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左傳》記載了春秋時期晉國齊國之間發生的一場很有意思的戰爭,戰爭由一場惡作劇而引發,戰事雙方基本投入了傾國之兵,但在戰爭中卻發生了各種僥倖巧合,戰敗的齊軍在潰逃中,國君被俘,俘虜他的晉國將軍韓厥卻對其下跪獻禮。而齊頃公被俘卻仍可以僥倖逃跑,依靠得力的外交而結束了戰事,避免了被滅國。這場充滿了各種反轉巧合的戰爭即有趣,又發人深思。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1、 因為笑出了聲,引發了戰爭

是的,你沒有看錯,就是因為笑出聲,並不是說笑出了豬一樣的聲音,卻引發了一場國君差點被俘的戰爭。所以說不要隨意開惡俗的玩笑,後果可能遠遠超過你的想象。反正如果給公元前592年的齊頃公一個機會,他肯定不會再搞嘲笑郤克的惡作劇了。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當時郤克是晉國大夫,奉命出使齊國。這個郤克正是《趙氏孤兒》中奉屠岸賈之命滅掉趙朔全家的那個郤克。郤克是個瘸子,走路的姿勢很是有趣(可以腦補一下)。齊頃公也是無聊透頂,想出了個解悶的法子,準備開個玩笑。在接見郤克時,一旁用布圍了個地方,讓他的母親蕭同叔子躲在裡面偷看使者。當郤克一瘸一拐步上臺階時,看到郤克怪異的步伐,布幔中的蕭同叔子禁不住笑出聲來,齊頃公也忍不住笑了。殘疾人的自尊心都很強,何況是身為晉國重臣的郤克,他當時就覺得自己遭遇戲辱,不禁大怒。出宮之後,當眾發誓曰:"所不此報,無能涉河!"意思是我若不報復此事,便不再渡過黃河。郤克 讓副使留下繼續完成使命,自己不辭而別回國了。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回國之後的郤克立即向晉君彙報,要求發兵攻打齊國,但未得到領導的批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何況不是君子的郤克。而開玩笑的齊頃公渾然不覺,在獲得了惡俗玩笑的快感後,很快將這件事忘記了。對於郤克被辱之事,《左傳》記載得比較冷靜、精簡,而《史記》、《公羊傳》、《谷粱傳》則有意思得多,但感覺文藝氣息過於濃厚。如《公羊傳》說郤克與臧孫許同時出使齊國,齊頃公的母親蕭同叔子登上一塊跳板偷視客人,看到郤、臧二人一個是跛子一個瞎了一隻眼,於是特意安排一個跛子接待郤克,一個獨眼人接待臧孫許。齊頃公則與其母親邊看邊笑。不管怎麼說,就是因為笑出了聲,一場戰爭被引發了。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2、 開戰的理由與"餘勇可賈"

雖然沒有得到晉景公的批准,不是君子的郤克卻沒有熄滅復仇之火,時刻等待著給敵人一擊的機會。這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如果沒有把握,不要輕易去得罪一個小人。小人報復是等不到十年的,三年後,郤克等到了復仇的機會。魯衛兩個小國與齊國開戰,請求晉國相助。晉景公本不願出兵,但郤克極力勸說要求伐齊,晉景公考慮到此時郤克已身為正卿併兼中軍統帥,又與齊君存在個人恩怨,如果再不答應,恐怕君臣生隙,只好應允。晉公在郤克的堅持下,將派出的兵力由七百乘增加到了八百乘。八百乘是多少兵力呢?在春秋早期,千乘之國少之又少,雄極一時的晉文公所帥晉軍也不過七百乘。按照周武王伐紂時,"率領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來粗略計算,一乘戰車,對應配套步兵應該大概是百人左右。也就是說郤克的八百乘相當於八萬左右的兵力。考慮到人口方面的因素,基本是晉國的傾國之兵了。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晉齊兩國的軍隊在"鞌"這個地方相遇了,鞌字同鞍,估計因其地勢如馬鞍形而得名。