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齐国之间发生的一场很有意思的战争,战争由一场恶作剧而引发,战事双方基本投入了倾国之兵,但在战争中却发生了各种侥幸巧合,战败的齐军在溃逃中,国君被俘,俘虏他的晋国将军韩厥却对其下跪献礼。而齐顷公被俘却仍可以侥幸逃跑,依靠得力的外交而结束了战事,避免了被灭国。这场充满了各种反转巧合的战争即有趣,又发人深思。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1、 因为笑出了声,引发了战争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因为笑出声,并不是说笑出了猪一样的声音,却引发了一场国君差点被俘的战争。所以说不要随意开恶俗的玩笑,后果可能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反正如果给公元前592年的齐顷公一个机会,他肯定不会再搞嘲笑郤克的恶作剧了。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当时郤克是晋国大夫,奉命出使齐国。这个郤克正是《赵氏孤儿》中奉屠岸贾之命灭掉赵朔全家的那个郤克。郤克是个瘸子,走路的姿势很是有趣(可以脑补一下)。齐顷公也是无聊透顶,想出了个解闷的法子,准备开个玩笑。在接见郤克时,一旁用布围了个地方,让他的母亲萧同叔子躲在里面偷看使者。当郤克一瘸一拐步上台阶时,看到郤克怪异的步伐,布幔中的萧同叔子禁不住笑出声来,齐顷公也忍不住笑了。残疾人的自尊心都很强,何况是身为晋国重臣的郤克,他当时就觉得自己遭遇戏辱,不禁大怒。出宫之后,当众发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意思是我若不报复此事,便不再渡过黄河。郤克 让副使留下继续完成使命,自己不辞而别回国了。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回国之后的郤克立即向晋君汇报,要求发兵攻打齐国,但未得到领导的批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何况不是君子的郤克。而开玩笑的齐顷公浑然不觉,在获得了恶俗玩笑的快感后,很快将这件事忘记了。对于郤克被辱之事,《左传》记载得比较冷静、精简,而《史记》、《公羊传》、《谷粱传》则有意思得多,但感觉文艺气息过于浓厚。如《公羊传》说郤克与臧孙许同时出使齐国,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登上一块跳板偷视客人,看到郤、臧二人一个是跛子一个瞎了一只眼,于是特意安排一个跛子接待郤克,一个独眼人接待臧孙许。齐顷公则与其母亲边看边笑。不管怎么说,就是因为笑出了声,一场战争被引发了。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2、 开战的理由与"余勇可贾"

虽然没有得到晋景公的批准,不是君子的郤克却没有熄灭复仇之火,时刻等待着给敌人一击的机会。这也给了我们一个警示,如果没有把握,不要轻易去得罪一个小人。小人报复是等不到十年的,三年后,郤克等到了复仇的机会。鲁卫两个小国与齐国开战,请求晋国相助。晋景公本不愿出兵,但郤克极力劝说要求伐齐,晋景公考虑到此时郤克已身为正卿并兼中军统帅,又与齐君存在个人恩怨,如果再不答应,恐怕君臣生隙,只好应允。晋公在郤克的坚持下,将派出的兵力由七百乘增加到了八百乘。八百乘是多少兵力呢?在春秋早期,千乘之国少之又少,雄极一时的晋文公所帅晋军也不过七百乘。按照周武王伐纣时,"率领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来粗略计算,一乘战车,对应配套步兵应该大概是百人左右。也就是说郤克的八百乘相当于八万左右的兵力。考虑到人口方面的因素,基本是晋国的倾国之兵了。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晋齐两国的军队在"鞌"这个地方相遇了,鞌字同鞍,估计因其地势如马鞍形而得名。