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不吃饵时,该如何打破僵局?

驴可乐


鱼不吃饵时,改如何打破僵局?对于这个问题,个人的观点是:可以通过线组调试,调整饵料在水底的状态及目标鱼所处的水层等方面来调整。

首先,窝子里要判断有鱼的。我们一般垂钓打窝时,通过观察鱼星或者鱼儿频繁蹭线判断鱼儿是否进窝。我就基于这点来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1,线组的调配。

如果我们钓的是底层鱼,双钩没有到底的话,鱼儿就找不到鱼饵,当然不会产生咬钩的现象。另外,鱼儿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上浮了,这时钓底也是不行的。

2,水底情况导致

水底的情况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水底有水草或者杂物,饵料陷入其中,鱼儿找不到饵料,也是不会咬钩的。

3,目标鱼所处的水层。

水中的鱼儿按照其生活习性,分为上中下层,目标鱼所处的水层决定了我们线组的调试状态,这点和第一点类似。


4,饵料的质量问题

一般饵料不管是味型还是适口性上要好于窝料才行。你想呀!窝料比饵料质量好,鱼儿咬钩的几率当然就不会高了。

5,窝子里可能有大鱼或者肉食性鱼类进来。

窝子里如果进来了大鱼或者肉食性鱼类,其它的鱼儿就不敢大胆进食了,而窝料又诱使它们不舍得离开。

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守“一下看看,说不定能够钓获大鱼。如果“守“没有效果的话,我们可以更换下饵料试一下。如果没有带其它的饵料,在钓点附近挖条蚯蚓都行。

总而言之,对于这个问题,个人感觉让鱼儿发现饵料是我们发现是首要考虑的,其它几个方面就需要不断地尝试来判断调整了。我想这也是钓友们常说的“钓无定法“吧!

最后,作为钓鱼人呼吁,钓鱼谨遵留大放小的原则,自己制造的垃圾自己带走并分类放置。


石头钓鱼記


我们都知道,影响鱼口的原因有很多;如温度变化、气压的高低、饵料不对路、鱼情变化原因等等都有可能造成鱼不吃饵。

随着季节的转换,冬天已然来临,气温大幅下降,水温也跟着下降。鱼儿是变温动物,为了调节体表温度与水温度之间的平衡,大都前往深水区域活动。一旦水温降到6度左右,达到鱼儿活动临界值。鱼儿基本上停止一切活动,具体表现在鱼儿活性差,不爱动弹,摄食欲望低下,给垂钓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针对冬季鱼儿活性较差,摄食欲望低下,不爱动弹的习性。我们在进行垂钓时,要注重钓位的选择。钓位尽量选择在深水区,或河道闸口的流水区域,因为这些地方,水底温度相对要较高,水溶氧量也相对充足。垂钓起来相对要容易得多。

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我们可以选择向阳的地方,钓浅水或表层,因为鱼是变温动物,有着很强的趋温性。一旦水温上升,鱼就会游到这些浅水区域活动或表层晒太阳,觅食。

气压对鱼口的影响是很大的,气压变低,水中含氧量相对较低。主要出现厌食,摄食欲望低下的情况。给垂钓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野外垂钓,要选择了一些有流水的地方或活水区域进行垂钓。

饵料方面我们要根据目标鱼的喜好及季节变化对鱼口带来的影响。在垂钓人工养殖场时,也要考虑到是否由于长期的喂养带来的鱼口上的一些变化。原则上冬季钓鱼饵料以腥香为主,活体虫饵为首选。垂钓时要根据钓点实际,灵活多变,投其所好。

当某种原因,让鱼情发生改变,鱼儿离底上浮,要及时调整,改变策略,如果鱼情上浮,还继续钓底,势必会造成鱼儿无法吃饵。我们要根据鱼口变化,钓浮,已对应当前鱼情鱼口变化。





鱼不开口咋整


如题,当鱼不吃饵时,我们该怎么办?是走是留?是想办法解决还是就此放弃?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抛砖引玉。

1,简单直接的方法。野外钓鱼要想快速而有效的解决鱼不吃饵,没口的问题,就是看水域的水面有没有鱼在跳跃欢腾,还有就是在打窝之后看窝点有没有鱼星泡泡。再进一步观察附近钓友的做钓情况,用的什么饵料,如何调钓,钓什么水层,如果没钓友,可以问问附近的村民或者住在附近的人有关方面的水情鱼情,就可以直接做判断了。


2,间接分析的方法。以上不奏效的话,就得间接地分析原因了,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自己的调钓是否对路,比如轻口鱼就得钓灵敏一点,滑口鱼钓钝一点。饵料是否合乎季节,鱼口是否有偏口的情况,因为有的鱼是不吃饵料的,只吃蚯蚓。其次就是从鱼的身上找原因,当天做钓时鱼在什么水层生活,窝点有没有大鱼进窝,甚至掠食性鱼类前来捕食其它鱼就会躲避。最后从天气方面找原因,当天气温和水温是否适合钓对象鱼,气压是否过低,降水对鱼口的影响,有没有出现退水或涨水的情况。


3,长期规划法。从以上分析过后,就可以大概得出结论了,至于本次做钓是走还是留都有一个应对方案,如果本次做钓结束,那么何时可以再次来做钓,下次的应对方案应该如何,是打重窝守还是选择特殊时间来,至少都心里有数。

好了,本次分享就到这里。我是大别山小农人,觉得不错的可以关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