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刷《肖申克的救赎》:解读男主安迪自我重生之路的现实思考意义

前言:《肖申克的救赎》其实就是一部救赎宝典,它救赎安迪逃脱肖申克监狱,救赎瑞德出狱寻找新生活,救赎安迪的伙伴可以在图书馆看书听歌,救赎狱友们燃起生活的希望,所以它是一部救赎宝典。

既然谈到救赎,就不得不谈到“体制化”,影片中对“体制化”的定义是: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体制化”其实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它可以有形,可以无形,可以是身体的,也可以是心灵的,它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体制有大有小,大到世界国家,小到单位家庭,它无处不在。体制就像一个牢笼,把我们紧紧地拴在一起,它温暖舒适,没有危险,安全性极高,慢慢地,我们就像肖申克监狱中的人一样,习惯了这座高墙,再也不想走出去。

2019年,《肖申克的救赎》上映25周年,它首映于1996年,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奖,但是,这些年来,《肖申克的救赎》奋起直追,在影迷心中的口碑节节飙升,受关注的程度并不比《阿甘》少。目前它是IMDb《史上250部最佳影片》和豆瓣电影排行榜的双料第一名。

这部长期霸占豆瓣TOP1的影片,讲述了一位因冤案入狱的年轻银行家在狱中如何追寻自由的故事。导演斯蒂芬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追求自我的人生并非只是一个梦想,只是在于自己怎么去做。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过程很重要。

人生需要抱持希望,抱持对未来的渴望,才有可能打破体制化的牢笼,去寻求心灵的自由,生活的美好。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第一二三部分是安迪自我重生的三个要素:即希望、自由和耐心,第四部分将着重分析导演独特的表现手法。


再刷《肖申克的救赎》:解读男主安迪自我重生之路的现实思考意义

安迪帮同事们争取到啤酒后,享受短暂的自由


01无论何样人生,燃起希望,就能体验自由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安迪一出场已经是30多岁成熟男人,在人生的前半段,他是外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事业成功,受人敬仰,但从法官落锤的那一霎那,从赢家变成了阶下囚,来到监狱的安迪好像一个出生的婴儿,以前打交道的非富即贵,而肖申克监狱是另外一个世界。他这时候面临的并不是青年人的成长的烦恼,摆在他面前的是“自我的重生这一主题。

新环境,安迪如何适应,专业知识帮助他享受到第一次短暂的自由。

刚进监狱,安迪处处谨小慎微,唯恐行差踏错。第一晚,那个胆小的胖子因哭声大,被海利三下五除二干掉,死后没有任何人承担责任,平静的就像他从未出身在这个世界上。肖申克监狱的刺骨给了安迪深深深的打击。

安迪开始学习如何在这个新世界如何活下去。

监狱就是社会的缩影,除了不能走出围墙,这里是个五脏俱全的生态系统,这里大部分人都是吃瓜群众,他们围绕在几个主要领袖周围形成各自的力量。

因为需要鹤嘴锤,安迪结识了瑞德。瑞德提醒他,在监狱里抱有希望是危险的。安迪却说,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他不愿意在这里苟延残喘,愿意为了自由的生活而去冒险。也正是因为安迪二十年如一日保留着自由的希望,所以才能逃狱成功。

安迪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海利逃税成功,由此给同伴们申请到了三罐啤酒,那是狱中的安迪第一次享受短暂自由带来的快乐。

瑞德说,有翅膀的鸟是关不住的,即使在监狱里,安迪照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再刷《肖申克的救赎》:解读男主安迪自我重生之路的现实思考意义

安迪在狱长办公室享受《费加罗的婚礼》,那是对自由的向往


安迪把狱警锁在了厕所在典狱长办公室,他将唱片放在留声机上,锁好门,打开了监狱的广播。那是一个阳光很好的日子,《费加罗的婚礼》就那样突如其来地,从广播里传到了每个人的耳中。所有囚徒都放下了手中的事情,望向歌声传来的方向,驻足聆听着。或许没谁听得懂那歌词的意思,但又有什么关系。

