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親戚只是一輩親,隔代就不聯繫了”這句話?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個人覺得,這是現階段,國內社會文化的一個產物。

咱們來了解下,文化。

文化本身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而我們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輝煌歷史,如今依然在國際地位中屹立不倒,我覺得是,有些文化的精髓在一代代傳承著。

而如今的社會出現了種種生活上的悲劇故事,都源於其所接受的弱勢文化導致的。

一些子女不贍養老人,還有一些離奇可笑的家庭悲劇故事;或著打、殺、搶、騙等人,都是其所接受的文化來決定的。

我認為,現如今,中國的文化精髓———傳統文化,在一點點流失。豈不知,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史中,我們瑰寶。比如:

1.中國傳統文化是多種哲學思想完美融合的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而包容性就意味著這是一種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文化,中國文化有強大的同化和改造外來文化的能力,將外來文化的精華,吸收為中國固有的文化。這是中國文化的強大的再造改造和吸收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道家的自然,有儒家的仁愛,有墨家的無私大愛,有法家的嚴謹,有佛家慈愛和奉獻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

2.中國文化中有溫情脈脈的仁愛文化。這是以儒家學說為中心的仁者愛人的文化。儒家文化更注重集體與個人的關係,更注重人倫之間的關係,他所倡導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金科玉律。在當前,仍然有用!

3.中國傳統文化是注重現實的、強調腳踏實地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相對於印度哲學的神學化,相對於西方的自然哲學,中國文化具有強調精神境界追求人的身心和諧的特徵。

4.中國傳統文化有以民為本的優秀傳統。在西周時期,以民為本的思想已經開始出現了萌芽,到了儒家學說的第二號人物,孟子那裡,以民為本的思想達到了頂峰。孟子的仁政和王道理想,就是建立在以民為本的思想上的。

5.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崇尚誠信的有點。中國人推崇誠實,在論語、中庸、大學和孟子等儒家的典籍中,誠是一種自然法則,而追求誠則是人的做人的法則。因此,誠信是中國文化中的人倫法則。

6.中國傳統文化崇尚正義。中國哲學歷來倡導義為上,要做符合社會道義正道的事情,在利益面前,要選擇正義,而不是利益。所以,義利之辨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焦點所在。

7、中國文化倡導個人融於集體的家國意識。傳統文化認為,個人價值要在國家和社會中才能體現,所以中國人有濃厚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家國意識,正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正所謂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8.中國傳統文化崇尚致中和的精神。中國人在人倫關係上,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是追求中庸之道的,中庸之道不是瞎搞,也不是和稀泥,而是要實現和的狀態,所謂和合與共。所以中華民族又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是一個心懷天下的民族,是追求和合與共美美與共的民族!

