,寫到心鉤的出鉤處,為保證出鉤時的中鋒效果,不懂得八面出鋒原理者,艱難繁複可想而知,而且筆鋒易曲扭,缺乏彈性,影響筆畫力度,懂得八面出鋒的,只須稍回頂立起筆鋒,換以左上面反勁出鋒,即可得飽滿勁利的鉤狀,熟練時,幾時看不出行筆有停頓。

從筆性及審美角度,圖解運筆三原則

在這裡可以看到,八面用鋒是調鋒的訣竅。不少人認為難調鋒的地方,如起筆、轉折、大角度的出鉤等筆畫,只需先立鋒(關鍵仍是立鋒!),再換相應的筆畫著紙,即可得齊順中鋒,非常直接有效。

以上幾個用筆的原則是互為聯繫,互相生髮的。

這些就是古人所謂的“筆法”,歸納起來不過幾句話,來得卻艱辛,具有原則性和指導性的意義,弄通了,行、草、篆、隸用筆的諸般變化,自然能豁然開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