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外賣遭“炮轟”,都說不賺錢,那錢呢?

上週,廣東餐飲行業協會發布聯名社交函,直指美團外賣佣金過高,涉嫌壟斷,導致餐飲企業虧損。

隨即,美團便對此做出回應,2019年美團外賣8成以上商戶佣金在10%~20%,而平均佣金更是低至12.6%,真實數字遠遠低於各種傳言。

美團外賣遭“炮轟”,都說不賺錢,那錢呢?

美團外賣的佣金到底高不高?

美團曾對外表示,80%的商家傭金比例在10%~20%之間。而據財報顯示,美團在2019年的平均佣金為12.6%。但是,對普通餐飲小商家來說,“平均”這個詞和他半毛錢關係沒有。

在美團外賣平臺上,能夠拿到低佣金的商家都是如海底撈、呷浦呷浦、麥當勞等大型連鎖品牌。對這些大品牌來說,佣金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而美團之所以能夠給這些大品牌低佣金,無非是為了使其為平臺帶來更多的流量。這是平臺慣用的商業套路,本無可厚非,可疫情的爆發導致整個事件衍變成了今天的局面。

美團外賣遭“炮轟”,都說不賺錢,那錢呢?

原本一個餐飲店的收入大概70%來自堂食,其餘的30%來自外賣。外賣佣金高商家也就認了,畢竟全當宣傳了。可是疫情爆發後,線下沒人,全部依靠外賣維持,漸漸的問題就浮出了水面。以前可以賠本賺吆喝,但現在外賣成了全部,還像以前那樣賣一單賠一單,商家肯定接受不了。於是,大家就把矛頭指向了美團外賣。

小商家聯合起來對抗平臺的事曾有過成功案例。當年電商商家圍攻阿里總部,換來的是馬雲親自出面道歉,並且減免租金一年。

但如今,眾多餐飲商家被逼上梁山之後,美團的王興並沒有效仿馬雲,而是同樣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受害者的模樣。或許讓王興疑惑的是,美團外賣已連續虧損五年,僅在去年剛剛開始盈利,而且還是微利,外賣一單才賺兩毛,餐飲商家為什麼就把矛頭對準美團了呢?

美團外賣遭“炮轟”,都說不賺錢,那錢呢?

商家賠本賺吆喝,美團也連年虧損,那錢去哪了?到底誰賺錢了?

為什麼外賣騎手也沒賺到錢?

據美團財報顯示,2019年,美團外賣的佣金收入是496.47億,而配送騎手的成本是410.42億,佔佣金總收入的83%。這麼多錢都花在騎手身上,那為什麼沒有一個騎手說依靠送外賣賺到錢了呢?

美團外賣遭“炮轟”,都說不賺錢,那錢呢?


美團外賣擁有龐大的騎手規模,雖然人數眾多,但細分也就兩類:專送騎手和眾包騎手。

專送騎手相當於全職。早期美團外賣在北上廣深杭五個城市做的直營,但後來全部都改為加盟制,因此,專送騎手可以理解為是各個城市加盟商的僱員。專職騎手採用派單的方式,與快遞公司類似。

而眾包騎手就是所謂的兼職騎手,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上崗,由外包公司統一管理。騎手接一單賺一單錢。

美團外賣遭“炮轟”,都說不賺錢,那錢呢?

無論哪種類型,騎手跑一單平臺會補貼1~3元。但美團除了要補貼騎手外,還要給各個城市的加盟商、外包公司和自己的管理團隊發工資,這都是一筆不菲的資金。

美團抽傭為什麼就不能像阿里那樣輕鬆又自在呢?

淘寶作為電商平臺,一邊抽取商家的佣金,一邊賣流量、賣廣告位,做的可謂是風生水起。那為什麼美團不能像阿里一樣一邊抽傭一邊賣廣告呢?

同樣是平臺,阿里對商家抽傭只有3%~5%,那為什麼美團對餐飲商家的抽傭能達到20%多呢?

阿里和美團這兩個平臺的商業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阿里的主要收入來自運營消費,阿里真正賺錢的不是阿里巴巴,而是阿里媽媽。

阿里媽媽是阿里旗下承接廣告的服務平臺,電商賣家若想推廣自己的商品,可以在阿里媽媽上眾多推廣渠道進行選擇投放。所以從阿里的財報來看,阿里媽媽為阿里的收入貢獻超過六成。

美團外賣遭“炮轟”,都說不賺錢,那錢呢?

而美團外賣雖然也有針對商家的廣告投放業務,但這部分業務僅佔美團總收入的5%左右,根本無法與佣金相提並論。那美團為什麼不學學阿里,降低商家的佣金,將投放做起來呢?

其實並不是美團不想,而是商業模式決定了美團走不了這條路。

電商是基於全國甚至全球的業務,每個商家都在和他同行業的所有商家競爭,所以為了獲得更好的曝光,商家就不得不在阿里上投放廣告進行推廣。而阿里僅收取少量的佣金是為了讓更多的賣家低門檻進場,只有賣家多了,大家才會爭相投放廣告。

但餐飲是基於地理位置上的競爭,一個餐廳哪怕做的再好吃,口碑再好,那也僅僅是基於本地客戶。所以餐飲商家就是與自己所在位置3~5公里範圍內的其他餐飲商家競爭,競爭壓力要遠遠小於電商商家。因此,讓外賣平臺去搞推廣體系而放棄佣金這塊大肥肉是不現實的。

美團外賣遭“炮轟”,都說不賺錢,那錢呢?

在這個實體行業的寒冬,唇齒相依,沒有任何人可以獨善其身。春風化雨,可能春天會晚一些,但終歸還是會來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