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設6英尺社交距離也沒用?空調可將病毒傳至20英尺外

【僑報網李曉11日綜合報道】美國為防疫設定的社交距離是6英尺(約1.83公尺),科技媒體BGR《天才少年報》指出可能嚴重低估風險,韓國有案例是1位高中生僅是與1名後來確診的業務員在同間餐廳共處5分鐘就感染病毒,當時雙方座位距離超過6公尺(約20英尺),監控器影像也顯示2人沒接觸,專家研判,是空調的氣流扮演傳播病毒媒介。

CDC設6英尺社交距離也沒用?空調可將病毒傳至20英尺外

近日,內華達州一所小學開學。圖為老師與學生交談。(圖片來源:美聯社)

韓案例顯示空調可將病毒傳至6公尺外

據臺北中時新聞網11日報道,全北大學的李柱亨(音譯)教授在《韓國醫學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結果也證實這點,其團隊研究成果顯示,在密閉空間內,空調如果風速大容易形成通風良好錯覺,實質上卻是提供能大量攜帶、傳播氣溶膠(Aerosols)的強力氣流,可以讓病毒傳播距離超過6公尺。

中國衛生部門今年2月就曾提出氣溶膠,即懸浮在空氣裡的微粒,能攜帶病毒,因此新冠可透過空氣傳播。但WHO(世界衛生組織)在6月29日依然表示空氣傳播可能性不多,只在醫療行為產生氣溶膠、或飛沫小於5微米(0.0005公分)時出現。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瑪兒(Linsey Marr)主攻奈米材料、病毒如何在空氣中傳播,她解釋韓國這個特殊案例,要在5分鐘內獲得大劑量病毒,應該是約50微米的較大的氣溶膠才能提供,如果有強大氣流就可以讓較大的氣溶膠,或許多小氣溶膠在特定區域重疊,然後傳播到6英尺社交距離外。不過她也說,這種方式最遠傳播距離還要更多數據釐清。

研究發現飛沫最遠可傳距離是CDC推薦社交距離的3倍多

有研究團隊專門研究了環境的溫度、溼度及空氣流通速度,會對飛沫傳播產生怎樣的影響。9月10日,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期刊《Nano Letter》刊登了他們的研究結果:在溼冷條件下,飛沫最遠可傳播6米。

該研究團隊認為,在溼冷環境中,疾控中心(CDC)推薦的保持6英尺(約為1.83米)的社交距離,並不能完全消除所有接觸飛沫的可能。

CDC10月5日表示,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可傳播超過6英尺遠,特別是在通風不好時和密閉空間中。然而,一些專家對CDC最新的指南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新冠病毒比CDC說的更容易傳播,他們建議即使是在人們間隔6英尺以上的長時間戶外聚會中,公眾仍應該佩戴口罩。

“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傳播,這裡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6英尺外你也不安全,不能脫下口罩。”來自馬里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Donald Milton博士說。

據美聯社報道,幾個月來,CDC一直說當感染者咳嗽或者打噴嚏時,新冠病毒主要通過空氣中較小的飛沫傳播。大部分CDC關於社交距離的指南都是建立在這個理念之上,即6英尺是不戴口罩時人與人之間安全的緩衝距離。

在採訪中,CDC的官員也承認,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病毒有時可以通過更小的顆粒傳播,即氣溶膠的傳播範圍會更廣。

在CDC官網最近更新的指南中,也承認了新冠感染者可以傳染6英尺以外的人,感染者剛離開的地方也可能傳染他人。CDC官方說這些是“有限的、不常見的情況。”

CDC官方表示,這種傳染通常發生在通風不好時或密閉空間中,且人們因為正在進行唱歌或鍛鍊等活動而呼吸劇烈。人們可以通過以下措施自我防護:保持至少6英尺的社交距離,勤洗手,清潔觸摸物表面,生病時呆在家中。

“保持社交距離”的美中差異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給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了諸多不變。保持社交距離讓美國人特別沮喪,但是中國卻很少有人談論這些問題。

據《心理學空間網》,康奈爾大學的研究人員Duyen Nguyen和Susan Fussell的研究表明,與中國人相比,美國人在交流過程中更加依賴非語言行為線索,例如,轉頭、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而且,西方人也更加善變(skittish)——例如,他們在看到對方缺乏肯定的肢體語言時,更有可能認為對方對此缺乏興趣或不想參與。

由於網絡無法傳達這些微妙的行為線索,因此,僅僅依賴Zoom或FaceTime與他人聯繫的美國人可能會發現自己更加難以和他人保持連接。

相比之下,在中國這樣的集體主義社會里,人們傾向於通過家人血緣關係或同學之間的特定關係來滿足他們的社會需求,而且這些關係也不需要太多交流進行維護。事實上,亞洲人幾乎可以從任何一種社交互動中獲得親近感,包括談論天氣。因此,即使在長時間的社交隔離過程中也很容易保持聯繫感。

在美國,由於不能返校,很多大學生都回到了父母家裡,他們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並且可能會產生持續的影響。如果不是這場疫情,這些成年兒童(adult children)不可能會更加敏銳地意識到血緣關係在危機中提供的安全網。更重要的是,一場嚴重的經濟衰退可能會讓各種各樣的失業家庭成員更加主動和積極地撫育自己的子女。核心家庭可能會變得不只是核心幾個成員;多代同堂的家庭可能會激增,非常年輕的人可能會出現一種更加集體主義的傾向——這種傾向已經潛伏在美國的許多地方。在大流行之前,這種集體主義傾向被崇尚獨立的美國牛仔文化的話語權壓制著。

全球化讓東方和西方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或許這次全球疫情能夠讓東方人更加個人主義一些,西方更集體主義一些。

疫情期間如何合理規定社交距離?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北京代表處前項目官員12月04日在《中國教育報》刊文表示,CDC曾委託蘭德公司曾進行了一項研究,目的是瞭解衛生和教育部門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對保持社交距離的做法和建議,以便減少流感傳播因素並指導未來的工作。該研究調查了美國學校採取的保持社交距離措施。

一些參與者提出,保持社交距離會對學生和員工焦慮水平的影響,尤其是可能引發困惑和恐懼。有人建議,疾控中心可提供“選擇菜單”,讓學校從中選擇適合當地情況的做法。但是,其他參與者表達了相反的觀點,即一個地區內或不同地區的學校之間不同的政策和做法會使家長和教師的安排更加混亂。比如,有些家庭的幾個孩子在不同學校上學,他們可能會難以掌握不同學校的安排。另外,非標準化的規定會讓人們誤認為,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是隨意的。

這些社交距離的規定對全球復課後的學校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問題的關鍵是有效的執行。相比起當前的新冠病毒來說,流感病毒的傳染性更弱、死亡率較低,影響也更小,所實施的保持社交距離措施也不是特別普遍和嚴格。

文章稱,全球學校復課後,疫情嚴重國家和地區實施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應更嚴格、更持久,對學校和學生影響必將更深遠。疫情將深刻變革我們的教育體制、教育方式和一代人的學習、交往方式。(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