此时齐国军队中有一个叫高固的真小人跳了出来,感觉这是个在领导面前(齐军统帅是齐顷公)表现的绝佳机会。他嗷嗷叫着,带人率先冲入晋军,拿着石头到处砸人,还抽空下车抓了个俘虏,又将桑树的树根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以示与众不同。回到自家阵营后,高固驾着自己那辆带有独特标识的战车遍巡军营,意气风发,高声呼喊:"欲勇者贾余勇!"意思是想要勇气的可到我这里来买,我还有剩。这就是成语"余勇可贾"的出处。要知道此君在前年被派往晋国为使时,因惧怕郤克的报复而半路逃回,不知道他那时的勇气哪去了,此时的余勇还值不值钱。这种只会在领导面前拼命表现,狐假虎威的人真是古亦有之,源源流长啊!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3、 侥幸、巧合与反转

开战之初,深谙一鼓作气道理的齐顷公喊出了"余姑翦滅此而朝食"(灭了他再吃早饭)的口号,连战马的铠甲都没披挂,就带头朝晋军冲去。领导带头冲锋,齐军将士自然不甘人后,两军随即展开一场混战。在齐军的冲击之下,晋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而一意报仇的郤克也被箭射中,鲜血迸溅,流到脚面。要知道复仇想想多容易,真正做成可能要赔上性命的。心生惧意的郤克马上不想报仇了,被人开个玩笑有什么呢?又不少块什么。敢于说服自己的郤克想下达撤退的命令,便对身边的人说"我受伤了,咱们休整一下再战吧?"此时一个狠人出现了,改变了战局。为郤克驾车的张侯说:"刚交战那会儿我的手臂就被箭射穿了,我把箭杆折断,坚持驾驶,现在左边车轮都被我的血染红了。我都没吱声,你还是先忍忍吧。" 张侯又说:"这车上的旗鼓,就是军队的耳目,部队的进退都在于它。只要镇守之人不动摇,就可成就战事。怎么可以因自身伤病而坏了国君的大事呢?既然身披铠甲,手执武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之心。你虽然受了伤,但还没有死,那就尽力吧!"张侯说罢,左手执缰绳,右手持鼓槌,边驾车,边击鼓,战车在他鞭策之下奔驰不停,战鼓在他敲击之下隆隆不止。有句话说的是"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晋国部队看到主帅受伤后还在玩命进攻,受到了鼓舞,如打上了"鸡血",奋起反击,齐军一时招架不住,竟然就此溃败。有些时候,打仗就是比气势比狠劲。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只有气势没有狠劲的齐军战败了,齐顷公不得不奋力逃跑。追赶他的是晋国将军韩厥,对,就是那个《赵氏孤儿》中为赵氏复仇的韩厥。在开战前,韩厥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的父亲对他说"开战时,你不要站在战车左右两侧的位置。"。春秋战国时,战车中间的位置是留给驾车人(御者)的,将领居左,车右居右。而如果是元帅乘车,那么元帅居中,御者居左。于是韩厥便依梦示与他人换了位置,自己居中而立。看到身后有人追赶,齐顷公想当然地先一箭把韩厥左边的人射于车下,再一箭将他的车右射死在车上。韩厥只身一人驾车继续追击。因为一个梦而没有被射死,韩厥如晋军取胜一般的侥幸。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一人驾车追赶的韩厥要躲避前车的冷箭本无机会追上齐顷公,但意外发生了,齐君的战车被树木挂住了,动弹不得,终于被韩厥赶上。由此来看,任何时候都要小心驾驶啊!韩厥追上后,没有喊"缴枪不杀",而是依礼下车参见齐侯,再拜稽首,双手奉上酒杯及玉璧。说:"我国君主受鲁、卫所托,派臣下等前来问询于齐。臣虽不才,但军令在身,不得不努力作战。虽有辱于君,也只得请您谅解了。"真是优待俘虏的至高境界啊。想想当时的情景都让我不由得对古人的君子之风由衷地佩服、佩服啊!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这就结束了吗?