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不吃餌時,該如何打破僵局?

驢可樂


魚不吃餌時,改如何打破僵局?對於這個問題,個人的觀點是:可以通過線組調試,調整餌料在水底的狀態及目標魚所處的水層等方面來調整。

首先,窩子裡要判斷有魚的。我們一般垂釣打窩時,通過觀察魚星或者魚兒頻繁蹭線判斷魚兒是否進窩。我就基於這點來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1,線組的調配。

如果我們釣的是底層魚,雙鉤沒有到底的話,魚兒就找不到魚餌,當然不會產生咬鉤的現象。另外,魚兒可能因為某些原因上浮了,這時釣底也是不行的。

2,水底情況導致

水底的情況我們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水底有水草或者雜物,餌料陷入其中,魚兒找不到餌料,也是不會咬鉤的。

3,目標魚所處的水層。

水中的魚兒按照其生活習性,分為上中下層,目標魚所處的水層決定了我們線組的調試狀態,這點和第一點類似。


4,餌料的質量問題

一般餌料不管是味型還是適口性上要好於窩料才行。你想呀!窩料比餌料質量好,魚兒咬鉤的幾率當然就不會高了。

5,窩子裡可能有大魚或者肉食性魚類進來。

窩子裡如果進來了大魚或者肉食性魚類,其它的魚兒就不敢大膽進食了,而窩料又誘使它們不捨得離開。

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守“一下看看,說不定能夠釣獲大魚。如果“守“沒有效果的話,我們可以更換下餌料試一下。如果沒有帶其它的餌料,在釣點附近挖條蚯蚓都行。

總而言之,對於這個問題,個人感覺讓魚兒發現餌料是我們發現是首要考慮的,其它幾個方面就需要不斷地嘗試來判斷調整了。我想這也是釣友們常說的“釣無定法“吧!

最後,作為釣魚人呼籲,釣魚謹遵留大放小的原則,自己製造的垃圾自己帶走並分類放置。


石頭釣魚記


我們都知道,影響魚口的原因有很多;如溫度變化、氣壓的高低、餌料不對路、魚情變化原因等等都有可能造成魚不吃餌。

隨著季節的轉換,冬天已然來臨,氣溫大幅下降,水溫也跟著下降。魚兒是變溫動物,為了調節體表溫度與水溫度之間的平衡,大都前往深水區域活動。一旦水溫降到6度左右,達到魚兒活動臨界值。魚兒基本上停止一切活動,具體表現在魚兒活性差,不愛動彈,攝食慾望低下,給垂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針對冬季魚兒活性較差,攝食慾望低下,不愛動彈的習性。我們在進行垂釣時,要注重釣位的選擇。釣位儘量選擇在深水區,或河道閘口的流水區域,因為這些地方,水底溫度相對要較高,水溶氧量也相對充足。垂釣起來相對要容易得多。

在天氣晴好的日子裡,我們可以選擇向陽的地方,釣淺水或表層,因為魚是變溫動物,有著很強的趨溫性。一旦水溫上升,魚就會游到這些淺水區域活動或表層曬太陽,覓食。

氣壓對魚口的影響是很大的,氣壓變低,水中含氧量相對較低。主要出現厭食,攝食慾望低下的情況。給垂釣帶來了很大的難度。野外垂釣,要選擇了一些有流水的地方或活水區域進行垂釣。

餌料方面我們要根據目標魚的喜好及季節變化對魚口帶來的影響。在垂釣人工養殖場時,也要考慮到是否由於長期的餵養帶來的魚口上的一些變化。原則上冬季釣魚餌料以腥香為主,活體蟲餌為首選。垂釣時要根據釣點實際,靈活多變,投其所好。

當某種原因,讓魚情發生改變,魚兒離底上浮,要及時調整,改變策略,如果魚情上浮,還繼續釣底,勢必會造成魚兒無法吃餌。我們要根據魚口變化,釣浮,已對應當前魚情魚口變化。





魚不開口咋整


如題,當魚不吃餌時,我們該怎麼辦?是走是留?是想辦法解決還是就此放棄?下面就從三個方面來拋磚引玉。

1,簡單直接的方法。野外釣魚要想快速而有效的解決魚不吃餌,沒口的問題,就是看水域的水面有沒有魚在跳躍歡騰,還有就是在打窩之後看窩點有沒有魚星泡泡。再進一步觀察附近釣友的做釣情況,用的什麼餌料,如何調釣,釣什麼水層,如果沒釣友,可以問問附近的村民或者住在附近的人有關方面的水情魚情,就可以直接做判斷了。


2,間接分析的方法。以上不奏效的話,就得間接地分析原因了,首先從自身找原因,自己的調釣是否對路,比如輕口魚就得釣靈敏一點,滑口魚釣鈍一點。餌料是否合乎季節,魚口是否有偏口的情況,因為有的魚是不吃餌料的,只吃蚯蚓。其次就是從魚的身上找原因,當天做釣時魚在什麼水層生活,窩點有沒有大魚進窩,甚至掠食性魚類前來捕食其它魚就會躲避。最後從天氣方面找原因,當天氣溫和水溫是否適合釣對象魚,氣壓是否過低,降水對魚口的影響,有沒有出現退水或漲水的情況。


3,長期規劃法。從以上分析過後,就可以大概得出結論了,至於本次做釣是走還是留都有一個應對方案,如果本次做釣結束,那麼何時可以再次來做釣,下次的應對方案應該如何,是打重窩守還是選擇特殊時間來,至少都心裡有數。

好了,本次分享就到這裡。我是大別山小農人,覺得不錯的可以關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