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疫情引爆的预付消费风险?

文丨圳论评论员 姚龙华

健身房老板“跑路”,导致数千元的消费卡作废;教育机构一纸公告宣布倒闭,连带余额过万元的课程费“打水漂”……疫情期间,多地频现预付费消费纠纷。

如何化解疫情引爆的预付消费风险?

预付消费的乱象和风险隐患引发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4月16日,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将进一步加强对发卡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并将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建立异常发卡企业名单制度。

所谓“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即仅限于在本企业或本企业所属集团或同一品牌特许经营体系内兑付货物或服务的预付凭证。我们平常见到的健身卡、美容美发卡、超市储值卡、教育机构培训卡等,均属此类。通过发行预付卡,企业或商户可实现资金回笼,消费者则可享受更大力度优惠。但看似一举两得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风险。商家卷款跑路失联,消费者卡还在,钱却打了水漂,类似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如何化解疫情引爆的预付消费风险?

本就沉疴在身,叠加疫情影响,预付卡风险被引爆。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下,大量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遭遇经营困境。有媒体引述“天眼查”的数据显示,因遭受疫情打击,第一季度就有超过46万家企业倒闭,其中逾三分之一营业不足三年。而被疫情“扑倒”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正将阵痛传递给消费者。中消协不久前公布,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涉疫情消费者投诉180972件。其中,合同问题投诉量为35260件,培训服务类预付费纠纷成为投诉热点。

小小一张预付卡,折射的是市场环境、市场秩序与市场活力。当前,全国各地复工复产都按下了“加速键”。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刺激消费,是对冲疫情对经济影响的关键一招。预付卡消费频频“暴雷”,一些缺乏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的企业和商家不断“透支”消费者信任,会对消费环境与消费信心造成严重耗损,兹事体大。

主管部门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及时掌握发卡企业经营动态,建立发卡行业和企业风险监测机制,目的很明确,就是建立起风险处置防范的事中机制,力争把风险控制于源头、化解在早期。其中,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加大帮扶力度,鼓励发卡企业增强信心,用足用好各类政策措施,尽快克服当前困难,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维持预付消费循环畅通,尽量避免企业倒闭、循环中断、坏账产生;二是建立异常发卡企业名单制度,凡是跑路的商家,一律纳入失信黑名单,实行信用联合惩戒,全面挤压其生存空间。由此看来,这不仅是针对疫情期间发生的预付消费风险的应急治理,也是关乎预付消费规范发展的长远之计。

如何化解疫情引爆的预付消费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更根本的风险防控还在于完善立法。目前,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主要依据商务部2012年制定发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现行管理办法的适用对象为企业法人,资金存管规定也仅适用于集团发卡企业、品牌发卡企业、规模发卡企业,而服务更广、数量更多、风险抵御能力更差的发卡方——非企业法人的个体工商户,却并未纳入监管范围。同时,现行管理办法对违规发卡企业的行政处罚设定,主要是限期改正和最高三万元的罚款,威慑力严重不足。因此,即使新的体系性立法短期内无法实现,也应及时对现行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有针对性地“打补丁”。比如,不论是企业法人还是个体工商户,实现预付消费备案登记全覆盖。再如,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披露和风险警示。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始终牢记:预付卡发卡方“赠送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在选择预付消费掏腰包之前,一定要理性审视自己的消费频率与风险承受能力,千万别等到商家跑路失联了才后悔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