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的信仰純粹嗎?中國傳統宗教又是什麼樣的

中國傳統宗教的三大特點

1. 不發達性

梁啟超說:“中國人迷信宗教之心,俗稱薄弱,《論語》曰:‘未能是人,焉能是鬼?未知生,焉知死’蓋孔子之大意,沁入人心久矣。”

在這段對話中,既指出中國人宗教觀念淡薄這一特點,同時也找出了產生這一特點的原因。中華民族在佛教沒有傳入中國以前,沒有一個有組織的宗教,人們只相信“天命”,信奉天上和地上的神智,信奉最高的神靈上帝。天命的思想又造成了中國政治制度上很重要的觀念,就是皇帝受天命而王,代天行道,每一位皇帝在繼承皇位時,必定說自己是“承天啟運”,因而自稱天之子。周代以來還有一種思想左右著人們,那就是“天命靡長,惟德是輔”,皇帝在代天行道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得證如何,若是不好就要受到上天懲罰。

國人的信仰純粹嗎?中國傳統宗教又是什麼樣的

這種傳統的思想長期影響著中國人,使之對現世現實十分關注,而不像西方或其他民族那樣竭力去探討死後靈魂永生的問題。英國近代著名漢學家,道格拉斯曾說,中國人不需要宗教,因為他們已經受教於儒學,這個觀點與梁啟超的觀點相一致,是正確的。“儒學的偉大之處也就在於此,儒學不是宗教,卻能取代宗教,使人們不再需要宗教。”所以宗教在中國從未佔據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專制,統治階級利用宗教,但又不為宗教所左右,他們始終將神權限制在王權之下,而不允許神權與王權平起平坐,更不能使其凌駕於王權之上,而歐洲的封建社會,基督教佔據一切意識形態領域卻是長達千餘年。正因為中國大眾對宗教沒有表現出特殊的熱情,所以,“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並沒有發現諸如十字軍那樣的宗教戰爭的痕跡。”

2. 實用性

人類界超自然存在的信仰,一方面可以滿足個人的心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整合社群團體。中國與其他民族相比,在宗教信仰的層次上有差別。西方人對宗教信仰基本屬於觀念層次,基督徒是以靈與肉的分裂,靈與肉的雙重痛苦為代價,追求意念超生,心裡進化以及與上帝感通的狂熱與陶醉,把人生的意義寄託於上帝,寄託於來世的天國,而把現實的痛苦看作是通往幸福彼岸的橋樑。

國人的信仰純粹嗎?中國傳統宗教又是什麼樣的

中國人則“以研究人生現實生活之理法為中心”,對來世生活不甚嚮往。中國傳統民間信仰的結構特色,是超自然因素與倫理道德因素,有相當程度的分離,而不像西方宗教那樣兩者密不可分。中國人看宗教只是人與神靈的關係,這種關係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這一部分可以說是求福免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表現出極大的功利性。在中國人的習慣裡,一個人越多拜幾個神,也能多得福,中國民間鬼神信仰的流行,祖先崇拜,長盛不衰,都是這種實用性的表現。雖然東漢以後,在佛教的刺激下,產生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可還是把追求人的現實相符和長生不老作為總和,不做靈與肉,彼岸與塵世的嚴格劃分。就是外來的佛教後來也被改造適合中國人的口味,拋卻清規戒律,講頓悟成佛了。

3. 兼容性

中國是一個多宗教國家,佛、道、基督等宗教長期同時共存,這個現象本身即是金融性的表現。其實我國傳統的宗教信仰也是一種複雜的混合體,其中雖以佛、道的教義為重要成分,但卻包括許多佛、道以外的儀式成分。例如民間信仰中祖宗崇拜儀式,就是古老信仰成分,比道教教義的形成早很多;又如許多農業祭祀,也與佛道無關,可以說是融合了佛、道以及更古老的許多傳統信仰成分而成。中國傳統宗教的一大特色,表現在“普化宗教”的形態,意指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並沒有系統的教義,也沒有成冊的景點,更沒有嚴格的教會組織,而且信仰的內容經常是與一般日常生活混合,而沒有明顯的區分。例如我們的傳統宗教信仰,可包括祖先崇拜、神明崇拜、歲時祭祀、生命禮俗等等。由此可見,它是與一般生活混合而普化及於文化的各層面。

國人的信仰純粹嗎?中國傳統宗教又是什麼樣的

就是這樣一種信仰形態,使我國傳統宗教具有一種包容接納的特性,而不像西方宗教那樣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在中國各種宗教圖可以和睦相處,做到互相寬容和理解;而官方在宗教政策上也基本上採取兼容幷包方針,使各種宗教同時發展。其最終結果是,促使中國古代三大思想潮流儒、釋、道的合流。儒家憑藉著自己在中華民族中根深蒂固的影響,將佛、道二教的大量思想納入自己的學說體系中,建立起一個融三教於一爐的“新儒學”,即宋明理學,成為具有一定宗教功能的政治理論哲學,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宗教的種種特徵,實質上則是中國文化的人文主義特徵在宗教上的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