被关在肖申克的他们,已经太久太久没有听过那样动人的歌声了。悠扬的旋律,早在响起的一刹那,就直抵他们的灵魂深处。广场上,囚徒们抬头望向广播的扬声器,“她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美得令你心碎。歌声直窜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入牢房,使石墙消失无踪。就在那一瞬间,肖申克众囚仿佛重获自由。”

所有肖申克的人们都获得了久违的自由,即使他们听不懂,但丝毫不妨碍他们享受自由。

我们不禁想要问,安迪为什么能咸鱼翻身?

安迪自我重生的第一因素就是希望。

希望是动力、是前进的方向,是导航的灯。

安迪作为银行家,他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一次的付出可能获利很少,但是持续不断的输出,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回报,就好比银行业复利现象。安迪每周给州议会写信要钱的时候,别人都认为这事情不会成功。写了几年之后,他史无前例的把钱要来了。

老布鲁斯的体制化才是反面的代表,从十几岁入狱,大半生都在狱里度过,出了狱反而选择了自杀,这就是一个奇妙的反讽,这些监狱中的人久而久之都被体制化了。

“体制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越是被困住,才越不能妥协。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低谷:考试失利、感情失败、工作不顺……或许读书、雕刻、听音乐不能逆转我们的困境,但它们却是失落时的一个支撑,是远离繁杂生活的一个媒介。

当我们沉醉于一首音乐或是一部电影时,我们身处何地已不重要,每一时刻的感动,就足以将我们从混沌的生活中拯救出来,让我们重新找回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希望。

在我看来,无论何样人生,只要燃起生的期望,就能体验自由,哪怕是高墙内监狱里的人生,哪怕是短暂的自由。


再刷《肖申克的救赎》:解读男主安迪自我重生之路的现实思考意义

瑞德出狱后读到安迪留给他的信,希望正是人生活下去的勇气

02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纪伯伦说,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

一个人一生中,需要拥有知识,拥有爱好,一个人懂得越多,就能克服越多的孤独和恐惧。还要拥有朋友,友谊是比爱情更持久可靠的感情。好电影给人力量,希望是个好东西,它会让你重获自由!

影片中,安迪为什么要帮他们做黑账?为了自由。他通过他的专业知识和努力获得了一些事情上的成功,让他感觉到自由。

自由,让他感觉自己像人一般活着。

安迪一开始并没有选择逃离,直到小锤子在墙上凿落一块拇指大的水泥,他看到了自由的可能性,于是他给自己留了后路。他继续赎罪,在肖申克找到了一个小目标——更新图书馆,以此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寻找意义。

我们从安迪的实例可以看到,成人世界的救赎,缘于一颗享受自由的心。这是成长路上的一个关键点是自我成长道路上的突破点

,一旦突破这个点,人生就可能翻转,可能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实用主义”,以及对时效性的追求,已经使我们生活陷入了如何稳定工作-安顿下来-日复一日-直至死去……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当我们离开“逼你学”的高中,进入“自由学习”的大学,我们是不是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学习了?我们离开制度森严、流程有序的工作8小时,我们是不是有一种无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感觉?是否因为害怕自由,才让我们甘愿把自己变得忙碌呢?

