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我国基础教育做到了吗?

等待灿烂春天


我个人认为这做不到,为什么了?

第一、现在都是按劳分配工资,但教师这个工作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都不难。也就是说,在很多人会这样认为,“只要我在年轻的时候认真读书,那么现在我差也是一名教师”。很多人把最后的退路放在选择教师的职业上,社会上基本上都这么认为。那么那些优秀的人会选择这个岗位吗?

第二、教师的工资还不能够吸引那些优秀的人到教师的岗位上。确实在一些经济好的地方能吸引优秀的教师,例如深圳就出现过,但在大多数地方,还是没有这个经济实力的。

第三、中国的优质教育的路还很长,那么多学生,那么多老师。教师的工资又跟当地的经济挂钩,中央有政策,但地方还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往往在地方很多人都认为教师这份工作很轻松,没有他们的累。在执行的时候,教师又是所有公职人员里人数最多的群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最优秀的人他能轻轻松松找到一份比教师待遇等多方面好的职业,他们是不会选择这份职业的!


孤独中成长ty


没有做到,而且在目前社会状态下不可能做到。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一,根深蒂固的观念。“学而优则仕”是历史深刻的影响,当今几乎成了“潜规则”,哪有最优秀的人跑到基础教育阶段去做老师?

二,经济社会的配置。在改革开放尤其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最优秀的人几乎都被高薪诚聘的单位给招走了,再也找不到最优秀的人到基础教育阶段来当老师了。

三,教师待遇的影响。尽管近几年来对教师工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但是教师工资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与同等学历所能参加的工作行业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一点就很难吸引到最优秀的人到基础教育阶段来当老师。

总之,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要想“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得以实现,还真的是任重道远。


碧山人2012


不需要。状元的老师就是状元吗?状元教出的学生也一定是状元吗?很显然都不一定。很多状元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了。

你说的用最优秀的来培养更优秀的人,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顶级高校培养的学生来从事基础教育。这是一种资源浪费,这些学生应该去从事科研工作。

这是优秀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因为智商、智力和视野都要超出一般人,他们学习是很轻松的。基础教育阶段最有潜力的就是正常智商的同学经过培养和训练,推动他们飞跃。

这也是很多清华北大的学生,并不感恩母校,他们认为能够考上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理所当然的。

真正到基础教育阶段做老师的,都是我们普通本一、普通本二的学生,他们深同感受,在基础教育求学阶段,经过后天的努力,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终于考上了大学。他们对于勤奋苦读有着切身的感受。基础教育阶段倡导的就是勤学苦练,奋发努力。

正因为这样一大批有潜力可挖的学生才成长起来。毕竟正常智商的人群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数量最庞大的。也是社会各行各一种最需要的人群。

当然在整个社会构成中,必须要有超群卓凡的高智商人群,也需要服务于社会各个方面的普通劳动者,更需要在基层从事操作工作的技术工人。各种人才在社会构成中形成了人才金字塔。

这种社会现象在历史长河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现象,成为一种教育教学的规律。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理论上是可行的,现实中常常又无法做到。

选择是双向的,最优秀的人常常对工作环境、年薪、发展前景有更高的要求。这是基础教育无法提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