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变决策逻辑,下一个骗局等着你,剖析平安60亿兑付风波

不改变决策逻辑,下一个骗局等着你,剖析平安60亿兑付风波

各位朋友,过了一个长假,我也换了一个新的发型,换了一个新的形象。其实这不是关键问题,我们的视频节目从今天开始,换个新的名字——《明知顾问》,取意是,以我所知,希望能顾你所问,能够回答所有你关于理财的疑问。

长假过完,理财行业出了一件大事,各个媒体都在传几个关键词:“60亿”、“金赛银”,还有“平安”。

还原金赛银事件

平安,不用介绍了,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金融机构。到底出了什么事儿呢?

据说,就在节前,平安北京分公司,有数百个客户投诉,他们之前购买了由平安代理的一款、由金赛银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一款保本保息的基金产品,结果呢,血本无归。闹到了平安,监管机构那里,经过长假,平安开始回复,这个产品平安从来没有代理过。

当然,现在各执一辞,媒体上关于这件事的披露还不详尽,仅以我们现有的信息,尽可能帮大家还原一下整个事件。

这个事儿,牵扯到平安的几个金融机构。

据说产品是平安人寿的业务员推荐给高端客户的,保本保息,收益非常高,而且和平安本身有合作关系。什么合作关系呢?说是由平安财产险公司承保,而且是由平安银行作托管的。

你看,多可信,一间世界500强的金融机构,三个分支机构都牵联进去了:平安人寿的代理人卖的,又是平安银行托管的,还有平安财产险公司进行承保的,结果就是这个产品,时隔不到一年就出事了。

最近的信息披露,金赛银这家公司基本上处于不复存在的状态。具体的事情我们也搞不清楚,只知道,9月份金赛银的法人已经失踪了。这间注册在深圳的金赛银资产管理公司,曾经有一千个员工,现在已经离职到不到20个了。在售的100多亿的私募基金产品,现在还有大几十亿都没有兑现。

官方网站上宣传,金赛银产品都投资在各种房地产项目上,年化收益高达50%。最近凡是炒股的,亏50%就常见,年化收益50%能不吸引人吗?而且还是平安人寿的代理人,拿着平安的名片去售卖的,你说大家能不相信吗?

平安大辟谣:从未官方合作

出事后,平安的回馈是:金赛银公司确实曾经参与某些基建项目,平安财产险公司只是承保了某个产品所牵扯的基建项目的“工程一切险”,这是个非常常见的险种,也就是说,一个工程的承建过程中,如果发生一些风险,可以理赔,这和投资这个工程能不能赚钱,是两码事。经过业务员的包装,就成了平安公司承保的项目。平安公司撇清了金赛银与平安财产险的关系。

第二,关于资金托管。金赛银公司,在平安银行开了个账户。钱的确是放在平安银行的账户上,它只要不违法违规地用这笔钱,钱投资收益究竟怎么样,作为托管银行也无权干涉,更谈不上所谓赔偿。

至于是不是平安人寿售卖的,平安就更加辟谣:我们从来没在官方代理过这款产品,这完全是平安人寿的业务员,自行所谓的“飞单”卖的。

当然,现在官方一致认为,平安怎么样都要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到底最后这个连带责任应该怎么承担?平安表示会积极地帮当事人去追讨。据说相关责任人仅平安内部的员工和代理人加起来有200多个涉案。所有售卖这个产品的业务员,都跟媒体说,我们领导是允许的,甚至是鼓励我们卖这款产品的,这种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金融机构,拿着金融机构理财顾问的名片,在售卖不是本金融机构发行,也不是本金融机构代理的其他的所谓的金融产品。至于这个金融产品谁发行的,到底有什么样的风险,跟金融机构的名片上印的名字,是毫无关系的。

“飞单”事件层出不穷

这事儿,是不是今天才有的?

我随便搜了搜啊,冰山一角,就从2015年往前推,随便给大家说几个案例:

2015年7月,在北京的广发银行,又是北京,员工私自以广发银行的名义,销售某非广发代理的基金,767万血本无归。广发银行的负责人说,经内部调查,我们从来没有代理过“大观言”基金公司的这款产品。

2015年4月,有17个人在农业银行,一共购买了2248万的理财产品,到期未兑现,农业银行也是这种说法,我们银行从来没有代理过,是员工私下“飞单”的。

在光大银行的高端理财室里,甚至私人银行理财室里,总共售卖了7亿,最大一笔单是3000多万元,又说不是光大银行代理的,血本无归。

今年3月,民生银行的客户又遭遇飞单,将近1000万,大概980万的产品,又是非银行代理的产品,不知道钱去哪儿了,“不翼而飞”。

到底这种事儿有多少啊?坦白讲,我也不知道。

因为这种事,自从我们关注信托产品大卖的五六年来,有大量的所谓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顾问用“飞单”的方式来卖理财产品。

