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直播應可持續發展

技能直播應可持續發展

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職業院校同樣也是如此。尤其對於技能學習為主的職校學生來說,應當做到“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如果3天不練,就會技藝生疏。好在線上“技能直播”應運而生,不僅落實了教學計劃的執行,也恢復了學生的動手練習。

採訪中,記者發現,很多從教多年的老教師也在年輕教師的指導下“GET”了一項新技能——網絡“主播”,不僅熟悉了直播軟件,還學會了在網上與學生互動,更重要的是認識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由此看來,職業技能教育是終身教育,活到老,學到老。

回到教育的原點,人們學習技能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問題,這是職業教育的本真價值與終極意義。生活中永遠有著等待我們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應當意識到,隨著互聯網移動傳播技術的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形態、業態都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的教學手段自然也在變。

首先是教學場景的變化,過去教學的物理課空間無非是教室、車間,現在課堂搬到了網上,老師隔著屏幕也可以開展教學,在屏幕上也能進行互動。教學不再囿於物理空間的限制,今後上課,未必就要坐在教室裡上。

其次,學習的自主性、便捷性大大提升,隨時隨地,想學就學。對此,筆者頗有感觸。疫情期間,一天深夜,家裡馬桶被堵,全家人一籌莫展。維修人員不能上門,物業下班了,只能靠自己了。突然想起,一款App上有很多生活小竅門。立馬翻開手機,謝天謝地,果真有教人如何通馬桶的視頻。照著上面的方法,幾次試下去,馬桶果真通了。這天晚上,筆者全家人通過百分百的實操,接受了一次技能教育,效果非常好。

再次,現代職業教育是資源共享的教育。“共享”無疑是互聯網思維最重要的的內涵。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當我們進入抖音、小紅書、B站等社交軟件、短視頻平臺、直播網站等,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技能分享短視頻。從廚房清潔、縫紉手工、烹飪技巧到化妝、健身、釣魚等教程,各類主題的技能分享應有盡有。這些內容已經成為新媒體重要的傳播內容,足以印證普通受眾對於“技能教育”的旺盛需求。

此外,因為共享,在這些新媒體平臺上,“教者”與“受者”的身份已經相對模糊,有時合二為一。比如,你在觀看視頻的時候,可能是“受者”,一旦把它分享出去,並且在評論區留下幾句“學習心得”,那麼你又成了“教者”。所以在互聯網教育場景中,每個人既是學生,又可能是老師。但凡有一技之長,就可以開直播。

“抖音”“小紅書”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能直播”走紅的啟示是:線上技能培訓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剛需,它將成為當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很多職業院校的校長與老師都意識到,疫情之後,“技能直播”會成為一種更加常態化的教學方式,共存於日常的教學體系中。同時,出於最現實的考慮,它甚至可以破解因為當下高職擴招帶來的辦學場地問題。

不過,擺在各校面前的普遍問題是,如何讓“技能直播”可持續發展下去。目前來看,一次直播課程,人、財、物投入很大,但往往只服務一次教學,有的學生只有100人,覆蓋範圍有限,“投入產出比”偏低,難以長期維繫。處於非常時期,老師可以抽出足夠的精力來備網課,待到教學恢復正常,老師要承擔滿荷的教學任務,還有精力開展網上直播嗎?

要想實現直播常態化,就必須對在線教育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其中,能否實現“共享”是關鍵。今後,這所學校的老師給外校的學生上網課,或將習以為常。

現在,每所職業院校都有相應的實訓設備和師資力量,優勢學科各有特色。在線技能教育資源整合應當衝破固有思維和行政管理體制的束縛,不僅要嘗試打破班級、專業間的區隔,更要探索校與校、省市之間的合作共享,讓優質的教學資源和精品課程發揮最大的效用。此外,在共享擴大課程庫的基礎上,能否進行菜單式的供給,真正讓學生“點單”,學到自己想學的內容。

同時也要儘快出臺相關激勵政策,發動更多的教師開展直播教學;明確課程分享的酬勞回報政策,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如此才能將職教改革落到實處,走向遠處。

作者 | 王磊 王海涵

來源 | 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