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5條,在晚清,你也會有曾國藩的才能

【第一條:思想進步】

摒棄“天命觀”,推崇理學,信奉“道理高於權勢”的政治理念,強調“修養為人做事,都要懂道理、講道理、守規矩”,反對一味空談、迷信、封閉自己。

【第二條:順應形勢】

當時國家面臨的政治形勢是:農民起義頻繁,列強咄咄逼人,喜空談重儀式的封建禮樂面臨瓦解。為解決內憂外患,清政府也提倡讓臣民們尤其是大臣們,要明道理,振朝綱,不能限於重複儒家書本上的空談,要面對現實,對治理國家提出切實可行的主張,並身體力行地做出政績。曾國藩的一生就順應了這一些形勢需要。

【第三條:經世致用】

經世致用,就是提倡學用結合,讀書人應當以“關心社會政治、匡時濟世、講究實際”為學習目的,把學術研究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起來,讓傳統的儒家學說,直接有效地為社會現實服務。

經世致用,就是提倡內聖外王。內聖,就是要求自己本人一定要深通儒家學說,並以此作為修身的根本;外王,就是拿自己的學問經世致用,成就一番事業。

【第四條:慎思明辨】

曾國藩認為,君子讀書,要考據古典,同時要加以思考,必須深思而明辨之。例如,按照《史記》中的記載,在韓信破龍且的戰役中,韓信先在上游準備好沙袋阻塞河流,然後引誘龍且渡河追擊,就在追擊的過程中,韓信命人去掉上游堵水流的沙袋,河水淹沒楚軍,龍且被殺。曾國藩對此很表質疑,他認為沙袋堵塞不住大河的水流,因為無法施工,而且沙袋,下面會滲漏,旁邊會橫溢,除非是嚴格的阻河工程,否則根本堵不住河水。如果是小河流,堵住的可能性大一些,但又不可能對20萬敵軍形成殺傷力;如果是大河流,攔阻大河就要築建大壩,但當時卻沒有這樣的能力。

【第五條:理念信仰】

曾國藩離京南下為官,以一介書生之身,親自練兵,“口誦古人之書,目睹今日之事,心繫天下之理,深考致治撥亂之術”,“知於理,行於氣,思於心,力於果”,秉承“實事求是”的行事原則,牢記“忠孝廉潔”的道德信仰,鑄湘軍,滅天國,平捻軍,挽清廷,終於成為晚清中興的第一重臣。

有這5條,在晚清,你也會有曾國藩的才能

有這5條,在晚清,你也會有曾國藩的才能

有這5條,在晚清,你也會有曾國藩的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