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什麼不自立為王當皇帝?

行與知LL歷史圈中圈


曾國藩率領其創建的湘軍攻破天京,剿滅了橫掃大清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起義軍,成為清政府不得不依靠的軍事力量。大家都會覺得曾國藩完全有能力自立,建立漢家王朝,就連曾國藩的屬下也是多次勸進,結果都是被他嚴詞拒絕。

那麼,曾國藩為什麼沒有自立為王,是他不想,還是他不能?

總的來說,首先曾國藩就沒有自立的想法,另外他也很清楚自立是根本不會成功的。

曾國藩深受傳統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

曾國藩是一位傳統的封建知識分子,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他提倡忠君衛道,並將儒家學說運用到治軍當中,在選將、募兵、軍隊管理以及協調軍內外關係等方面都有著儒家思想的影子。所以,在湘軍中軍官多是讀過書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常年累月的受著封建倫理綱常、仁義禮智信的薰陶,他們是很難選擇造反這條路的。

作為封建倫理的衛道士,曾國藩是很難說服自己造反起兵的。

曾國藩的湘軍並非鐵板一塊

1864年,天京被攻破,曾國藩及其湘軍也達到了巔峰。這個時候,從湘軍走出去的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已經羽翼漸豐,紛紛都有了自己的軍事力量。與新建的淮軍、楚軍相比,征戰多年的湘軍已是暮氣沉沉,能征善戰之將不多,軍紀卻是更加敗壞。更為重要的是,曾國藩真正能夠控制的軍隊也僅僅是其弟曾國荃手下的五萬人。

曾國藩如果要自立,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未必會跟隨他,甚至刀槍相向。此時的淮軍都配備了洋槍洋炮,實力遠在湘軍之上。湘軍的實力也不允許曾國藩去鋌而走險,這一點他心裡是十分清楚的。

清政府對曾國藩早有提防

在湘軍攻破天京之後,清廷已經有了鳥盡弓藏的想法,一方面是提升李鴻章、左宗棠的地位以便與曾國藩抗衡,另一方面在軍事部署上對湘軍予以防範。在軍事上,蒙古族出身的僧格林沁駐守湘軍北面,滿族將領富明阿駐守鎮江、揚州,滿族將領官文駐守武昌,這些人佔據要地對湘軍進行防範。

攻破天京的大功沒有讓曾國藩高興多久,他就遭到了朝廷言官們的彈劾,紛紛指責湘軍殺人太多、劫掠太重。識時務的曾國藩很快便向朝廷提出了削減湘軍的計劃,並得到了朝廷的批准。

綜上所述,不管是自己的內心,還是自己的實力和當時的環境,都不允許曾國藩自立為王。當然,這也是曾國藩的大智慧,如果他一意孤行不僅僅是自己身敗名裂,恐怕久經戰亂的百姓們又要再次飽受戰火之痛。


時光山人


曾國藩是清史研究領域裡備受一些學者和教授高度讚頌的人物。李治亭教授說他是有清一朝,所有漢臣裡在人生巔峰時刻唯一能做到忠貞不二的賢臣;隋麗娟教授更是把他跟孔子並提,稱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要說,曾國藩造反,自立為帝,簡直就是對孔聖人的侮辱。因為他從入仕的那一刻起,無不按照當時的儒家思想做人做官。死後,清庭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號“文正”,配享太廟。

第一次鴨片戰爭後,洪秀全領導太平軍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迅速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其勢銳不可當,從而成為滿清的心腹大患,曾國藩就是因為鎮壓丶剿滅太平軍而成就功業。

為了徹底肅清‘’叛亂‘’,每次得勝,湘軍都會用最殘酷的手段來報復太平軍,震懾那些依然在頑強抵抗的太平軍將士。

在攻陷安徽廬江、佔領江西奉新後,湘軍把400多名太平軍俘虜剝光衣服、綁到樹上,用刀破開胸膛、挖出心和肝,並拉出腸和肺,以此祭奠湘軍死亡將士。並且讓人難以想象的是殘忍的湘軍將士,競然把剛挖出來的人心、人肝,炒熟下酒。

湘軍在其弟曾國荃指揮下,常將被俘虜的太平軍士兵集體開膛破肚,激勵湘軍鬥志。

後期,隨著戰果的擴大,抓到的戰俘越來越多,有點身份的單個剮,小頭目集體砍,湘軍的將領,個頂個的快刀手。

至於太平天國的那些個王們,大都千刀萬剮,一刀挨著一刀地活活片死。因此,在忠臣之外,曾國藩又多了一個曾屠夫的綽號。

你說這樣的人反清,自立為帝,誰信?積二十年之功,剿滅太平軍,就是為了保大清江山。

但就當時湘軍鼎盛時期所具有的實力和他手中節制江南八省的大權來看,完全可以去推翻滿清的統治。至於能否成功,那是後話,姑且不談。人與人是有差別的,如果換上朱元璋這種類型的人,恐怕早就反了,因為他們腦子裡沒有框框,而曾國藩完全是在滿清利用儒家思想奴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封建士子,他想的是如何做一個稱職的臣子。

因此,當曾國藩得知其弟曾國荃邀功,被慈禧訓斥後,嚇得三天茶不飲飯不思。曾國荃跟他做事風格完全不同,南京尚未全部拿下,德意忘形的曾國荃上奏摺給慈禧太后,本想著怎麼的也得賞個黃馬褂什麼的,可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兩記悶棍,把曾國荃打懵了。

原來曾國荃在奏摺中說大軍剛破外城,自己便回到營中寫奏摺報喜。慈禧抓住這一點說曾國荃翫忽職守,不監督大軍入城,斬草除根,卻跑回來上折邀功,是何居心?

