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古文觀止》第十一篇:《學記》三則(節選)

選自《禮記》

自學《古文觀止》第十一篇:《學記》三則(節選)

原文一:論述教與學互相促進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儘管有味美可口的菜餚,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儘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原文二:教學原則及必要性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遜”xùn);相而善之謂。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hàn)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注]扞(hàn)格:格格不入。 孫:“遜”順的意思。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譯文:

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徵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互相取長補短,叫做相互研討。這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驗。

錯誤出現了再去禁止,就有產生抗拒而難以克服;放過了學習時機,事後補救,儘管勤苦努力,也較難成功;施教者不按教學內容的順序傳授知識,打亂了條理,就不可收拾;自己一個人瞑思苦想,不與友人討論,就會學識淺薄,見聞不廣;與不正派的朋友來往,必然會違逆老師的教導;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必然荒廢正課學習。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君子懂得教學成功的經驗,又懂得教學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當好教師了。

原文三:教育要“長善救失”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譯文:

學生在學習上有四種過失,是施教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習失敗的原因,有人是失於貪多嚼不爛,有人是淺嘗輒止,安於寡陋;有的把學生看得太容易,不肯深思;有的遇到困難就止步不前。這四點,是由於學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師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發揮其優點並克服其缺點。

自學《古文觀止》第十一篇:《學記》三則(節選)

〖所得〗

1. 成語“孤陋寡聞”的出處“獨學而無為,則孤陋而寡聞”意為學識淺薄,見聞狹窄。

2. “相觀而善之謂摩”——“觀摩”一詞即導源於此。

3. 《學記》,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是關於有關古代大學教育的論文。它是我國古代的教育理論、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的總結,不但是研究中國教育史的經典著作,而且在今日仍有現實意義。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4. 綜合三則來看,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教育所強調的實踐性和辯證法的思想。對教育規律、教學原則和教師責任感的具體表述是值得深刻領會的。

自學《古文觀止》第十一篇:《學記》三則(節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