9、以及《三字經》《諸子百家》孔孟之道等等。

總之,注重發展物質經濟的同時,我們的德行定要配位!把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


清風徐人生


年前,因疫情嚴重,居家隔離,我鐵兄弟老五就和我約定,來年春暖花開之時,解封之日,清明一定要返鄉祭祖掛清,4月.3號我就提前準備,並把兩兒女兩媳婿兩孫子帶上,啟程開車返鄉,為什麼呢?以前每年回鄉,怕給兒女添麻煩,都是和老伴獨自來,悄悄回,因孩子們忙工作,忙他們的朋友圈,我們倆老傢伙不摻合,不惹嫌,大家相安,現在都是這風氣,老有老的活法,小有小的應酬,但今年不同,我們都老了,老了的我們腿腳不便了,身體也不如前幾年硬朗了,希望以後.如有不便,就讓孩子們單獨來,把這風俗傳承下去,心中己感欣慰,就這樣,老小三代八口人正好兩部車,由兒女自駕,奔鄉去也,我五弟隆重接待,熱情招呼,祭的,吃的一應備得俱全,忙前跑後,一張風霜老臉累得油浸浸的,一身舊西裝裹滿了汗味,前敬老哥妲,後待侄子女,像個車車燈一樣,笑嘻了一張淳樸的臉,搓紅了一雙老繭的手,端茶,上席,極盡地主之誼,我倍感慚愧,老五雖是堂弟,但從小挨我母親長大,至到結婚生子,最後為我母親養老送終,盡到了不似親子勝似親子的責任也算知恩圖報,有情有誼的親弟弟了,我把這一歷史背景祥細告知了兒女,希望他們能在以後的年月,能認下這個堂舅似親舅,親戚關糸常走動,要知道,他們的娘是個獨女,孤家寡人,無哥無弟,孃家血緣淡溥,能有這樣一個弟弟互相牽念走動,也是有親戚的感覺,有孃家可走了,反觀現在的風氣,五十年代出身的那一代人思想守舊,唯親情笫一,唯家鄉倍親,那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目,都留下了多少兒時的回憶,上山砍柴,下河洗衣,進屋呼娘,出門會友,雖穿的是粗衣粗褲,吃的是粗茶淡飯,兩碗包穀飯,一碗酸菜湯,也是在孃親的慈目下關照你穿暖吃飽,兒時多幸福喲!現在不同了,世風高尚了,世風高尚的這一代兒女們,對上一代父母輩的關係們淡溥了,俗話說,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認不到,觀現在的行情,還三輩四輩喲,可能在二輩表的份上都難以讓他們接受了,再加上不走動,什麼親的表的都不重要了,兒女們更說得透骨,老父母健在,敬父母,老父母離去,就此關係完結,他們哪有那閒情逸致來認什麼七大姑,八大姨,甚至還有那八杆子打不著的姑親表親,他們要忙工作,要奔前程,要養家餬口,要養兒育女鋪好路,其他的,再說吧,到哪個山頭唱哪支歌,萬一父母輩的親戚有事知會一聲,也會情理中應酬一下,不傷老人心,孩子們一番理論,也只好如此,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能,喚,靜觀其變,順其自然囉,你又能怎樣,與其搬不彎,不搬了,老少兩代人就快快樂樂的活在自己的那一番天地吧,人生苦短,乾脆就守舊迎新,何不瀟瀟灑灑的活個順其自然,胸有天地一片寬,這樣一想,也釋然了,


金武珍


如今社會,親戚只是一輩親,隔代就不親了,這種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了。親戚越隔代,血緣關係越來越淡,人際關係也越來越薄。

在我爺爺那個年代,親戚是越走越親的,過年拿一包白砂糖,一包糕點就可以走走親戚,大家都會很熱情,一般都會留下吃頓飯,特別親的還會留下來住上幾天,你來我往,也不亦樂乎!那時候人情味比較重!

而現在走親戚的方式猶如走過場,放下禮品,坐坐就走了,有些甚至禮到人未到。這也是表親走著走著就疏遠了的原因之一。

社會變化越來越快,電視從黑白變成了彩色,人情世故從彩色變成了黑白,風氣變了,我媽媽也曾感慨"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第一代血緣關係最近,一母同胞;第二代就是表親了,血緣關係疏遠些了;到了第三代,血緣關係更疏了,就如高山流水,分流越多,相互之間距離越遠,關係也就越來越淡。

現代人大多考上大學,分配到不同地方工作安家,有些甚至相差幾千上萬公里,家裡沒什麼大事,也都聚不到一起。老一輩在的話,還會走動走動,老一輩不在了,有些幾年都見不了一面,隔代遇上也不認識,即使認識也沒熟悉感;有些甚至乾脆不走動,斷了來往。

當然,除非你財大官大,隔多少輩的都會主動找上門攀上點關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說的也不無道理。現代的人太勢力,有錢的瞧不起窮的,窮的害怕去富親戚家走動,又被別人瞧不上,不願遭人白眼,於是越走越疏,以至於後來不來往。

以上是我的觀點,您有什麼不同想法嗎?歡迎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