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为什么我说臊子面回汤不是陋习

|为什么我说臊子面回汤不是陋习

原创 /孚米

来源:爱我岐山

宝鸡:为什么我说臊子面回汤不是陋习

▲网络图片

岐山人的日常饮食之一就是臊子面,在关中一带吃臊子面的地区还有很多。在传统上,岐山人吃臊子面的流程之一是“回汤”——臊子面汤多面少,吃完面剩余的汤再倒回专门的烧火的汤锅中,接下来用筷子挑面入碗后,再浇上锅内热腾腾的汤。三碗五碗,人多人少,皆是如上操作。岐山的邻居扶风,据我知道也是这种吃法,至于其它地区的人们是如何吃法,我倒是没有亲自见证过,所以这里我只说岐山。

时代在变化,吃臊子面中的“回汤传统”逐渐为人所诟病。我也多次在不同地方看到,有人直指吃臊子面,“回汤”是陋习。我虽不完全同意回汤的吃法,但我也不认同把回汤定义为陋习的说法。

传统饮食方法有其产生形成的时代背景,在粮食及其它配套产品不丰富的年代,一个馍馍掰成几瓣吃,馒头长霉了用火烧一下继续吃,一家人一锅饭连续吃三顿等等,这些都是生存需要。父辈们过年才有肉吃,吃臊子面是稀缺,祖辈们为了公平分享这难得一尝的臊子面,回汤是必须的流程。中国人不愁吃肉才多少年,因此先别急着否定传统。

中国人有家文化,在有着古老文明的关中地区更甚,加上周礼的熏陶教化,百姓起居饮食受到来自文化上的引导。在岐山一带的农村,平日里吃臊子面先“泼汤”,过节时除了“泼汤”还要端一碗敬先人。尔后再是长辈吃面晚辈端面,最后再是年轻人小孩吃。而这样的神圣而又略显繁琐的吃饭形式,是吃臊子面所独有的。仔细想来,吃臊子面,并非简单的吃面,而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集体活动。进而我们可以想到,孩子满月,青年婚嫁,老人过寿活动等等这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都以臊子面为饮食的起点,是否意在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呢?

有趣的是,在关中地区,所谓的合餐制和分餐制并存。虽然吃臊子面无一例外回汤,但是平常的吃搅团、一锅面,一家人却是一人一碗,各吃各的,城乡皆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回汤”成了饮食文化中联系家族亲情的仅存的象征了。

臊子面回汤是文化传统,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也有它的合理性。不能拿健康卫生这根大棒简单粗暴的推倒打烂。如果说“回汤”是陋习,在食大米的地区,人们几个人围坐一桌,共夹一盘菜又该作何描述?显然,简单的否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迷失了思考的本源。

我不赞同把“回汤”定性为陋习,并不表示我赞同此种形式的简单机械地照搬延续。现在已经有人们做出改良,做出了“一人一汤锅”,就是个折中的好办法。

作者简介

孚米,岐山人,80后,常年在外,心系家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