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後為何停“屍”三天,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另藏玄機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對葬禮是非常重視的。葬禮也是古代的五禮之一,作為一種陪葬文化,大到一國之君小到黎民百姓都會在親人去世後都會舉行或複雜或簡單的葬禮,來表達對死者的尊重和緬懷。


人去世後為何停“屍”三天,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另藏玄機


除了葬禮之外,從古至今還一直保留著一個習俗,那就是在人去世之後要將屍體保存七天再下葬。在古代文化中講究“死者為大,應早日入土為安”,理論上應該儘早下葬才是,為什麼要等七天呢?

停屍七天的習俗其實在古代很早之前就有了,隨著時代的發展最後由“七天”改為“三天”,這個習俗到現在大部分地區仍然都在沿用。


人去世後為何停“屍”三天,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另藏玄機

關於“停屍三天”的說法很多認為只是封建迷信,但真相其實不止如此。

在古代停屍七天也就是以前農村常說的“頭七”,古人認為人在去世後七天才知道自己是真的去世了。所以會在這一天回到“陽間”最後看一眼自己的親人。這種說法最早來自佛教,在《北史·胡國珍傳》中有記載:

“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


人去世後為何停“屍”三天,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另藏玄機

古人認為人生有六道輪迴流轉,就是說人在死此生彼之間有有一個“中陰身”階段,會在“陰間”求生源,七天為一個期,若是七天後仍未求得生援,便更進入下一個七天,這個過程要經過七七四十九天,之後便會進入輪迴轉世。這些說法主要來自佛教和道教。

而第一個七天就是人們俗稱的頭七。第一個階段是為了讓死者安息。這一天死者回到家中,家人一定要表現得和和氣氣的,好吃好喝不能爭吵,如此以來死者會覺得家人一切安好,會走得安心一些。


人去世後為何停“屍”三天,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另藏玄機

除了這些宗教信仰之外,“停屍”還有一個典故,也是這個習俗得以保留下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這個典故與歷史上著名的神醫扁鵲有關係,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次扁遊歷虢國。舉國上下一片哀嚎,一打聽才知道是虢國太子去世了,這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天大的事情。聽說太子還很年輕,突然就暈厥過去了,根據多年的行醫經驗,扁鵲懷疑有可能是“屍厥”症,也就是一種“假死”狀態,於是便請命進了宮。

古人講究“死者為大”,所以當時很多人不同意,希望能讓太子安息。但國王還是同意了,畢竟是自己的親兒子,哪怕有一絲希望也不能放棄。


人去世後為何停“屍”三天,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另藏玄機

扁鵲幫太子把脈後,發現太子還有微弱的鼻息,身體還餘溫。於是馬上為太子針灸,又加上藥物輔助,最後太子竟奇蹟般地活了過來。一時間舉國同慶,這件事情很快便在各地傳開,扁鵲也因此名聲大振。

此事之後,凡是家裡有親人去世,人們都不會立馬下葬,而是等上七天確認已經沒有生還的可能了再下葬,以免出現“假死”的情況。畢竟在古代醫療水平有限,假死或者休克的現象跟真正死亡很像,有時候難以分辨。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於屍首不易保存漸漸地由之前的“七天”改為了“三天”。


人去世後為何停“屍”三天,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另藏玄機

除此之外,停屍三天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一般人在去世之後,親人都會回來奔喪。為的就是最後看一眼自己的親人。有的家屬離家比較遠,回來需要一些時間。所以這三天也是留給親人與死者的最後一次見面機會。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醫療水平的進步,現在判斷一個人是否是真的死亡是非常慎重且專業的,幾乎不太可能出現之前的“假死”的情況。但大部分地區仍然保留著“停屍三天”的習俗,既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信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