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降噪同写高考题#

【文/寒柏陇卧子】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原创文章,全网删帖保护;如遇侵权,必将追究责任。

齐桓公和管仲、鲍叔牙,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管鲍之交”与“一鼓作气”,也是大家都听过的成语,那它们之间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和故事呢?

咱们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很长很长,有意义的历史故事很多很多。此篇就给大家说说这两个成语和这三位人物之间的典故。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 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管鲍之交】

—— 引言

在春秋时期,郑国很强大,郑庄公是一个很能干的国君。当时有不少诸侯国,比如齐、鲁、宋、卫、陈等国都跟他有来往,尊重他的意见,连周朝的天子牙都怕他三分,拿他没办法。

可是郑庄公一死,他的四个儿子开始抢夺王位,闹得郑国没有一天能过太平的日子。大儿子刚即位,老二把他轰走;老二做了国君,老三却把他杀了;正好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打算扩张势力,他又杀了老三,立老四为国君。从此,郑国就这样越来越衰弱了。

这个齐襄公是又凶恶又荒唐,他对外侵占别的诸侯国,对内压迫老百姓,连他自己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的国家避难去了。齐襄公的这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

兄弟两人,一个叫公子纠,母亲是鲁国人,他就躲在鲁国姥姥家;另一个叫公子小白,母亲是莒国人,他便躲在莒国姥姥家。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 管仲与鲍叔牙

—— 正文

管仲和鲍叔牙是中国古时候最要好的朋友,有句成语叫“管鲍之交”,这个典故就出于此。

管仲和鲍叔牙两人一块做过买卖,也一起打过仗。买卖是合伙的,鲍叔牙有钱,本钱出的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就少。后来赚了钱,本钱少的管仲倒多拿一份,鲍叔牙手下的人便不服,说管仲“揩油”。

鲍叔牙听到后,说:“这是没有的话,管仲家里困难等着用钱,我乐意多分点给他。朋友就应当互相帮助,这有什么奇怪的!”

说起两人一起打仗,也是比较搞笑的。每次出兵,管仲能排在队伍后面,他就去排在后面;退兵的时候,能跑在前头,他一定跑在前头。大家都说管仲贪生怕死,是个胆子鬼。

鲍叔牙又替管仲分辩说:“谁说管仲贪生怕死!他这样做为的是家中的老母亲,他母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他不能不爱惜生命去照顾母亲。但是说实话,我了解的管仲的勇敢天下少有,你们还真的以为他害怕打仗吗?”管仲听到这些话,感慨叹道:“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非鲍叔牙也!”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公元前686年,管仲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国。不久后,齐国发生了内乱,有一帮人杀了齐襄公,另外立了新国君。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又杀了那一帮人和新君,派使者到鲁国来迎接公子纠,请他去做齐国国君。

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派兵护送公子纠和管仲去齐国,这时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他先到了抢去君位,那就麻烦了!能不能让我先带领一队人马去拦住他?”鲁庄公听后觉得有道理,便派给管仲一些人马去先行阻挡。

管仲带着几十辆兵车赶忙往前走,到了即墨(山东省即墨县)一打听,才知道莒国派送公子小白的兵马在一顿饭前就已经过去了。管仲一听还了得,赶紧使劲住前追,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还真给他追上了。

两国派送的兵车碰上了,管仲看见公子小白就坐在车里,便上前问道:“公子要上哪儿去呢?”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管仲闻道:“有你哥哥去,你就别去了,省得叫别人说闲话。”

鲍叔牙虽说是管仲的好朋友,可是他现今是公子小白的师傅,是辅佐的角色,他睁大眼睛说:“管仲!各人有各人的事,你管得着吗?”两边派送的士兵也剑拔弩张的,互相对峙着,眼看就要打起来。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管仲一看这情况,便先退了下来,让紧张的局面先缓和下来。可他乖着大家不备,偷偷拿起弓箭对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了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一下子倒在车里。鲍叔牙赶紧带人上前查看,大伙儿一看公子直挺挺地躺在车里,眼看是活不成了,全都哭了起来。

管仲一瞧,急急忙忙带着人马加速逃跑。加紧跑了一阵,他思谋着公子小白已经被自己给射死了,公子纠的君位肯定是稳了,这便慢下来不慌不忙的保护着公子纠往齐国走去。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的这一箭恰巧射中了他的带钩,公子小白吓了一大跳,又怕对方再来一箭,就故意大叫一声,并咬破了自己的舌头,故意口吐鲜血倒在车里。

等管仲走远了,公子小白才慢慢睁开眼睛,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鲍叔牙看此情况,便叫人抄小道使劲往齐国奔去。当管仲他们还在路上不急不忙走着时,鲍叔牙护送着公子小白已到了齐国都城临淄了。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此时,齐国朝廷上已乱成一团。有的大臣说:“都已经派人去鲁国接公子纠了,只能等他回来。”有的大臣也说:“公子纠年龄为大,照理应该立他。”各位大臣闹哄哄的,意见很不统一。

在这关键时候,鲍叔牙站出来说:“齐国已经连着闹了两回内乱,这个时候非得立一位有能耐、有魄力的公子不可。要是让鲁国立公子纠为国君,鲁国肯定以恩人自居,齐国以后还得听鲁国的,这怎么可以呢?”

