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心城市,大连要这样建

海洋中心城市,大连要这样建
海洋中心城市,大连要这样建
海洋中心城市,大连要这样建海洋中心城市,大连要这样建

1.大连港油品码头。

2.三峡新能源庄河Ⅲ海上风电场风机。

3.三峡新能源庄河Ⅲ海上风电场升压站。

4.大连港矿石码头。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世界地理大发现后,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相继出现的世界性大国都是沿海国家,目前全球最发达的城市群和经济带都位于沿海经济带地区。走向海洋、依托海洋、发展海洋是进入全球经济发达行列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为全面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我市在发展海洋经济、海洋事业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日前,《大连市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实施。

《指导意见》描绘了我市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蓝图——

到2025年,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增加值比2018年翻一番,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能级大幅度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海洋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到2035年,建成东北亚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成东北亚一流水平的国际航运中心,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中心城市,进而建设东北亚海洋中心城市,我市将在哪些重点领域发力?集中主要力量完成哪些任务?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将给市民带来哪些利好?《指导意见》都给出详尽答案。

1

提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能级

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大连市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健全优化航运服务产业链,提高航运增值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国际中转、分拨以及转口贸易,扩大大宗商品国际中转规模,增强对东北亚地区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整合后的辽宁港口集团作用,以“一岛三湾”为核心,加快东北亚核心枢纽港建设。优化外贸航线网络布局,开拓东南亚新兴市场航线,填补港口航线网络空白。加快推进新机场建设,巩固面向日韩的比较优势,积极开拓欧美市场,构建大连国际航运枢纽。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服务机构,吸引国际航运公司在大连落户。

深入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全力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完善与东北亚地区的空、海、陆、铁多层次物流通道建设,构建国际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物流体系;优化海关、海事、边检进出口通关流程,确保跨境物流通道高效畅通。加快推进以“辽满欧”为主线的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打造独具大连特色的中欧班列品牌。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提升航运服务水平。聚焦航运金融、航运信息服务、船舶交易、海事诉讼与仲裁等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打造高效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完善涉海保险服务体系,引进各类航运保险营运中心、航运保险经纪、保险公估、海损理算等专业机构。探索建立大连航运交易所,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等专业机构发展与航运有关的金融衍生品,逐步形成并发布航运指数。着力发展船舶租赁经纪、买卖经纪等船舶运营性经纪,扩展船舶代理、货运代理等传统航运经纪服务,打造东北亚地区航运综合服务网络。

优化综合服务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化行政审批,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依托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片区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试点行政审批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创新,推进国际贸易通关便利化改革,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积极争取海洋相关国际组织及其办事机构、跨国公司和企业总部落户,支持本地及国内企业开展境外海洋投资兼并和产业输出。

2

高质量发展现代海洋产业

做大做强滨海旅游业。以历史文化游、观光体验游、生态养生游、特色户外游等为重点,打造丰富多元的滨海旅游产品体系。加快发展邮轮游艇旅游,打造滨海旅游增长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积极彰显海洋文化特色,以系列海洋文化节庆活动助推滨海旅游业发展。推动滨海旅游和冰雪旅游协同发展,做大做强国际温泉滑雪节、国际温泉养生文化节等品牌,促进大连旅游淡季升温。

优化调整现代海洋渔业。完善养殖、捕捞、加工、冷链物流各环节,发展壮大远洋渔业、休闲渔业和增殖渔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拓展渔业功能,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编制大连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布局渔业空间。引导近岸水产养殖业向深远海发展,鼓励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设施建设。发挥国家级海洋牧场的示范带动作用,高起点推进海洋牧场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建设。优化养殖品种结构,组织水产优势品种引进和改良,鼓励创建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鼓励健康养殖模式,发展生态养殖、循环水养殖和立体养殖。以精深加工为核心完善水产品加工产业链,积极构筑水产加工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海工装备及船舶、游艇、集装箱制造等行业,拓展海工装备产业领域,增强海工装备的总装研发、设计建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推进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船舶配套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壮大以大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为龙头,船舶配套、特种船舶、游艇等共同发展的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升高端装备研发设计水平,开发具备全球领先水平,适合深水和超深水、极地、高温高压环境的钻井装备和特种作业船。着眼海洋资源开发长远需求,发展海底金属矿产勘探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等前瞻性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能、波浪能、潮汐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

