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我活着都是为了你”是一种丧心病狂的情感勒索

01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大部分的时间只能呆在家里。不知道各位宝宝们看《囧妈》了吗?


这是一部主线讲母子情,辅线讲夫妻问题的戏。剧情的开头徐伊万(徐峥饰)和张璐(袁泉饰)要离婚,除了张璐对徐伊万说了一番“不满被丈夫改造”的话,他们离婚的其他原因不明。


有意思的是,在徐伊万陪妈妈坐了几天火车,发生激烈争吵时,他也对妈妈说了同样的一番话:


“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你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你难道还没意识到我不是你幻想的那个人吗?”

囧妈:“我活着都是为了你”是一种丧心病狂的情感勒索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一家人都笑了。但笑过之后,我的心微微一颤。这样的轮回,最终以伊万的离婚为代价。


但整部剧最让我揪心的是徐妈妈在告诉伊万自己不幸福的婚姻生活后的那句“我活着都是为了你”


这句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甚至看起来带着爱,有时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很有价值。其实是一种隐蔽的情感勒索,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并不少出现。


明明是自己不敢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怕承担不起风险,不想负担沉没成本,却不承认,找另一个人来背锅,由此,自己的人生都要对方来负责,自己可以肆意侵入对方的生活,全面掌控。谁让“我活着都是为了你”呢!


02


有些人会说生活确实如此无奈,不少妈妈真的不幸,就是为了孩子才委屈求全啊。


大年29做完了年前的最后一位咨询,来访者想与我探讨,面对出轨的丈夫为何自己不敢离婚。


她认为以自己的个性,不可能委屈让步,是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的意愿占到了绝大比例。她真的不希望孩子们成长得不好,并给我举了一些单亲母亲带不好孩子的例子。


我顺着她举的例子陪她分析,那些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要么是父母处理离婚的方式异常极端;要么是离婚后的养育模式存在问题,一方阻止另一方探视等;要么是单亲养育方自身的生命能量极低,对孩子造成影响。


我并不是鼓励她离婚,只是要她看到,有完整的家固然好,但相比不断内耗的父母关系,孩子们最需要的只是确定——妈妈爱我,爸爸爱我。而不是——父母一定要很不愉快地生活在一起,让婚姻存续。


后来,她慢慢意识到,其实自己不想离婚的原因是她对这个男人还有复杂的爱意,且在这段三角关系里,她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整个人很憋屈,不甘心,对自己也不满意。


她是一个有力量的人,也是一个超我很强的人。因为道德和责任,她压抑着自己,没有勇敢地去做她真心想做的事(肆意闹脾气、表达自己受到的伤害、找小三谈、放松自己、了解自己等)。


是这些让她的力量出不来,既没有办法离开,也无法暂时安驻于关系去做完她想做的事。在没有看到些的时候,她把绝大部分的原因归咎于为了孩子。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03

对于不少人来说,情感勒索都不是一种陌生体验。它常常在当事人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渗透进亲子、婚恋以及其他类型的亲近关系。


在亲子关系里,孩子作为在关系中弱小的一方,他们本来就容易因父母的一些说法产生恐惧感、责任与罪恶感,而父母一旦扮演上情感勒索者的角色,他们就会放大这些感觉,让孩子们非常痛苦。


虽然孩子们并没有实际损失什么,但情感勒索的危害在于受害者自我完整性的损失。这种损失必然对其未来的发展或者关系产生影响。


就好像《囧妈》的最后,徐妈妈说:“《伊万的童年》中伊万是个小男孩,但我的伊万已经是个大人了。”


徐妈妈最终对此的明了,是以儿子离婚为代价的。

囧妈:“我活着都是为了你”是一种丧心病狂的情感勒索

但其实,情感勒索的发生,勒索者和受害者都对此负有责任,这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会屈服在某人的压力之下,是因为:


我怕他的责难。我怕他生气。我怕他不再喜欢我。我怕他离开我。他为我牺牲很多,我对他有愧疚。如果不这样,我就是一个不好的人。……


终归还是自己的恐惧。


在关系里,“必须是怎样”是死能量,“怎样都可以”才是生能量。


假如为了维持一段关系,你只能让情感勒索者不断予取予求,那么你就必须问问自己,你到底想在关系中拿到什么,以至于你付出自己的幸福来换取。


如果对方不希望看到你变得更坚强、更健康、更自信,那一定是你也给了他这样对你的权力,那你极力维持这段关系的本质又是什么?


如果你能勇敢地面对这些,通常都会在这样的梳理中遇见真实的自己,然后变得更有力量,进而活得自在。


请记住:每一个生命都只能背负自己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