此時齊國軍隊中有一個叫高固的真小人跳了出來,感覺這是個在領導面前(齊軍統帥是齊頃公)表現的絕佳機會。他嗷嗷叫著,帶人率先衝入晉軍,拿著石頭到處砸人,還抽空下車抓了個俘虜,又將桑樹的樹根綁在自己的戰車上以示與眾不同。回到自家陣營後,高固駕著自己那輛帶有獨特標識的戰車遍巡軍營,意氣風發,高聲呼喊:"欲勇者賈餘勇!"意思是想要勇氣的可到我這裡來買,我還有剩。這就是成語"餘勇可賈"的出處。要知道此君在前年被派往晉國為使時,因懼怕郤克的報復而半路逃回,不知道他那時的勇氣哪去了,此時的餘勇還值不值錢。這種只會在領導面前拼命表現,狐假虎威的人真是古亦有之,源源流長啊!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3、 僥倖、巧合與反轉

開戰之初,深諳一鼓作氣道理的齊頃公喊出了"餘姑翦滅此而朝食"(滅了他再吃早飯)的口號,連戰馬的鎧甲都沒披掛,就帶頭朝晉軍衝去。領導帶頭衝鋒,齊軍將士自然不甘人後,兩軍隨即展開一場混戰。在齊軍的衝擊之下,晉軍完全處於被動地位。而一意報仇的郤克也被箭射中,鮮血迸濺,流到腳面。要知道復仇想想多容易,真正做成可能要賠上性命的。心生懼意的郤克馬上不想報仇了,被人開個玩笑有什麼呢?又不少塊什麼。敢於說服自己的郤克想下達撤退的命令,便對身邊的人說"我受傷了,咱們休整一下再戰吧?"此時一個狠人出現了,改變了戰局。為郤克駕車的張侯說:"剛交戰那會兒我的手臂就被箭射穿了,我把箭桿折斷,堅持駕駛,現在左邊車輪都被我的血染紅了。我都沒吱聲,你還是先忍忍吧。" 張侯又說:"這車上的旗鼓,就是軍隊的耳目,部隊的進退都在於它。只要鎮守之人不動搖,就可成就戰事。怎麼可以因自身傷病而壞了國君的大事呢?既然身披鎧甲,手執武器,本來就抱定了必死之心。你雖然受了傷,但還沒有死,那就盡力吧!"張侯說罷,左手執韁繩,右手持鼓槌,邊駕車,邊擊鼓,戰車在他鞭策之下奔馳不停,戰鼓在他敲擊之下隆隆不止。有句話說的是"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晉國部隊看到主帥受傷後還在玩命進攻,受到了鼓舞,如打上了"雞血",奮起反擊,齊軍一時招架不住,竟然就此潰敗。有些時候,打仗就是比氣勢比狠勁。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只有氣勢沒有狠勁的齊軍戰敗了,齊頃公不得不奮力逃跑。追趕他的是晉國將軍韓厥,對,就是那個《趙氏孤兒》中為趙氏復仇的韓厥。在開戰前,韓厥做了一個夢,夢中他的父親對他說"開戰時,你不要站在戰車左右兩側的位置。"。春秋戰國時,戰車中間的位置是留給駕車人(御者)的,將領居左,車右居右。而如果是元帥乘車,那麼元帥居中,御者居左。於是韓厥便依夢示與他人換了位置,自己居中而立。看到身後有人追趕,齊頃公想當然地先一箭把韓厥左邊的人射於車下,再一箭將他的車右射死在車上。韓厥隻身一人駕車繼續追擊。因為一個夢而沒有被射死,韓厥如晉軍取勝一般的僥倖。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一人駕車追趕的韓厥要躲避前車的冷箭本無機會追上齊頃公,但意外發生了,齊君的戰車被樹木掛住了,動彈不得,終於被韓厥趕上。由此來看,任何時候都要小心駕駛啊!韓厥追上後,沒有喊"繳槍不殺",而是依禮下車參見齊侯,再拜稽首,雙手奉上酒杯及玉璧。說:"我國君主受魯、衛所託,派臣下等前來問詢於齊。臣雖不才,但軍令在身,不得不努力作戰。雖有辱於君,也只得請您諒解了。"真是優待俘虜的至高境界啊。想想當時的情景都讓我不由得對古人的君子之風由衷地佩服、佩服啊!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這就結束了嗎?沒有反轉哪能稱得上一個好劇本?