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戰呂布是否有失武德?故事太出彩,也就沒人在意這些細節了

在《三國演義》第五回中有一個名場面:三英戰呂布。

在此戰中,呂奉先開啟了暴走模式,連敗討董聯軍多員大將,最後是劉關張三兄弟齊出才把呂布的無敵神話打破,把呂布趕回了虎牢關。

正常來說,無論是西方的騎士精神還是東方世界的傳統武德,都十分鄙夷這種以多打少的行為。那為何劉備三兄弟群毆呂布不僅不被世人恥笑,反而流傳成為了一段佳話呢?


三英戰呂布是否有失武德?故事太出彩,也就沒人在意這些細節了


羅貫中的寫作手法,讓這場戰鬥的雙方都煥發出無盡的光彩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是沒有三英齊戰呂布這件事的。也就是說,這完全是羅貫中精心設計的一個故事情節。那麼他是怎樣創作的呢?

在“三英戰呂布”之前,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情節就是“溫酒斬華雄”。和前者一樣,斬華雄一事也是羅貫中的藝術創作。通過這個故事,讓讀者一下子就能夠體會到關羽武藝之高強;所以當劉關張兄弟三人尚且不能留下呂布的時候,讀者所能體會到的,更多的是呂布的勇悍,而不是三人的無能。

而且在書中,無論是在這件事之前還是之後,羅貫中都極力描述呂布作為“天下第一”的風采,這就讓三英的失敗顯得情有可原,不是我方不給力,奈何對面有高達啊。

三英戰呂布是否有失武德?故事太出彩,也就沒人在意這些細節了


雖然沒有取得勝利,卻體現了三人的兄弟情深

除此之外,三英戰呂布之所以能夠得到世人的好評,還因為其中體現了他們三人的兄弟情義。

讓我們再次看一下戰鬥的全過程:一開始是張飛首先上場,和呂布鬥了五十多個回合,不分勝負;接著是關羽看到這種情況,擔心自己的兄弟,於是也拍馬上前,結果三十多個回合之後還是相持不下;到最後的時候,劉備也拿起了自己的武器加入到戰局當中,四個人打成一團。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關二爺是一個非常驕傲的人,非常重視武德。如果不是因為害怕三弟性命不保,以他的性格,絕對不會這樣拉下臉面,以多欺少。

而劉備呢?在戰鬥的最後,呂布感覺自己有些抵禦不住,就從劉備那裡找了一個破綻,趁機逃了出去。這個描寫,也從側面說明劉備是三兄弟中武藝最差的那一個,這才被呂布當成了突破口。劉備作為一代帝王,不會不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但是面對兄弟遇困,還是毫不猶豫地挺身向前。所以才說這場戰鬥,不但體現了三人的武力值,也彰顯了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

三英戰呂布是否有失武德?故事太出彩,也就沒人在意這些細節了


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以來都非常推崇忠孝節義。這從諸葛亮、關羽的待遇就可以看出。

其實按諸葛亮的真實成就來講,他並沒有像他所自比的管仲一樣,輔佐劉備成就霸業,不過是勉強三分天下而已。到頭來,辛苦半生,卻出師未捷身先死。但是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讓他在無數人心中熠熠生輝。曾經有人說過,在諸葛亮死後,雖然知道知道後面還有許多情節,也有不少出彩人物,卻總有一種意興闌珊的感覺。

相似的情況出現在關羽身上,其實論功績,他絕對比不上古往今來的諸多名將,他的死亡,也和其驕傲自負有很大關係,可以說一句“咎由自取”。但是最終卻是他被封為“武聖”,世人為其修建廟宇無數。尋根究底,還在於一個“義”字。

這也就能解釋清楚為何這一場以三打一的戰鬥還能夠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三英戰呂布是否有失武德?故事太出彩,也就沒人在意這些細節了


豪傑齊聚,本身就能夠激起人們的熱情

除此之外,不能忽略這場戰鬥的傳奇色彩。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很少會有這樣大將出來單挑的情況,因為這相當於一個活靶子,只要一支箭就足以威脅到他們的性命,但是在民間小說話本中,這樣的橋段卻屢見不鮮。群眾們所鍾愛的,正是那種萬軍之前取敵方項上首級的瀟灑與豪邁。

所以在《三國演義》中,經常會出現武將展露個人武力的情節。但是縱觀整本書,也很難找到這樣豪傑齊聚的場面。武將之間的鬥爭很多都是一面倒,用來襯托某一方的英勇,比如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等。像這樣雙方都是一時之傑,對之後天下的形勢能夠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互相廝殺,絕對能讓讀者大呼痛快。

三英戰呂布是否有失武德?故事太出彩,也就沒人在意這些細節了


三英戰呂布這段故事,不但凸顯了呂布的武力,三英之間的情義,還具有如此濃厚的傳奇色彩,最終可以獲得人民群眾的喜愛,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而羅貫中能在如此短的篇幅內,不動聲色地達到這多重效果,也當真讓人肅然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