各位大臣面面相觑,再一想觉得也有道理,便统一意见立公子小白为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即位的过程。

齐桓公即位后,便派人去对鲁国兵马派送队伍传信,说齐国已经有了国君,请不要再送公子纠来了。可是这会鲁国派送公子纠的兵马已经到了齐国的地界,于是齐国派出兵马去抵抗。

鲁庄公此人性格也急燥,一生气就和齐国军队打了起来。可没想到齐国有了国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打败了鲁国军队,鲁国的大将还差一点丧了命。不仅如此,齐国还乘机夺去了鲁国的一大片土地。

鲁国军队吃了败仗刚退了回来,齐国军队又打上门来了,要求鲁庄公杀了公子纠,并交出管仲。如果要求达成,便退兵和好;否则,决不退兵。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当时的齐国要比鲁国强大的多,鲁庄公没有办法,就逼死了公子纠,捕了管仲准备交给齐国。鲁国的谋士施伯对鲁庄公说:“管仲此人本事很大,不能活着放他回去。”但齐国也派来使者,传达齐桓公的意见,说:“管仲射过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得亲手杀了他!”鲁庄公听了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只好把管仲装上囚车,连同公子纠的人头一起交给了齐国的使者,将管仲押回齐国。

管仲坐在囚车里想:“让我活着回去,准是鲍叔牙的主意。可是鲁庄公听了谋士施伯建议,本就犹犹豫豫的,万一鲁庄公事后后悔了,派人追上来怎么办呢?”于是管仲就在路上编了一首歌,教给押送他的齐国士兵唱。

本来管仲在齐国名望不错,歌也编的好听,这些士兵们学会后越唱越带劲,两天的路程用了一天半不到就走到了。果不其然,鲁庄公越想越后悔,赶忙派人去追,可押送管仲的队伍早就出了鲁国地界了。

管仲回到齐国后,鲍叔牙亲自到城外来迎接,还将他介绍给齐桓公。齐桓公听后,一时想不通:“他用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鲍叔牙道:“他那会是公子纠的人,是各为其主,自然要帮着公子纠。”鲍叔牙又对齐桓公认真的说:“论本领,管仲比我强得多。主公要是能够用他,管仲一定能为你做大事、立大功的。”

齐桓公思虑良久,出于对师傅鲍叔牙的敬佩和管仲的才能,拜管仲为相国(相当于后来的宰相),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总结】——朋友,就是互相理解、相互信任,接纳和包容对方的缺点,更了解和欣赏对方的优点。管鲍之交,就完全体现了这一点。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 【一鼓作气】

—— 前言

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消息传到鲁国后,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他咬着牙说:“我当初真不该不听施伯的话,把管仲如此轻易地就给放了!齐国使者说什么射过公子小白,什么要亲手杀了他才解恨,都是骗我的!他们原来是把我当成木头人,捏在手里随便玩,随便欺负,根本就没把鲁国放在眼里!照这么下去,鲁国迟早被齐国吞了!”鲁庄公从此开始勤加练兵、铸造武器,打算出兵齐国报仇。

事情传到齐国,齐桓公听了想先下手为强,准备出兵攻打鲁国。管仲对此不同意,拦着齐桓公说:“主公才即位,本国还没安定,列国还没交好,老百姓还不能安居乐业,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出兵去攻打人家呢?”

可是齐桓公正是因为刚刚即位,想露一手,显得自己比公子纠强,好叫大臣们服他。要是依着管仲的主意把国内政治、军队、生产这些事一件件都办好了以后,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齐桓公没有采纳管仲的意见,决定执意而行。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拜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一路往鲁国的长勺打过去。

鲁庄公听闻气了个半死,脸红脖子粗的对大臣们说:“齐国如此行事,实在是欺负咱们太过分了!咱们是非得跟他们拼一下不可了!”施伯道:“我推荐一个人,请他来带兵,准能对付齐国军队。”鲁庄公急道:“此人是谁?快去请他前来!”施伯答道:“这个人姓曹名刿,从小跟我交好,此人挺有能耐,文的武的全行。要是咱们诚心去请他,他也许肯出来。”鲁庄公大喜,马上派施伯去请曹刿。

施伯见了曹刿,把鲁国被欺负的事说了明白,要曹刿一定出来为本国出点力气。曹刿是个平民老百姓,家里又穷,听后笑着对施伯说:“怎么?你们做着大官,吃着大鱼大肉,还需要跟我们吃野菜的小老百姓商量国家大事吗?”施伯陪着笑说:“好兄弟,别这么说。国家的事是大事,国人的性命更是要紧啊!”施伯一个劲的央告,怎么也得请曹刿出山帮助国君渡过这道难关。