创新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及新材料产业。鼓励海洋生物基因、海洋生物医疗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搭建海洋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孵化推广基地,实现基础研究、资源获取、药物创新等环节的突破。充分利用黄渤海区域丰富的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品牌化发展,重点发展海洋抗癌药物、海洋心脑血管药物、海洋抗菌和抗病毒药物、海洋免疫调节作用药物及海洋功能食品。促进新型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新型海洋防护材料等海洋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开展海洋防腐材料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开发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的高性能防腐材料。

培育壮大海洋化工业。依托海洋化工重点企业,发展海洋精细化工,研究海水溴钾镁碘资源等提取工艺,开发溴资源富集、海洋生物质纤维成型与改性、海水淡化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和标准体系。

大力开发海洋新能源产业。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勘测和产业发展,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海上风电、波浪能、潮汐能等技术研究,推动海洋新能源相关的研发、设计、测试、施工等上下游机构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兆瓦级风电核心零部件研制基地,培育和发展兆瓦级风电整机产业,提高集成能力和水平。以开发庄河市、花园口经济区海上风电场为核心,推进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带动海洋新能源装备研发、设计、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

3

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调动研发单位和科研人员积极性。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采取技术转让、成果入股、创办技术开发实体等形式,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海洋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海洋科技创新环境。加快海洋科技资源整合,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探索建设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拓展海洋科技研究领域,支持海洋领域各类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重点海洋科技攻关。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瞄准世界海洋科技前沿,聚焦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在载人深潜器、深海水下油气生产、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海底探测、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养殖生物遗传育种、海水淡化、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灾害预警与减灾、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领先的海洋技术创新突破和成果。围绕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良种创制、智能装备、健康养殖、绿色加工、资源养护与牧场构建、海产品食用安全检测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支持现代海洋牧场建设。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扶持海洋科技企业发展,积极引进知名海洋企业及研发机构。促进海洋企业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科技研发、技术服务企业向海洋领域延伸,建设海洋科技企业孵化器,扶持中小微海洋企业发展。鼓励企业设立科技研发中心,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制定全市海洋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海洋人才梯队建设,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研究制定海洋领域人才专项政策,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依托涉海高校培养海洋领域科技研发和高层次人才,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涉海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海洋人才培养实训和实习见习基地,合作开展海洋人才定向委托培养,提升涉海人才综合素质。建立人才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和引导全球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在大连创新创业。

4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完善海洋规划体系。建立完善陆海统筹的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统筹陆域开发与海域利用,优化海洋开发和保护格局,有效衔接海域综合治理工作。构建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开发与管制框架体系,建立陆海资源、产业、空间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

实施总量控制和红线管控。严格实施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控制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和来源,确定海域水质管理目标、减排指标和减排方案,选取重点河口、海湾逐步推广建立总量控制制度。严格实施海洋生态红线管控,在全市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 将重要、敏感、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纳入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范围并实施强制保护和严格管控。

加强海洋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修复。坚决整治污染排放,全面规范海域开发管理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强重点陆源污染控制,加快沿海、沿河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岸线周边生态空间实施严格的用途管制措施,统筹岸线、海域、土地利用与管理,严格控制岸线周边开发建设活动。在湿地、海湾、海岛、河口等重要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彰显海洋文化特色。加强海洋文化宣传教育,普及海洋知识,策划海洋节庆活动,提高公众海洋文化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各类媒介,加强海洋宣传,传播海洋知识。聚焦“一带一路”、国际海洋合作、蓝色经济发展等议题,积极筹办海洋领域国际性论坛、会展、赛事、节庆活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文化活动品牌。举办高水平海上运动赛事活动,完善海上运动基础设施,丰富海上活动项目。依托夏季达沃斯年会、中国国际数字和软件服务交易会、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等平台,进一步提高大连国际影响力。

5

全面提升海洋综合管治能力

提升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吸引海洋法律服务、海事技术服务等国际海洋事务机构及其他国际海洋组织落户大连,推进海事仲裁业务发展。鼓励涉海企业开展国际认证并积极参与海洋领域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发挥大连市东北亚对外开放高地作用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加快建立蓝色经济合作机制,打造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战略平台。

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大连市区位、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建设、海洋资源开发等合作,促进海上经贸往来。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展示中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园区规划建设和运营。与具有海洋经济发展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加强联系交流,逐步深化海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文化宣传、教育培训等领域合作,积极引入国际一流涉海企业和核心技术。主动参与北极东北航道建设,打造“辽海欧”海上国际物流通道。支持远洋渔业企业建设海外基地,打造中国远洋渔业基地。

加强海洋事业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海洋观测能力,强化海洋灾害观测和预警信息服务,提升海洋监测及海洋信息公开与共享水平。建立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及应急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为灾害处置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支撑。积极参与国家海洋维权活动。

文·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玮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