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1946年初,國共雙方在四平街,各自集結逾10萬大軍,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正面對決。在這個緊要的關頭,白崇禧接到老蔣的一份電令,命他去任總指揮,攻下四平街後,一舉拿下東北各省市。

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白崇禧杜聿明部分三路向四平進攻,其中東路在飛機坦克的火力支持下最先攻破了東北民主聯軍的防守,其後憑藉美式的機械裝備,一路推進,民主聯軍竭力戰鬥,雙方對峙40多天後,民主聯軍因傷亡過大,林總遂命令部隊撤出四平。

原本國軍想趁著這個勢頭,一路追擊,但是追到半途,老蔣突然下令停戰。白崇禧當時對這個命令十分錯愕,杜聿明把手令親自交到他手裡,他這才把命令傳達下去。

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5月19日,白崇禧從東北飛到南京,當面向老蔣進言,老蔣未出給明確答覆,23日,他又隨老蔣從南京飛東北,一路上屢次提及追擊問題,老蔣說這個事情會交給杜聿明去辦。

緊接著5月24日,老蔣便開始著手停戰一事。最終6月7日,停戰通知正式下發。

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至於停戰原因,有說是受到了美方施加的壓力,他們希望中國能組成聯合政府,如果老蔣不聽,則會在日後的戰役中停止支援。有說老蔣沒能清楚判斷當時林總手中民主聯軍的狀態,以為聯軍一敗塗地,無力再戰,不值得追擊。也有說是兵力限制,無人可派。

不管是哪種原因,1946年6月26日,停戰不過十幾日後,老蔣還是撕毀了協議,全面內戰爆發。而東北,白崇禧日後一直耿耿於懷,形勢發生了大逆轉,重新回到了林總手中。

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國軍不少將領認為這次東北失利直接導致了後來國軍的一敗塗地。

當然這種說法言過其實了,但倘若按著白崇禧的堅持,不放棄追擊,國軍在與我方對壘中,不至於像坐滑梯般敗得那麼迅速倒是有可能的。

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到1947年,國軍以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而重點進攻的方向定在陝北和山東,中原地區的防守就相對薄弱了,解放軍趁著這個機會,往最容易突破的大別山挺進,便是後來的劉鄧大軍的千里躍進了。

成功突入大別山的劉鄧大軍,與陳粟和陳謝兩個兵團又協同配合,使國軍在中原地區岌岌可危。老蔣一著急,便將白崇禧調往華中地區,與此三個兵團對抗。

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白崇禧繼上次東北一戰後,縱觀中原地區的形勢,給老蔣再次提了個建議。如果老蔣能接受,或許國軍不至於那麼快便一敗塗地。

他認為如今解放軍已經將重點轉移到中原地區,而這裡又是國軍的心臟地帶,無論如何要守住,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華中和華東兩地的國軍,收攏成一個整體,統一指揮。

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但老蔣對白崇禧並不信任,兩人的間隙從北伐時期就埋下了。當時李宗仁和老蔣平分秋色,白崇禧則是李宗仁的支持者。直到抗戰爆發,雙方才握手言和,但老蔣一直不敢將兵權完全放手交給白崇禧。

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解放戰爭爆發後,白崇禧雖然被任命為國防部長,但實際指揮權則是為陳誠所有,白崇禧頂著一個空殼子而已。而此次白崇禧建議的華中華東統一作戰,總部設在山嶽縱橫的蚌埠,自然又被老蔣給否決了。華中由白崇禧負責,而在華東的徐州又另設了一處剿總部,由劉峙負責。

白崇禧無可奈何,大戰開始前,便明言,徐州不是合適的指揮所落腳處,國軍如此分割,敗勢已定。

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1948年10月,華東形勢果然危急,國軍召開軍事會議後一致決定採納白崇禧之前的建議,華東華中聯合起來,由白崇禧任兩處總司令。白崇禧起初是接手了做這個任務的,但後面很快又撂了挑子,拒不就任。

據白先勇後來回憶,父親之所以拒絕,是因為他發現華東的國軍主力都圍繞在徐州附近部署,但他之前就已經說過,徐州無險可守,一旦開戰,極易攻破,華東再他看來是已經無可挽回了,因而不願過去背這個戰敗的鍋。也有人認為他是想趁機消耗老蔣在華東的主力部隊,以便趕其下臺。

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但無論如何,最終結果是,華東的黃百韜兵團被圍,華中的黃維兵團趕去救援,也被我解放軍困於雙堆集,東北重鎮錦州也被我軍拿下,一時之間國軍左右支絀,無力迴天。

解放戰爭時,老蔣若聽了白崇禧的建議,國軍或許不會敗得那麼快

倘若當時老蔣採取了白崇禧的意見,及早在中原地區聯合部署華東和華中之部隊,國軍或許不會這麼快被我華野和中野擊潰,至少在兵力方面還是有優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