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996围困的年轻人

最近,996工作制火了!有人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发起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此抵制996工作制。此举立即得到大批程序员响应。

每天早9点到岗,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这就是互联网公司流行的996工作制。996.ICU意为,加着最狠的班,然后去住最贵的医院。

被996围困的年轻人

996工作制几乎是互联网行业加班常态的代名词。这已经不是996工作制第一次引起公众热议。

尤其最近一段时间互联网寒冬的大环境下,996成为企业逼退员工主动辞职躲避赔偿或是变相增加KPI的手段,再次引发大众关注。

有媒体采访了9位经历过996的员工,“进公司的时候太阳还没升起来,走的时候太阳已经落下”,是他们生活中的常态。甚至有人说,没有经历过996的程序员的人生都不完整。

几个月前,一家公司在年终大会上宣布,未来将实行“996工作制”,即每日正常工作时间调整为9:30至21:00,遇紧急项目一周工作六天且每天工作时间会更长,这一安排引发员工不满。

有评论说:程序员在30岁前就被榨干了。“上班996,生病ICU”,虽然是调侃,但也足以警醒相关公司。

只有工作没有生活,这样的状态下,员工哪怕拿着高薪,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呢。

在网上搜索“996”和“猝死”这两个关键词,能搜出一堆互联网公司出过的猝死事件,其中大部分是程序员。

最想让人吐槽的是,很多公司完全是为了996而996,明明大家都没有事情做了,看到老大还没走只能继续坐在工位上玩手机刷微博,大家一起待到9点后再走,让人很绝望。

所以当这次996.ICU的项目火起来后,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尤其是程序员们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宛如一场集体诉讼。

被996围困的年轻人

而法律意义上,996工作制的合法性显然是存疑的。它直接把加班转换为对员工的正常工作时间要求,甚至对这种机制进行话术包装,赋予其某些文化、道德色彩。

比如,愿意接受的被视为工作积极,有闯劲,有梦想,而配合不积极的则可能被斥责为贪图安逸、得过且过。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对这种机制说“不”,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奋斗从不等同于加班。

在很多人眼里,程序员加班很正常,用更多的工作时间换取更高的收入和更快实现人生价值。的确,即使每周工作时间长达72小时,还是有大量的人削尖脑袋、排队进入知名的互联网企业。

可以说,一些互联网科技行业的起步和高速发展,就是建立在一大批程序员、项目经理、运营员工长期辛勤工作甚至于常态加班的基础上。

一个行业起步和发展阶段可以靠咬牙拼下来,但靠牺牲员工的正常生活与休息时间的发展不可持续,它不仅给员工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也无法迎来一个行业的未来。

有说法称,不接受996工作制可以跳槽到其他行业。且不说这种说法回避了员工维权的正当性,也忽视了今天的996工作制已不只是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独有现象,而在向更多行业蔓延。

此次程序员们的集体反弹,到底会获得怎样的回应,现在还不好说。不管怎样,这一现象应该启示劳动监察部门更积极的关注和介入。

对于996工作制的关注,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至当下中国年轻人所承受的社会压力。

被996围困的年轻人

最近,一则新闻在社交平台上被广泛转发:一位小伙骑车逆行被拦后突然崩溃,怒摔手机后嚎啕大哭,称自己,压力好大,每天加班到十一二点……

尽管这只是一个极端个案,但是,大量个案汇集成现象,再加上一些大数据统计结果,应该让社会对年轻人的压力有更多审视。

中国社科院一项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27小时。相比而言,美国、德国等国家国民每天平均休闲时间大约为5小时,是中国人的两倍以上。有统计结果称,中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1%,而且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

上述现象成因各有侧重,但结合996工作制、高房价、低生育率等社会现实,都不难让人联想到当前年轻人面临的压力。

曾几何时,我们把韩国、日本看作典型的年轻人压力较大的国家。现实表明,中国社会也正在进入年轻人压力爆棚的时代。的确,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但无论从现实,还是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不可忽视年轻人承受压力过大所衍生出的社会负面影响。

年轻人需要奋斗,但社会中忙得“像是被定好闹钟的机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未必是幸事。

当然,为年轻人减压,绝不只意味着减少他们的工作时间,也不只是某个行业和企业的责任。如何从社会系统层面为年轻人减压,是时候在宏观层面予以正视了。而996工作制遭遇反弹,仅仅是一个预警。

还是那句话,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更美好,若是因为工作而丢了生活,就得不偿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