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反腐的绝招:重用酷吏

节选自《王朝的命运:极简吏治三千年》第三章(柯胜雨),华文出版社,2016年4月。

一个胡作为非的外戚田蚡,一个浑身浸透着享乐主义的主父偃,让汉武帝看到了反贪反腐的急迫性和艰巨性。正是汉武帝自己无休止的对外扩张、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将文景之治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而且没有遏住愈演愈烈的奢靡贪污之风,才使得一手缔造的庞大帝国航母有日渐沉沦之势。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即使伟大的政治家也只是杂技表演者,一不当心,就眼睁睁看着自己最美好的建筑物倒塌。汉武帝当然不愿意看到苦心经营的高楼大厦轰然坍塌,于是开始铁腕反腐。

汉武帝坚信,腐败之源在于道德的沦丧、个人私欲的恶性膨胀。那些具备孝廉德行的高尚人物是不会自甘堕落,走向腐败的。朝政要清廉,必须从基层抓起。只要堵住了浑浊之源,一切就会清如许。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向民间征集反腐治国之策,儒生董仲舒呈上了一篇《举贤廉对策》,正戳中汉武帝的思考点。汉武帝当即下诏,郡国守相每年推荐孝、廉的官员各一名,这就是举孝廉。举孝廉的目的在于改变官员的结构组成,从源头上杜绝贪腐的产生。

汉武帝反腐的绝招:重用酷吏

董仲舒像

但是日益猖獗的贪赃枉法,迫使各地民众揭竿而起,已经危及到政权的稳定。汉武帝意识到,一条浑浊奔流的大河,在上游正本清源固然很重要,还需要强有力的手段,去清理中下游的污泥。崇尚暴力征服的汉武帝,就把严刑峻法当做震慑、拔除腐败分子的法宝,他先后任用十大酷吏(宁成、周阳由、赵禹、张汤、义纵、王温舒、尹齐、杨仆、减宣、杜周),试图以血腥的政策来确保官员们的纯洁性。

这些酷吏作为汉武帝的鹰犬爪牙,被赋予特殊的权力,可以在执法过程中为所欲为,甚至凌驾于司法之上,使用各种法外手段打击政敌。十大酷吏中,张汤最受宠信,每次入朝奏事,汉武帝总是听得如痴如醉,乃至于忘记了午餐,直到夕阳西斜。各项重大国策,如盐铁专卖、告缗算缗等等,都是由张汤制定,丞相成了一个摆设的花瓶。

宁成被视为宗室豪强的克星,人人畏之如虎。周阳由每到之处,第一个拿地方豪强开刀。赵禹则发明两种钳制官员的办法,见知法和相监伺——官员必须互相监督,明知他人腐败而不揭发检举的,同罪连坐。

义纵做过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第一件是捉拿横行长安城的修成君之子仲,这个修成君非同小可,她是皇太后王娡和前夫金王孙的生女,跟汉武帝是同母异父的姐弟关系。第二件是将河内郡土豪穰氏举族杀灭。第三件是任定襄太守时,将监狱中没上枷锁的重罪犯两百余人,以及私自探监的罪犯亲戚两百余人,合计四百余人一并杀害。定襄全郡不寒而栗,那些流氓阿飞立马改邪归正。

汉武帝反腐的绝招:重用酷吏

义纵与东方朔剧照

王温舒更是残忍,短短的两三天之内,将河内郡千余奸猾土豪族诛,一时间血流千里。河内郡顿时死一般寂静,夜间谁也不敢行走,就连狗吠声也听不到。

尹齐斩处豪强贵族,做的比宁成还要绝。杨仆阴沉凶猛,浑身是胆,后任楼船将军,出征朝鲜。减宣因治主父偃案、淮南王谋反案而名声大噪。杜周最为骇人,办案间共逮捕下狱六七万人,受到牵连的官吏超过十万。

汉武帝任用酷吏反贪反腐,确实做出一点成就,特别是惩治那些不法的皇戚贵族、豪强地主。但不少案狱是在迎合圣意、打击腐败的烟雾遮掩之下,大肆借机敛财。除了张汤、尹齐居官清廉,其他酷吏均为祸国殃民的巨贪大腐。如下表所示:

酷吏 家资或腐败情况

宁成 购陂田千余顷,役使数千家,致产数千金,从骑数十。

张汤 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业。

王温舒 家直累千金。

尹齐 家直不满五十金。

杜周 两子夹河为郡守,家资累巨万。

汉武帝任用酷吏,不但未能有效地遏制腐败,反而产生新的腐败现象——司法腐败。司法腐败比贪赃枉法更可怕,不断触发官民对立。各地暴乱蜂拥而起,“掠掳乡里者,不可胜数。”