曹刿见施伯这么诚恳,也为了人民百姓,就跟着施伯去见鲁庄公。见面后,鲁庄公问他怎么才能打败齐国军队。曹刿说:“只要全国上下一心,就能打退敌人。至于到底怎么打,那可说不定;因为打仗是个灵活的事,要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死法子。”

鲁庄公听后也觉得有道理,他信任施伯,也就相信曹刿确有本领,当时便拜曹刿为大将,一起带着大军上长勺去抵抗齐军。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 施伯向鲁庄公献策

—— 正文

鲁庄公和曹刿等人到了长勺扎下军营,摆开阵势,远远的对着齐国的兵营。两国军队的中间隔着一片平地,这是一条很宽的干了的大河河床;两边的军队如同高耸的河堤一样,只要两边的人往中间一冲,就能把这片河床平地给填满。

鲍叔牙率领的齐军之前打了胜仗,知道对面的鲁军不敢先动手,于是下令打鼓准备冲锋。

鲁庄公一听见对面的战鼓声响得跟打雷似的,也急着叫自己这边打擂鼓。曹刿拦住他说:“主公等等,别着急!齐军之前打赢了一回,这会儿正在兴头上。咱们要是贸然出击,正合了他们的心意。不如就在这等着,先别跟他们交战。”曹刿下令,全军不许出去,光叫弓箭手守住阵脚。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 曹刿与鲁庄公论战

齐军随着战鼓着冲了过来,可没碰上鲁国的兵出来迎战。再一看对方阵势稳固,没法打进去,就退了回来。过了一会,齐军又擂鼓冲锋;可鲁国的军队好像在地下扎了根似的动也不动,还是一个人都没出来。齐军忙活了半天,人家就是不跟你打,你要打也使不出劲,真是没意思。大家又骂骂咧咧、唠唠叨叨的退回去了。

鲍叔牙一看如此两次出击,对方都不应战,但却并不灰心,他对大家说:“鲁国军队不敢应战,也许是在等救兵呢!咱们再冲一回,不管他们出不出来,咱们就一直冲过去,肯定就赢了!”言罢就令擂响第三通战鼓。

齐军已经白冲了两回,都腻烦了。大家觉得鲁军不敢出来交战,冲过去有什么用呢!可是命令下了,又不能不依令出击。正当大家懒洋洋提不起劲的时候,对面突然鼓声震天响,鲁军将士“哗”的一下都冲了出来。不一会鲁军就冲到齐军跟前,就像冰雹打树叶似的,把齐国的军队打得粉碎,齐军一泄千里。

眼看齐军拼命向后逃,鲁庄公带兵就要追上去,曹刿跳下战车来说:“主公,且慢!”他细细查看了一回齐军的战车车轮子印,又跳上车手扶横档仔细观察一通才发令急追敌军。鲁军一直追了三十多里地,沿途俘虏了不少齐国的兵士,缴获了好些齐军的兵器和车马,打了一个大胜仗。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鲁国此战大获全胜,但鲁庄公却有一事不明,他问曹刿说:“头两回齐军打鼓冲锋,你为什么不让咱们也打鼓应战?”曹刿道:“临阵打仗全凭一股子劲儿,擂响战鼓就是给将士们提气鼓劲的。打头一回鼓,将士十分起劲儿;第二回就差了很多;第三回就是鼓响的再怎么厉害,将士们也没多大的精神了。趁着对方没有劲儿的时候,咱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能不赢呢?”

曹刿这么一解释,鲁庄公和将士们都连连点头。可大伙儿还是不明白敌军逃了后,为什么不立刻追上去呢?

曹刿说:“敌军逃跑也许是一个计谋,说不定前方还有什么埋伏。非得瞧见他们的战车轮子印杂乱无序,旗子也倒了,咱们才能够无所顾虑的追上去。”听完此言,鲁庄公对曹刿愈发佩服,道:“曹刿可真是个精通兵事的将军,施伯没有看错你,我没有用错你啊!”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 后记

齐军打了败仗,齐桓公认了输向管仲认错,愿意听他的话来管理国家。管仲就请齐桓公对外跟列国诸侯交好,对内整顿国家内政、发展生产。齐国也跟鲁国讲了和,还把从鲁国夺来的田地退还给鲁国。齐国开始大力开凿铁矿、造农具、拓荒地、广种庄稼,并由公家大量晒盐,鼓励老百姓下海捕鱼、发展渔业。

齐国的东边就是大海,晒盐捕鱼极其方便。那些离海岸较远的内陆诸侯国,没有鱼吃倒也罢了,可没有盐那怎么过日子呢?于是这些国家只好跟齐国交好,拿粮食去换齐国的盐。齐国因为齐桓公重用了管仲和鲍叔牙,国家是越来越富强了。自此久后没过几年,齐桓公真的当了诸侯的首领,成了“春秋五霸”中最先建立霸业的霸主。

【总结】—— 俗话说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很多事要提前做好规划,聚拢人心,一鼓作气才能达到目标。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参考资料:《春秋战国传》、《中国古代历史》等。

另: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则删。

两个成语:管鲍之交、一鼓作气;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