什么叫“飞单”?不是卖自己的金融机构发行的产品、因为要高佣金,帮其他机构来售卖产品。

中间出事的究竟有多少呢?大家可以随便在网上搜一搜,以上这些案例和金额只是冰山一角。只不过这一次爆出了60亿的金额,又是平安这样的大品牌,才如此受人关注。

无论是四大国有银行,还是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已经牵扯其中,更不要说各地的农商行,还有保险机构代理人兜售的产品了。如此多的飞单,最终都造成了客户的血本无归,中间不乏有金融诈骗的身影。

以我的基本金融常识,凡是敢宣称年化收益50%的投资产品,还保本保息,基本上就是类传销金字塔游戏的这种庞氏骗局了。这样的庞氏骗局的产品,竟然会从正规金融机构的理财顾问的手里销售出去,我们怎么样才能防止这种事情呢?

网上的招数都没什么卵用

有人在理财网站上支招:

第一,关注这个产品的资金是不是汇入了银行账户。刚才这个事,放在我们这个案例里是无效的,它当然是汇入了私募基金在平安银行的账户了。

第二,要自我强化投资风险意识。这话说了等于没有说。

第三,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坦白讲,如果能读得懂理财产品说明书的话,就是一个专业的投资者了。

第四,要看清理财产品的合同条款。合同条款一般都是用严密的法律文本来写的,有几个人能读得懂呢?

第五,要理性维权,发生这种事情,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现在报告了又怎么样呢?金融机构如果撇清关系的话,你只是被一个骗子骗了钱,又应该向谁去索赔呢?

当然,应该说凡是牵扯到其中的金融机构,毫无疑问都有失察之责,至于法律上该如何认定,我们今天还真讨论不出个所以然。

这种事千差万别,到底有没有银行行长参与其中?到底有没有更高层的人在中间给予暗示或者明示收受好处?我们都不知道。可是,以上几招,说起来都没什么用。

试想: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室里,一个人拿着这间金融机构的卡片,向你来推荐一款行里的产品,这款产品他说是保本保息的,你看在我们银行里卖,你放心,你还能有什么怀疑的呢?大家受骗绝无幸免可能。

这些招,的确都没什么用。

必须改变决策逻辑:

先问问自己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改变购买金融产品的决策逻辑,你永远会跌入这个陷阱。

你一下子就被引入到了产品销售逻辑中,这个产品保本保息,收益又高,风险又低,中间还有金融机构的背书等等。这些都是金融机构销售人员的销售逻辑。如果我们的购买逻辑顺着销售逻辑来走,迟早会受骗的。

在过往的几年,我们接触过很多朋友,我们说要做一个理财规划,结果第一个问题就问我们,到底哪个产品好?

很不幸,你就是在金融产品的销售逻辑下面,进行购买的决策。如果这种逻辑不改,下一个骗局就在等着你。因为这种骗局背后,有太多看似靠谱的信用背书,有一张张闪闪发光的名片,防不胜防。

要想改变,只有从我们最根本的决策的购买逻辑入手,不是为了购买一款好的产品,而首先要问,我到底有什么需求。

如同去看病,我们如果天天说,这个药好不好,不好意思,你只能看到晚上十点半以后的虚假医药广告。

如果你先去做检查,到底我的身体怎么样,就能杜绝90%以上的药品诈骗。

请大家以后先不要问,到底哪个金融产品好,除非你等着金融机构的理财顾问来骗你;而是先帮我做一个分析,到底我的家庭财务状况和未来的需求,到底有哪些是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病症查清楚了,再去配药。

用这个逻辑,我相信,几乎所有的金融诈骗,都能规避。

之前所说的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查证产品背后有没有人兜底等等,这一切都是在产品的销售逻辑中滚动。我相信,在一个拿着金字卡片的人面前,所以关于产品问题的解读,你一定不够TA专业。

所以,要想防范下一个诈骗,最重要的还是从改变自己开始。

公号作者

孙明展,中山大学统计系硕士毕业,国际金融理财师,候选北美精算师,中山大学金融系和统计系的专业硕士导师。创必承公司创始人。

微信公号“孙明展-真理财”(zhenlicaiAPP),分享家庭财务规划、儿童财商教育、家庭保障、经济观察等方面的原创文章。

本公号所有文章及视频

如无标注均为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否则“举报”没商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