韓厥不認識齊頃公,按照乘車的規矩,理所當然認為站在戰車中間的必然是齊國君主。巧合的是,當天齊君戰車上的人員站位也異於往常。因為頭天晚上齊頃公車右逢醜父因驅趕跑到帳篷裡的蛇而撞傷了手臂,手傷無法推車,逢醜父與齊侯臨時互換了位置,而齊頃公身著作戰服,與普通將佐沒有什麼不同,因此韓厥錯把逢醜父當成了齊頃公而向他行禮致敬。逢醜父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唯一的機會,扭頭叫真正的齊君下車,命令他去打水洗臉,俘虜也要有尊嚴。扛武器、推車、打雜原本就是車右的基本職責,韓厥也沒有起疑心。而真正的齊君心領神會,下車拿上水具就一溜煙地跑了。 看到韓厥抓來的不是齊頃公,郤克惱羞成怒,要殺逢醜父。醜父大聲呼道:"從此不會再有代君受難的人了。"郤克一向認為有理,說:"此人不惜一死以使他的國君免於禍患,我要是殺了這樣的人,會不祥。不如赦免他,以為天下事君者的榜樣。"於是赦免了逢醜父。會說話不僅能升官發財,關鍵時候還會保命的。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郤克當然不會就此罷休,趁他病要他命,再說還有個大仇要報呢?他率領晉軍循著齊軍撤退的路線緊緊追擊,攻入了齊國境內,所向無阻,一時齊國有被滅國的危險。無奈之下,齊頃公只好採取議和的辦法,他提出的方案是:歸還此前所侵佔的魯、衛兩國土地,同時將紀甗和玉磬兩樣貴重的器物作為送給晉國的禮物。即我們所熟知的割地賠款。戰敗國哪有談價格的資格?郤克當然不會答應,他的條件是:必須把齊侯的母親蕭同叔子送到晉國作為人質,齊國境內的溝渠道路也要全部改為東西方向。可能大家對郤克的第二個條件不以為然,但如果你想象一下,晉國在西、齊國在東,如果齊境內的溝渠道路全部改為東西向,晉國的戰車便可以長驅直入,滅掉齊國將會更加容易。郤克增加的這兩個條件對於齊國來說都不能答應,好在齊使長於外交談判,他不卑不亢地應對道:"蕭同叔子不是別人,是齊侯的母親,對等而言,也就是晉君的母親。以母氏為人質是為不孝,以不孝來號令諸侯,怕是不合於'德'吧?先王規劃治理天下,都充分考察,根據地勢做出安排,以利於生產,所以詩經有言:'我疆我理,南東其畝。'現在晉國代周王管理諸侯,卻要求齊國'盡東其畝',僅僅出於晉國戰車出入齊國方便,完全不顧及地勢地利,這難道也是出自先王的意志嗎?違背先王遺命則為不義,不義則何以為盟主?這樣看來,晉國也是有過失的。舜、禹、湯、武之所以能一統天下,是他們能夠樹立道德並且兼濟各國;齊桓、晉文、宋襄、秦穆、楚莊能成就霸業,是他們勤奮且善於安撫諸侯,使大家都遵守王室的命令。現在晉國欲合諸侯,卻是為了滿足自身沒有止境的慾望。如果非要如此,那我奉齊君之命也有話要說:'齊國既已戰敗,若蒙晉國寬容之福而不致滅國,兩國今後還能繼續保持友好的話,我們也不會吝惜這些器物與土地,晉國想要什麼儘可以提出;如果實在不行,齊國只好收拾殘兵敗將,背靠都城,與晉國作最後一戰。齊國若僥倖取勝,日後仍將聽命於晉,若是失敗,敢不唯命是聽?'"這真是一篇優秀地不能再優秀的答辯詞了,說的是有理有利有節,簡而言之一句話:"要錢要地可以談,要老媽去當人質堅決不幹,要道路溝渠改向也堅決不行,大不了兩家拼個魚死網破。"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眼見談判要破裂,魯、衛兩國的代表趕緊出面打圓場,勸郤克見好就收。他們已經達到了目的,就不必將事情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郤克並沒有以死復仇的決心,見齊國擬死戰,而魯、衛又出面勸和,他也怕再戰下去命喪齊國,於是順水推舟,答應了齊國的停戰要求。


一場因笑出了聲引發的戰爭,各種僥倖巧合後勝利者給俘虜下跪獻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