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证明的话,到底算对还是不对?论语的是是非非。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不能证明的话,到底算对还是不对?论语的是是非非。

孔子说:“自己能把夏朝的礼说出来,可是夏朝后裔在杞国,文献和懂夏朝礼的人已经太少了,证明不了自己的对错;自己也能把商礼说出来,可是商朝的后裔基本都在宋国,存留的文献和懂商礼的人也太少了,也没办法证明自己的对错。如果存留的文献足够的话,自己才能知道对错。”

深入解读一:不能知之,敬而远之

孔子做学问,处事,都是现实主义出发,因此他学能证明对错的周礼,而舍弃了夏礼和商礼。

一个没有办法证明的东西,孔子都是采取远离的态度,叫“敬而远之”。

上至鬼神,下至学问。

不能证明的话,到底算对还是不对?论语的是是非非。

敬而远之

《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敬,是君子常怀敬畏,无论知与不知,都怀有敬畏之心。

远,则是现实出发,因为这些东西无解,近了也无所得,空废精力,不如远远离开,把精力用在踏实之处。

深入解读二:不能为之,敬而远之

鬼神和学问,不能知之,敬而远之,这能理解;而人处世间,面对无数现实中的事情,要知道可为不可为,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也是这种态度。

举例说:我们自己飞不了月球,对登月的人,就是采用敬而远之的态度。

不能证明的话,到底算对还是不对?论语的是是非非。

宇航员

我们为什么不采用敬而近之呢?因为,那只是谄媚。

在儒家这里,不是按照能力来决定远近,而只有一个道义而定远近;远远的看着,就是为了查明道德品行之后,采取行动前的一个谨慎态度。

深入解读三:敬是君子常态,远是暂时手段

一个问题在论不清楚的时候,儒家会暂时放弃这个问题。但是心里会怀有敬畏,因为这里是未知。未知者足够让人敬畏,同时行为上远离这个问题。

不能证明的话,到底算对还是不对?论语的是是非非。

但是不排除,在将来,这个不能破解的问题,又有了新的机缘,得以破解。

如果破解了这个问题,远,就不再是手段,而要学。研究和掌握它。

深入解读四:远和学,是儒家的学习之道。里面含有致命缺陷。

对未知的东西,儒家是远的态度;对已知的东西,儒家是学习的态度。

儒家却了一个致命的环节,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的钻研态度。

这也是在儒家占据文化主流的过程中,中国的科学技术不能得到长足进步的原因所在。

不能证明的话,到底算对还是不对?论语的是是非非。

科技

现实主义的土壤,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被扼杀了。历史上的中国科技都不是主流文人创造,主流知识分子不能具备理想者的情怀,对钻研毫无兴趣。

所以,远和学这两点只够培养一个规规矩矩的人,不足以培养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