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親子關係才會更踏實與深厚

辛苦賺錢養家,是付出愛;期望孩子能有好的表現,是愛的期許,但是表達的方式不對,把行為表現都跟金錢與爸媽的辛勞劃上等號,孩子根本感受不到我們的愛,只有感覺到爸媽的勒索與控制。

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親子關係才會更踏實與深厚

某次演講前,主辦人到高鐵站接我。車上我們聊了很多,她聊到讀大學的兒子,更是忍不住紅了眼眶。

在外地讀書的兒子,從搬離家的那一刻起,彷彿不曾生過他一般。不會主動聯繫,甚至避而不見,只有缺錢的時候才能看到他。

“我這麼辛苦的把他養大,到底做錯了什麼?怎麼會養出一個不知感恩的孩子。”她很傷心地說出這句話。

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親子關係才會更踏實與深厚

老實說,其實沒有所謂的對錯,而是父母愛的方式,孩子沒有感受到“被愛”

父母的勒索與控制

“常覺得,對我爸而言,比起我,他更加重視錢。”這是另一個孩子,是個高中生,跟我說過的話。

“怎麼會這樣覺得呢?”我好奇地反問他。

“要不然,他幹嘛錢啊錢啊的,一直掛嘴邊。”

“有對你說過什麼嗎?”

“你知道這堂課要多少錢嗎?還這麼不認真”、“我花了多少錢在你身上”、“你知道你弟的學費只要你的1/2嗎?”、“你這麼不聽話,我幹嘛花錢給你買禮物。”、“考試再考這麼爛,扣你零用錢。”....,反正什麼都錢錢錢的,他劈里啪啦講了一堆。

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親子關係才會更踏實與深厚

辛苦賺錢養家,是付出愛;期望孩子能有好的表現,是愛的期許,但是表達的方式不對,把行為表現都跟金錢與爸媽的辛勞劃上等號,孩子根本感受不到我們的愛,只有感覺到爸媽的勒索與控制。

同樣的,擔心孩子著涼,沒有表達出我們的擔憂,不斷地嘮叨與指責。我們的愛,他也是沒有感受到,只有接收到碎念與煩躁。

沒有感受到愛,就不會覺得有“被愛”。

親子之間,失去了愛與被愛的連結,關係就會漸漸地疏離。

大了,只想逃離。

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親子關係才會更踏實與深厚

如何才有被愛的感受?

換個角度想,如果是我們,希望爸媽可以怎麼做,才有被愛的感受呢?

1.多擁抱。

2.少滑手機,多實質互動。

3.專注聆聽多於講大道理。

4.時常有真摯的內心對話。

5.先關心心情,再解決事情。

6.孩子有負面情緒了,有感受到我們是懂他的。

7.少負面批評,多正向教養。

8.即便孩子一犯再犯,依然願意相信他。

9.多關注孩子的好,減少關注不好。並且把行為表現與金錢分開。

10.發生事情,再怎麼生氣也要平穩情緒,讓孩子有:我願意陪同你一起來面對的氛圍。

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親子關係才會更踏實與深厚

西方人比我們還常講“我愛你”,但是親子關係是淡薄的也不少,所以,口頭上的愛,並不會深入人心,產生連結。

唯有在他心中有如實地體會到,被重視、被信任、被認同、有價值。還有,最重要的是從爸媽身上感受到,“再忙,都會花時間來陪你、瞭解你、聽你說話。”

發自內心的滿足感、彼此相處的自在感、無話不談的放鬆感、一起面對的安定感。

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親子關係才會更踏實與深厚

如此,才會感受到“被愛”,親子關係更能踏實與深厚。

內心擁有很多愛的人,才會知道如何去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