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匈奴列傳》之匈奴(三)


《史記•匈奴列傳》之匈奴(三)

漢高祖劉邦時期,韓信在馬邑投降匈奴。劉邦親自率兵向北抗擊匈奴,當時是隆冬時節,又遇上大雪天氣,很多士兵的手指都被凍掉了。仗打得很艱苦,最終劉邦還是被冒頓單于包圍。高祖劉邦沒法脫困,只得讓人賄賂閼氏(單于妻)。閼氏在冒頓耳邊吹枕邊風,冒頓撤軍,高祖解困,漢和匈奴結親,而且漢王朝每年都給匈奴進貢物品,有絮繒酒米食物等,這些生活物資匈奴都不能自己生產,只能是讓漢王朝提供。可以看到此時漢王朝的實力還不足以和匈奴對抗,加上高祖劉邦剛平定天下,還有諸侯王不是謀反,可以說這是內憂外困的局面,高祖劉邦也只能採用這種方式解決外困局面。

呂太后、孝惠帝時期,漢王朝仍是和匈奴和親。

至孝文、孝景帝時期,雙方仍是以和親為主。漢王朝給匈奴贈送絮繒酒米食物等,匈奴甚至一度在氣勢上壓過漢朝。看來此時的漢王朝還是沒有足夠的力量和匈奴抗衡。景帝時,也只是有小規模的匈奴人入侵邊境,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雙方仍以和為主。

《史記•匈奴列傳》之匈奴(三)

武帝時,漢朝前期的休養生息,國力趨於強盛。剛開始雙方雖仍在表面上維持和平,但矛盾則愈加凸顯,尤其是漢王朝已從之前的主動求和逐漸轉向主動出擊。比如,漢軍準備在馬邑城伏擊誘捕單于,雖然單于僥倖逃脫了,但漢王朝卻彰顯了大國的氣勢。這次之後,匈奴拒絕和親,雙方關係好像回到了歷史起點,民間交往卻從未斷絕,“然匈奴貪,尚樂關市,嗜漢財物,漢亦尚關市不絕以中之”,意思是匈奴人落後,喜歡漢人進行貿易往來以獲取所需的生活物資,漢王朝也樂得以此來維持邊境的穩定和繁榮。所以從國家層面上來說,兩方仍在打仗,但民間的交流往來反而越來越頻繁。

馬邑之戰後,漢朝又派四位將軍各率領萬名騎兵攻打匈奴人。而軍臣單于死後,匈奴人內部發生了內訌。軍臣單于的兄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于。之後漢軍在衛青、霍去病等將軍的率領下多次與匈奴交戰,有勝有負,但總體上漢王朝軍隊佔了上風。此時,漢王朝討伐匈奴達到最為輝煌的時刻。匈奴族被逼得不斷向大沙漠以北遷徙,沙漠以南再也沒有匈奴單于的立腳之地,漢王朝的疆土則向北擴展,逐漸佔有匈奴族原有的土地。

《史記•匈奴列傳》之匈奴(三)

此時的匈奴人又想以和親換取和平,漢王朝卻早已不是初期時積貧積弱的局面。漢朝變強大了,也就有了談判的資本和籌碼。誰強誰就是老大。此時漢朝希望匈奴族能成為自己的附屬國,並按時進京朝拜皇帝。單于不答應,因為“老子的祖上闊過,想當初你漢王朝還主動找我匈奴和親呢”,不妥協,但要是再打仗還真的是打不過,那就發洩發洩,扣留你漢朝的使者作為報復,也算是出口惡氣,只是僅此而已。霍去病死後,漢王朝已經很久都沒有再去打擊北方的胡人了。

武帝晚期,漢朝的策略開始向南征伐南越,這也給匈奴以喘息的機會。匈奴實力有所恢復,開始不斷在西北擴張領地。滅了南越後,漢軍又把焦點對準北方的匈奴,雙方又陷入拉鋸戰狀態。後雖有李陵、李廣利出兵匈奴,但始終未能完全戰勝匈奴,使匈奴投降。

司馬遷不滿武帝好戰的做法,戰爭勞民傷財。從另一方面來說,戰爭也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