司法腐败,败在缺乏有效的监察机制。为了堵住体制性漏洞,汉武帝祭出反贪的大杀器——十三州部刺史。

监察制度创立于秦代,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反贪局或中纪委。秦始皇首设御史大夫,其地位仅此于丞相,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御史大夫就是中纪委主任,担负着纠察百官、弹劾丞相的使命。在地方上,秦始皇也派驻检察官,最初称巡察官,没有固定的办公点,后为监守官,有固定的办公署衙。

汉承秦制,照抄秦始皇的那一套管理模式,有时还加以创新发展。西汉立国初期,对地方郡县的监察比较混乱、松弛。公元前191年,汉惠帝派出御史,负责监督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位京畿首长的政风。可是派出去的监察御史往往与地方郡守狼狈为奸,相互包庇,甚至出现贪赃枉法的腐败现象。

为了防备地方高官和监察御史相互勾结,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又从丞相史中抽调出一些精干人员,密切监视地方郡守、监察御史的一动一静,这称作丞相史出刺。丞相史,其性质类似于今天的国务院,设官员十五人,秩六百石。

但这一些由中央派出去的临时性反腐机构,以不定期的巡行方式监察地方郡县,在实践中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全国一百多个郡,单单看那些郡守名单就让人心烦,更何况能混到郡守的位置,都不是泛泛之辈。派出去的监察御史,一个个沦为地方首长贪污腐败的帮凶。汉武帝即位以后,干脆在公元前110年废除御史出监,让他们呆在中央好好办事,省得给皇帝添堵。汉武帝反腐的绝招——

汉武帝反腐的绝招:重用酷吏

汉武帝重用酷吏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正式推行刺史制,这是反腐机制的一大创新。汉武帝将全国百来个郡、国(不含司隶校尉监察的三辅、三河、弘农等京畿七郡)划分成十三个巡视区,分别是冀州、幽州、并州、兖州、朔方、凉州、青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交趾,称之为十三部。每部设一个刺史,负责若干个郡国的反腐重任,时称州刺史或部刺史。

刺史就是中央纪检巡视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随时可以向皇帝打小报告。这个前所未有的中央纪检巡视小组上面有个头——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书记。

刺史不受地方郡国的控制,也不像以前那样跟地方首长组成联合政府,共同治理,而是独立的巡视监察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刺史本身地位不高,年薪六百石,官阶为下大夫。但是权力特殊,巡视对象都是那些秩二千石的郡守、国相,起到了四两拨千斤、以卑临尊的制约作用。

刺史肩负着监督地方廉政、反贪反腐等重任,具体内容就是汉武帝手订的“刺史六条”。 除了这六条之外,刺史不兼它职,也不得过不问它事。

“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巡视地方是否存在官僚主义、奢靡之风、侵犯群众的利益等问题。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求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巡视地方领导是否存在违纪违法,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为百姓所疾”等等。——巡视地方领导是否存在司法腐败、滥用刑罚等问题。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巡视地方领导是否存在选举舞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巡视地方领导的家属是否存在不法行为。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巡视地方领导是否存在违法庇护坏人、勾结恶势力、贪污贿赂等问题。

刺史通常在每年的秋冬出巡所属的郡国,有固定的署衙,蹲点监察,有时深入基层,便利群众的上访,检举、揭发地方官的腐败罪行。年底打道回府,向朝廷汇报,一旦揪出有问题的高官,轻则免职、重则处死。

汉武帝打出了这一系列反腐组合拳,确实收效很大,避免了整个官僚队伍在“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之中垮掉。

汉武帝反腐的绝招:重用酷吏

汉武帝反腐的绝招:重用酷吏

作者介绍:柯胜雨,福建省作协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15年第五届厦门文学艺术奖获得者。已出历史作品十余部,主要有:《丝绸之路千年史:从长安到罗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隐忍的大帝:孙权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万历东征:1592-1598抗日援朝之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大唐帝国东亚战记》(山西人民出版社)、《大明帝国抗日史》(辽宁教育出版社)、《谲谋的霸主:曹操》(天津人民出版社)、《卑微的智者:诸葛亮》(天津人民出版社)、《了不起的败国者:张居正和他的朋友们》(长篇历史小说,共三部,陕西人民出版社)、《夏商周通鉴》(齐鲁书社)等。

代表作:《丝绸之路千年史:从长安到罗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年出版。

【简介】本书共三十余万字,用轻松、生动的笔法,讲述了西周至西夏两千年间,从长安到罗马东西三万里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周穆王西游,亚历山大东征,张骞凿空西域,拜占庭-波斯争霸,玄奘法师西游,杜环西行,怛逻斯之战等等,贯穿丝绸之路的开辟、发展、繁荣的全过程。全书可读性强,知古鉴今,对我们当下“一带一路”建设很有启发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