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衝擊波療法是一門物理學、醫學、工程學相結合的微能量醫學,廣泛應用於骨不連、肩周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肌筋膜疼痛的治療。衝擊波療法具有非侵入式、無創傷、痛苦小的優勢,成為一項應用廣泛物理適宜技術。

2000年被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衝擊波療法用於臨床治療骨科疾病,2011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為中醫診療技術, 2016年被國家衛計委為疼痛科建設關鍵醫療技術,2019年被國衛健委列為麻醉科設備設施配置要求。

衝擊波醫學目前在臨床應用領域廣泛,涉及骨科、康復科、疼痛科、中醫科、運動醫學科、內分泌科、泌尿科、燒傷整形科等眾多科室,在不同科室又有特色的研究領域和價值。

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衝擊波在八大科室領域的應用

1. 骨科

傷筋動骨無創治療,衝擊波為骨科帶來新的治療思路。體外衝擊波治療可以顯著促進骨折的癒合,其治療機制主要為:(1)促進多種細胞因子的分泌增加。如促進轉化生長因子(T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 )、骨形態發生蛋白 (BM P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血小板源生長因子(PDGF ) 、表皮生長因子(EGF )等分泌增加,這些因子可以增強成骨細胞的活性,進而促進骨生長,誘導骨生成。

股骨頭壞死的治療不盡如人意。而現有的非手術及手術治療尚無有效方法,衝擊波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具有精準靶向,能緩解髖關節疼痛,恢復髖關節功能,治療後無需避免負重,無需臥床休息,仍能負重行走,不影響患者工作等優點。

體外衝擊波在治療骨質疏鬆治療中的作用已引起廣泛的關注和研究。體外衝擊波可以誘導骨生長因子的分泌增加,促進骨質疏鬆部位骨膜細胞的增殖和分化,減少骨量的丟失,誘導新骨形成,改良骨微結構,增強局部骨質,從而達到有效防治骨質疏鬆症的療效。

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2.康復科

衝擊波具有黏連鬆解、疏通組織、擴張血管和修復組織的作用,應用於常見肌骨疼痛治療。

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衝擊波療法在腦卒中後肌肉痙攣、神經損傷、肩痛綜合徵等方面取得了滿意效果。腓腸肌痙攣可造成痙攣性足下垂,往往影響患者踝關節功能以及步行功能恢復,持續痙攣還可導致關節僵硬,進而造成異常姿勢及關節攣縮,妨礙康復訓練進行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衝擊波可以改善踝關節的被動伸展角度和痙攣程度。

衝擊波針對神經受損,神經血供不足其功能受損;通過空化效應達到改善微循環灌注,增加神經的血液和氧氣供應,促進神經細胞修復。同時能夠促進損傷神經細胞軸突再生,通過引起細胞膜電位變化,產生動作電位,從而促進神經損傷癒合 ,促進了神經細胞的恢復。

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3.疼痛科/麻醉科

針對軟組織損傷和骨關節疼痛,衝擊波具有組織損傷修復重建、組織黏連鬆解、擴張血管和血管再生作用、鎮痛及神經末梢封閉作用。這項技術能有效解決各種原因引起的慢性、多發性疾病,如肩、頸部疼痛綜合症、腰背部勞損、椎間盤疾病、髕腱或跟腱疾病、骨刺疼痛、足底筋膜炎症等疾病有顯著的治療效果,甚至可以替代某些手術,如小針刀等。相對於傳統“理療”而言,體外衝擊波治療更具有針對性,更適合個體化治療,具有止痛、鬆解、促進組織再生作用。

2016年10月18日,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公佈了《關於印發三級綜合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指南(2016年版)的通知》,新《指南》指出了“衝擊波技術”為疼痛科建設必備的“關鍵醫療技術”。2019年12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佈《麻醉科醫療服務能力建設指南(試行)》文件,文件指出:麻醉科設備設施配置要求具有體外衝擊波治療儀等麻醉及疼痛治療相關設備。

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4.中醫科/針灸推拿科

中西醫結合不僅僅體現在治療方案的結合上,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深度交融。衝擊波目前在中醫科、針灸理療科、推拿科、骨傷科應用廣泛。發散式衝擊波的手柄相當於中醫裡的特殊“針灸”, 衝擊波針灸也是對人體組織內對壓力敏感的區域施加刺激,發揮著針刺效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

如果病人對針刺有恐懼感,或者治療時間受限,或者治療體位不舒服選用衝擊波無疑最好。因為衝擊波治療的時間在每個穴位上只持續若干秒,而且無創。比如患有背部疼痛的病人接受針灸治療,應採用腹部向下的臥姿,這一姿勢對病人通常是很不舒服的。對腧穴的衝擊波針灸只持續若干分鐘,然後病人可換為背部向下的姿勢,接受對人體向上一側穴位的治療。

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衝擊波作用於經絡、穴位後是如何發揮作用呢?

