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們的孩子到底缺失的是什麼?

近幾年,學生輕生的新聞屢見不鮮,令人觸目驚心。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曾發佈《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更讓人毛骨悚然——5箇中學生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0%,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孩子的生命教育儼然已經是社會面臨的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還有近兩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北京龍泉寺,許多高學歷知識分子在北京龍泉寺出家。在這些現象的背後都隱藏著什麼樣的本質呢?

許久都想提筆,但是一直不敢妄加評論。今天終於鼓起勇氣和大家一起探討自己的觀點。我想其實說到底是我們生命能量的匱乏所致,也就是現在很流行的說某個人心窮。我想柳智宇要是能早點完成自我價值觀完善,找到自我,他是不會去龍泉寺找到答案的。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孩子現在所處的環境是物質層面很豐富,精神層面很匱乏。我們大人的世界是意識主導的,而小孩子的世界是心靈主導的,他們是純真自然的。我們兒子小的時候就喜歡和他爸爸一起玩,因為他爸爸陪他的時候是神氣十足,正能量滿滿,而且心無暫念,孩子能從他身上汲取精神能量,和他建立起了生命連接,很有安全感。而我這個當媽的反而身體不好,上一天班能量消耗的差不多了,而且愛思考問題,和孩子在一起總想別的事情,孩子一般不找我。所以說孩子在特別小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人能和他建立起生命連接,不管是哪一個家庭成員。我們家大侄子就是從小留守農村,但是我家婆婆是一個能量十足而且善良的人,大侄子一直陽光大氣。一個孩子在0-7歲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一生都在尋覓和修復自我,有的孩子在青春期這個過程就容易出岔子。

我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的“自然缺失症”。他指出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實物一樣需要和自然接觸。從科學的角度講,人體是個生物磁場,我們生活在大自然的大電磁場中,一旦大自然的平衡更改或被阻擋,身心就會引發各種病態,不舒服。我們的孩子現在每天生活在絕緣體中,就連籃球課,體能課都在室內,沒有和地氣相通,釋放負電荷,人們容易感到焦慮,易怒等負面情緒。由此我聯想到我國古代的先賢們都是在大自然中,天人合一的情境中找到精神的歸宿的。比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作者在驚豔絕倫的大自然中領悟到生命的真諦。“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是要孤獨的明對蒼茫的宇宙。“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宇宙的空間和時間是何等的奧妙和深邃,我們每一個生命只是的和宇宙進行一次短暫的交流,要珍惜生命……所以不要把孩子的時間都安排的滿滿的,給孩子就些許喘息的機會,利用假期、週末帶孩子郊遊,放下手中的工作,心中的瑣事,讓我們擁抱自然,全身心和大自然深情的交流,為心靈充電,能量滿滿的過好每一天。

最後我想做足了生命教育的功課,加上老師社會的正確引導,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收穫和諧的心靈、幸福的生活,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這些年,我們的孩子到底缺失的是什麼?

這些年,我們的孩子到底缺失的是什麼?

這些年,我們的孩子到底缺失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