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VS“放羊”,你選哪個?

關於如何教育孩子,一直有兩種聲音。

一種是以“虎媽”為代表的雞血派。她拒絕女兒們親手製作的生日卡片,因為覺得太粗糙太不用心;面對女兒撕毀琴譜反抗練琴的舉動,她不動聲色堅持引導 。

一種是以鄭淵潔為代表的佛派。他認為身教重於言傳,所以從不打罵孩子,認為孩子的缺點的源頭在於父母,親自為兒子編寫教材,進行“私塾教育”。

雖然他們的教育方式不一樣,但從結果而論,他們都獲得了成功。

這說明一個道理:教育這件事,從自己出發,從實際出發,才是最靠譜。

“雞娃”VS“放羊”,你選哪個?

(一)“雞娃”還是“放羊”?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孩子每天能按照自己的願望隨意使用不少於5小時的空餘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來。離開這一點去討論全面發展,談論素質教育、愛好和天賦才能,只不過是一些空話而已。”

誠然,“每天5小時的空餘時間“,對於任何一個學齡孩子來說,都是奢望。幸虧,他們還有寒暑假。

然而,對於家有學齡娃的家長來說,寒暑假也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一類家長,充分理解孩子上學期間負擔過重,希望孩子利用寒暑假時間,好好放鬆一下;

另一類家長,則認為,寒暑假正是拉開與別的孩子的差距的大好時機,要趕緊利用別家娃正在“虛度光陰”的時間,“好好補補”,沒準兒還能實現“彎道超車”。

有人說,現在這個時代,是對孩子最不友好的時代。

現代家庭,孩子數量有限,從一出生就享受著全家人的恩寵,但同時也集幾代人的期望於一身,在這麼多人的殷殷期盼中,每一個孩子,從踏進小學的那一刻起,就在負重前行。

確實,現在大部分的孩子,無論生長在城市還是鄉村,他們身上的壓力,不比成年人小——學校的語數外要上,體育繪畫要考,鋼琴、舞蹈、書法各種興趣也一個比一個報的多,更別說培訓機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提前學習”。

從表面看,是真的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在充分培養和挖掘孩子的天賦才能和興趣,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然而,我們忘了最核心的一點:孩子的一天,也只有24小時。如果都如此這般都排得滿滿當當,疲累自是難免,超額學習和提前學習,甚至會透支孩子健康,泯滅孩子的學習興趣,這才是最得不償失的。

所以,沒有最好的時代,也沒有最壞的時代;有的,就是你生活的時代。

沒有完美的教育,也沒有一無是處的教育;有的,只有適合你家孩子的教育。

(二)正確 “雞娃”

生活即教育。離開真實生活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而最真實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美國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在詩詞大會里驚豔了所有觀眾的武亦姝,於2019年考上了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這樣的孩子,你一定想不到她曾經也是個“厭學娃”。

作為家中獨女,武亦姝剛進幼兒園,父母就為她實施了嚴厲的“家教方針”——每天放學後,要學識字、背古詩、繪畫...... “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和所有的中國家長一樣。過大的壓力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長此以往,小武亦姝產生了厭學心理學,不願意學習,幼兒園的作業也是草草了事,成為了老師眼裡的“差生”。

後來,因緣際遇,武亦姝的父母改變了教育方式:每天放學後,武爸爸不再只是玩電腦和下棋,而是主動拿起書來,陪她一起閱讀;武媽媽也經常陪女兒一起讀書作畫,並由此也提高了自身技藝。在這樣耳濡目染的薰陶感染下,父母實現了和孩子的共同成長。

家長在玩手機,卻命令孩子去做作業;家長在搓麻將,卻勒令孩子去背單詞。這樣的家庭教育,大概率是不會很成功的。童話大王鄭淵潔也說: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

家長是孩子的土壤。與其整天為孩子焦慮,不如首先關照自己。想培養什麼樣的孩子,先努力讓自己變成所期待的樣子。這才是“雞娃”的正確方式。

(三)適度 “放羊”

育兒教育專家羅玲說:在我們成為家長的這個時代,有兩件事情同時發生:

第一,我們這一代家長,大概是迄今為止有著最強大養育實力的家長,我們有能力給孩子提供有史以來最無微不至的照顧;

第二,現在諮詢發達,人們信息超載,你隨時可以得知一切,你要隨時暴露在別人的目光之中。

總結起來就是:強大的資源+強烈的焦慮。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讓孩子在學習方面,過早地進入了“恐慌區”;而在生活方面,卻過多地停留在了“舒適區”,錯失了成長的機會。

那麼,如何避免走入這兩個極端呢?

很多牙科醫生髮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換牙的時候,新牙已經萌出,但乳牙卻還沒脫落,佔據著恆牙的位置,導致恆牙不得不另擇它地所以長得歪歪扭扭。究其原因,在於現在的幼兒飲食,過於精細綿軟所致。

不僅是飲食,孩子日常起居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孩子會爬了,擔心臟了衣服;會走了,擔心摔跤;會跑了,擔心累著;孩子不願意吃飯,追著喂;想出門溜溜,亦步亦趨;天冷了,閉門不出;天熱了,不能出一點汗……

過於精細的飲食,過於豐盈的物質,無時無刻存在的關注,都是把孩子放在了家庭中不恰當的位置,這種表面的自由和物質的過於豐盛,其實是給了孩子更多的壓力和更少的發展空間,會阻礙孩子的自我成長。

除了提供儘可能多的物質基礎,當代的父母最樂於做的另一件事,就是為孩子遮風擋雨,想盡一切辦法為孩子“鋪路”,減少孩子成長路上的所有可能的“挫折”。

被這樣保護著成長起來的孩子,真如那溫室裡的花朵,在陽光下快樂成長。問題在於,父母能為孩子遮擋一輩子風雨嗎?大概率來講,父母是要先於孩子離開這個世界的。與其讓孩子在成年後遭遇風雨茫然無措,不如教孩子從小學會如何在風雨中奔跑。

如果太過順利,人類就會失去奮鬥之心。如果生活中沒有挑戰,孩子就失去了通過努力獲得成就的寶貴體驗。這種生活的失重,也是當代抑鬱症患者不斷增多的原因之一。

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一切順利,最好沒有壓力和失敗。但同時我們也該理性地認識到:所有的順利都有標價,遲早會付出成本。

因此,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懂得適度的“放羊”,不僅是智慧,也是必須。

馬爾克斯說:“趁年輕,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盡力去嚐遍所有痛苦,這種事可不是一輩子什麼時候都會遇到的。”

我情願祝福孩子們在年輕力壯的時候,一定要有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的機會,一定要勇於忍耐和堅韌。因為,我深信,早晚有一天,生命中克服過的痛苦,會熠熠閃光,變成孩子頭上的星空,那時,即便沒有父母的陪伴,也能為孩子心靈的暗夜指引道路。

天下唯有父母之於子女的相聚,是為了更好的別離。三川玲在《通往幸福的教育》裡所說,“我們對孩子的愛,不應讓孩子更加依賴我們,而應讓他擁有’離開我們依然幸福‘的能力。”,因此,“在和孩子相聚的有限時間裡,儘可能幫助孩子成長,讓孩子獨立,找到自己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過上自己的生活。”

以此,與父母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