其實,曾國荃私斂戰爭財,慈禧早己心知肚明,只不過藉此敲打曾國荃,讓他好自為之。

第二記悶棍則是追問曾國荃南京城內所獲財寶的去向。

曾國荃帶兵,每攻下一城便縱容部下燒殺搶掠,所得財富,難以計數,極少上交過。

因為此前大敵當前,還得用他,所以清廷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現在不行了,太平軍已坐作氣侯,一旦有變,危及政權,所以每當聽到湘軍壯大的消息,慈禧太后就成宿的睡不著覺。

這邊的曾國藩也是成宿的睡不著覺,他知道自己現在己是太后的一塊心病。之後,他讓曾國荃上奏摺請罪,希望朝庭恩准,告老回家。與其說是曾國荃向朝庭承擔責任,不如說是曾國藩向慈禧表忠心的開始。

曾國藩熟讀經史,知道官做到他這個位置,如果不急流勇退,是不會有好果子吃的。當他把裁撤湘軍一事告訴大夥時,很多人感到吃驚,以為大帥在說笑話。畢竟鞍前馬後追隨他這麼多年,誰也不希望會是這樣的結局?

有些心腹勸他自立為帝,北上推翻韃虜。曾國藩兵力巔峰時,人數達到20多萬,曾國藩如果想當皇帝也未嘗不可,但深受儒家正統思想影響的曾國藩把名聲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這樣一個執著於要做忠臣的人,是沒有任何人丶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動搖他的立場。說做就做,上奏摺自剪羽翼。

湘軍被大體遣散後,慈禧的心病不治而愈,而曾國藩又重新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繼續當他的兩江總督,從此,清庭更加格外賞識和依重他。

有人說,曾國藩有稱帝之心,就是因為滿清政府己對湘軍佈局,提拔左宗棠,扶植李鴻章,曾國藩即便再笨,也能悟出三分理兒,這是在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分而治之。所以未敢暴露。

其實,這種推理不攻自破,再來看看曾國藩在剿滅天平天國政權的戰鬥中所造的孽就足以證明,他是滿清政權培養出來的忠實捍衛者。

目前可考證的資料顯示,湘軍至少有二次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城行動,分別是:第一次、咸豐八年,湘軍攻破九江,將城內軍民屠殺殆盡;第二次、咸豐十一年,曾國荃攻破太平天國重鎮,數萬安慶城內軍民被屠殺殆盡,殺賊凡一萬餘人,男子髻齔以上皆死……婦女萬餘俱為掠出。”

這樣的人,退一萬步說,他有反心,除非他把屠殺太平軍的歷史忘得一乾二淨,他不可能忘,並會為此糾結終生,因為他是孔孟之道影響極深的人。可以這樣說,這段不光彩的歷史,決定了他沒有退路,只能不折不扣地去作滿清的忠臣,來實現他的人生理想。


漢水長流


曾國藩之所以沒有自立為王當皇帝,原因可能有二。

第一,或許曾國藩本人沒有自立為王當皇帝的意願,即使有過這樣的想法,也很快被自己給打消掉了。

曾國藩通過科舉取士進入仕途,不說順風順水,也算一路穩紮穩打。經過多年在滿清官場的摸滾打爬,混到了一個不錯的位置。其後,藉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機會,回到家鄉組建了湘軍。同時,由於天平天國內部的分裂、領導者的無能,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很快就鎮壓了天平天國運動,樹立了自己忠君為國的形象。

這時,曾國藩本人可以說是名利雙收,實現了“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儒家政治理想。此時此刻,曾國藩擁兵自重,一躍成為了滿清朝廷的實權人物,權勢滔天都不足以形容曾國藩攜大勝所積讚的威望。加之,滿清朝廷內外交困,天平天國運動對滿清王朝的打擊還歷歷在目,人心也不在一味向著滿清。面對這種局面,曾國藩居然無動於衷。或許,他產生了推翻腐朽滿清的想法,但由於各種原因放棄了這種意願,迴歸到了“忠君”報效滿清的路子上。於是,解甲歸田去寫他的“家書”去了吧,教導後輩子孫好好珍惜他取來的成果吧!

第二,也有可能認為“天命不在曾國藩”吧!繼續“忠君愛國”才是正道。受儒家傳統“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即使面對滿清內憂外患、官員腐敗無能、農民起義如火如荼,等等不利的局面,依然抱著“匡扶滿請”的心態。加上滿清內部其他勢力的崛起,諸如靠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起家的淮軍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也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住了曾國藩,讓他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在自己上位有極大風險、且有可能失敗了就會揹負千古罵名的情形下,選擇了與滿清同流合汙的道路,並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既保住了自己的利益,又獲得了所謂“忠君”的好名聲。

總之,曾國藩是一個受傳統儒家思想教育的文官,也是一個封建社會“忠君愛國”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位不敢冒風險的既得利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