德國醫生海因裡希·埃佛爾克是較早提出衝擊波與穴位研究的。在他的研究中,經絡走行區域及相應穴位上有較其他部位豐富的感受器(包括痛覺、溫覺及壓力等),其壓力敏感區寬度約0.5~1 cm ,深度為 0.5 cm 。單用針灸針不足以對刺激整個區域,而體外衝擊波則可以做到,通過作用於那些對壓力敏感的針灸穴位,刺激對壓力敏感的細胞器,如邁斯納體、帕西尼體等,當衝擊波的強度處於生理學可承受的範圍內,激發生理反應,達到止痛效果。

衝擊波也是一種形式的“推拿”,在應用衝擊波治療過程中,循經取穴及配合適當的操作手法,點線面三位一體,點即穴位,線即經絡,面即經筋皮部,通過調節衝擊波治療手槍的力量、頻率、移動方向、治療角度,可起到“補法”和“瀉法”的作用。

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5.運動醫學科

衝擊波療法可刺激急性肌肉損傷和肌肉拉傷的癒合,並刺激其它與肌肉和肌腱損傷或過度使用相關的其它急性病症的癒合。緊隨每個肌肉或肌腱損傷,之後的是生理炎症反應(生理炎症反應幫助我們解釋了衝擊波療法在急性癒合中的機制)。

拉傷是一種肌肉或肌腱(連接肌肉與骨骼的組織)的損傷。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拉傷可能是輕微的肌肉或肌腱過度拉伸,或引起部分或完全撕裂。在治療開始時應將這點考慮其中。治療程序-第1階段:(損傷後1-4天) 在損傷後的前三天,需高度注意急性創傷。衝擊波療法主要集中在肌肉拉傷的周圍組織。不適宜將衝擊波直接用於損傷點。衝擊波引起周圍肌肉的局部血管舒張和肌肉放鬆,因而支持急性癒合反應。衝擊波治療應在損傷兩天或四天後進行。

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6.燒傷科

低能流密度的衝擊波作為一種無創療法則可促進新生血管生成,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和誘導組織再生,從而加快創面癒合。目前研究顯示衝擊波可以調節創面癒合的生理環境,主要包括抑制早期炎性反應,促進創面血管生成,增加組織血流灌注和組織再生,抗感染以及增強機體免疫等。瘢痕增生的治療是整形外科的研究重點和難點之一。

衝擊波是將具有效力學刺激的聲波作用於組織,發揮其抑制炎性因子、促進細胞增殖與代謝、刺激微血管再生和增強組織修復能力的作用。

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7.男科

目前國內部分醫院開展衝擊波在陰莖硬結症、前列腺炎、勃起障礙等方面的治療,並取得顯著療效。眾多專家認為造成陽痿的主要原因是陰莖供血不足。臨床治療顯示低強度體外衝擊波治療法著眼於該原因,低能量衝擊波的對陰莖海綿體的刺激可以促進血管生成,增加陰莖海綿體動脈血流量,從而改善勃起功能。陰莖硬結症體外衝擊波治療,可以控制陰莖硬結症患者勃起時的疼痛,軟化陰莖硬結,減輕局部黏連。

8.心血管科

低能量的體外衝擊波可以上調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促進血管新生、促進一氧化氮生成、增加局部血液灌注,顯著減輕心絞痛症狀,改善左室功能和重構。

心絞痛。Fukumoto 等1首次將ESWT應用於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每週治療3次,共3周。治療後患者心絞痛症狀明顯減輕,加拿大心血管學會評分改善,硝酸甘油使用頻率減少,心肌灌注明顯改善,治療效果持續超過12個月。一系列臨床隨機對照試驗也證實,經E SW T治療後,心絞痛症狀改善,6min步行試驗和左室射血分數提高。患者均沒有併發症或不良反應。

急性心肌梗死(AMI)。Uwatoku等對AMI的豬模型進行ESWT後,治療組的左室射血分數、左 室收縮末期容量、左室舒張末期容量都顯著改善,梗死邊緣區局部心肌血流灌注和新生毛細血管數量顯著增加;梗死邊緣區毛細血管密度與急性心肌梗死1個月後梗死的心肌面積呈負相關,說明ESWT能改善AMI的左室重構。同樣的結果在另一個缺血再灌注豬模型試驗中再次驗證。低能量 ESWT是改善AMI後左室重構的一種有效的無創方法。心力衰竭Suhr等發現,ESWT可以誘導人骨髓幹細胞的增殖遷移,促進並保持其分化潛能,減少凋亡。

Assmus等招募102例心力衰竭患者,將ESWT與骨髓幹細胞結合應用於患者,進行了長達5 年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對左心室前壁隨機進行ESWT或同樣流程但無ESWT能量釋放的干預,24h後在冠脈內隨機注入骨髓幹細胞或安慰劑。結果顯示,ESWT+幹細胞治療組較其他組左室射血分數顯著提高,心血管事件發生率降低。


衝擊波:多學科交叉技術

這項技術具有多學科交叉、多學科融合的特點。衝擊技術也與許多技術聯合在臨床開展,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比如衝擊波與關節鏡,用非侵入性的衝擊波技術或其與微創的關節鏡技術的結合,來治療;衝擊波與富血小板血漿( platelet-rich plasma,PRP),聯合治療骨組織的再生、骨不連。

衝擊波與肌骨超聲,是目前比較受歡迎的臨床聯合治療技術。通過肌骨超聲,實現了實時動態性觀察和評估運動狀態下肌腱以及肌肉的情況,在軟組織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臨床診斷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然後實施衝擊波精準劑量作用到病灶,提高有效率,同時有效地減少了副損傷及併發症的發生。

衝擊療法在八大科室中的臨床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