没有反转哪能称得上一个好剧本?韩厥不认识齐顷公,按照乘车的规矩,理所当然认为站在战车中间的必然是齐国君主。巧合的是,当天齐君战车上的人员站位也异于往常。因为头天晚上齐顷公车右逢丑父因驱赶跑到帐篷里的蛇而撞伤了手臂,手伤无法推车,逢丑父与齐侯临时互换了位置,而齐顷公身着作战服,与普通将佐没有什么不同,因此韩厥错把逢丑父当成了齐顷公而向他行礼致敬。逢丑父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唯一的机会,扭头叫真正的齐君下车,命令他去打水洗脸,俘虏也要有尊严。扛武器、推车、打杂原本就是车右的基本职责,韩厥也没有起疑心。而真正的齐君心领神会,下车拿上水具就一溜烟地跑了。 看到韩厥抓来的不是齐顷公,郤克恼羞成怒,要杀逢丑父。丑父大声呼道:"从此不会再有代君受难的人了。"郤克一向认为有理,说:"此人不惜一死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要是杀了这样的人,会不祥。不如赦免他,以为天下事君者的榜样。"于是赦免了逢丑父。会说话不仅能升官发财,关键时候还会保命的。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郤克当然不会就此罢休,趁他病要他命,再说还有个大仇要报呢?他率领晋军循着齐军撤退的路线紧紧追击,攻入了齐国境内,所向无阻,一时齐国有被灭国的危险。无奈之下,齐顷公只好采取议和的办法,他提出的方案是:归还此前所侵占的鲁、卫两国土地,同时将纪甗和玉磬两样贵重的器物作为送给晋国的礼物。即我们所熟知的割地赔款。战败国哪有谈价格的资格?郤克当然不会答应,他的条件是:必须把齐侯的母亲萧同叔子送到晋国作为人质,齐国境内的沟渠道路也要全部改为东西方向。可能大家对郤克的第二个条件不以为然,但如果你想象一下,晋国在西、齐国在东,如果齐境内的沟渠道路全部改为东西向,晋国的战车便可以长驱直入,灭掉齐国将会更加容易。郤克增加的这两个条件对于齐国来说都不能答应,好在齐使长于外交谈判,他不卑不亢地应对道:"萧同叔子不是别人,是齐侯的母亲,对等而言,也就是晋君的母亲。以母氏为人质是为不孝,以不孝来号令诸侯,怕是不合于'德'吧?先王规划治理天下,都充分考察,根据地势做出安排,以利于生产,所以诗经有言:'我疆我理,南东其亩。'现在晋国代周王管理诸侯,却要求齐国'尽东其亩',仅仅出于晋国战车出入齐国方便,完全不顾及地势地利,这难道也是出自先王的意志吗?违背先王遗命则为不义,不义则何以为盟主?这样看来,晋国也是有过失的。舜、禹、汤、武之所以能一统天下,是他们能够树立道德并且兼济各国;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能成就霸业,是他们勤奋且善于安抚诸侯,使大家都遵守王室的命令。现在晋国欲合诸侯,却是为了满足自身没有止境的欲望。如果非要如此,那我奉齐君之命也有话要说:'齐国既已战败,若蒙晋国宽容之福而不致灭国,两国今后还能继续保持友好的话,我们也不会吝惜这些器物与土地,晋国想要什么尽可以提出;如果实在不行,齐国只好收拾残兵败将,背靠都城,与晋国作最后一战。齐国若侥幸取胜,日后仍将听命于晋,若是失败,敢不唯命是听?'"这真是一篇优秀地不能再优秀的答辩词了,说的是有理有利有节,简而言之一句话:"要钱要地可以谈,要老妈去当人质坚决不干,要道路沟渠改向也坚决不行,大不了两家拼个鱼死网破。"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眼见谈判要破裂,鲁、卫两国的代表赶紧出面打圆场,劝郤克见好就收。他们已经达到了目的,就不必将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郤克并没有以死复仇的决心,见齐国拟死战,而鲁、卫又出面劝和,他也怕再战下去命丧齐国,于是顺水推舟,答应了齐国的停战要求。


一场因笑出了声引发的战争,各种侥幸巧合后胜利者给俘虏下跪献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