我认为,我们自由之身,自由之心在这些物质条件的束缚下,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年都安定、安逸,没有一丝波澜,慢慢地我们被麻木,我们被禁锢了心灵,禁锢了身体,对自由失去了渴望,也失去了自我救赎的动力。

心若是牢笼,处处是牢笼,自由,是内心的渴望,而非外面的繁华。


再刷《肖申克的救赎》:解读男主安迪自我重生之路的现实思考意义

安迪逃狱成功,走向新生活

03成功不是靠工具和胆量,而是耐心

安迪之所以能够逃离,离不开他的知识,更离不开信念和坚持,一把小锤子用了20年凿开一条自由之路。在所有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人有过越狱的想法。但是安迪成功了。这是时间的威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安迪把毕生所学派上用场,他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极为有用的工具。

安迪的专业知识使他意识到,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和金钱数字打交道,即使在监狱。由于不断地贡献,他调到了一个更轻松的岗位工作,开始不断的写信来建立图书馆。

他的耐心,体现在他为监狱图书馆争取经费,一周一封信,一连写了6年,终于等到回音。后来他坚持一周两封,扩大图书馆规模,帮助狱友考同等学历。

而瑞德作为男主角,无论是音乐还是图书馆,在他眼中,都没有意义,几十年的监狱生活,让瑞德混得游刃有余,也让他失去了热爱事物的能力。年轻时,瑞德也曾吹口琴,但后来就不再吹了。“在牢里没有意义。”高墙之内,一切都没有意义。就算口琴吹得再好,又能如何呢?

“就是在牢里才有意义。”安迪对瑞德说。意义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创造的。口琴也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的。

正是安迪唤醒了瑞德的希望,也是安迪的耐心,让瑞德看到了希望。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说"人世间无所谓幸福与不幸,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相比较,仅此而已。只有经受了极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极度幸福。必得渴求过死亡的人,才能领悟活在世上有多美好。人类全部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与希望!”

有一颗愿意等待的心,说明你对未来抱有希望;有一颗充满希望的心,那么等待,又算什么?

《基督山伯爵》中的唐代斯在黑暗的地牢里几乎绝望,想到要放弃生命,如果他没有坚持下去,就不会遇见法利亚神甫;如果没有法利亚神甫带给他走出牢笼的希望,他就不会艰难地挖地洞;如果不是希望与心爱的未婚妻相见、与父亲相见,他就不会自己钻进裹尸袋被扔进大海……

巫宁坤先生的《一滴泪》中,,那些在文革中饱受迫害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对未来抱有希望,他们能等待,能坚持吗?等待和希望,也终于让他们等来了美好生活,同时,也终于得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在我看来,耐心,就是坚持。没有这个基点,一切都为空谈。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在一年里能做到的事,高估在十年类能做到的事,请相信耐心的力量,只有坚持所想的,所要的,老天才会给到我们实现梦想的机会。


再刷《肖申克的救赎》:解读男主安迪自我重生之路的现实思考意义

瑞德很幸运,交到了安迪这样的朋友

04分析下这部电影特殊的表现手法

艺术的崇高地位常常源于艺术中的象征和隐喻,电影中很多使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而这部电影运用了独特的隐喻,导演将镜头之间或镜头内部强化、浓缩、类比,以此在观众感觉和心理上产生效应的手法,使它更有表现力,也更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除了隐喻手法,如果细看,会发现这部电影还有几个非常特殊的表现手法,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电影中有很多双关设计:开头监狱长拿着圣经对安迪说,得救之道就在其中,这句话看似是在宗教中寻找慰藉,其实当结尾,监狱长打开书,观众才恍然大悟。

安迪放锤子的这一页正是《出埃及记》这页,导演正是用摩西逃出埃及暗示安迪的逃亡。

② 制造悬念:

导演试图用一个悬念把观众留住,然后在抽丝剥茧般层层剥去。

安迪挖地道的那个锤头,先是出现了一个刻满墙壁,刻满字的墙壁。观众以为安迪也只是想刻一个名字。其实这里面有双重的含义,他不仅仅是为了刻一个名字,直到最后结局才把这这个悬念公布出来。

③.叙事采用第二人称手法。很显然,这是一部双男主的电影格局。安迪的大部分形象通过瑞德表现出来,这不仅仅是为了叙事方便,而是大有用处。无数的电影都在表达希望,安迪从来没有正面的内心活动描写,都是由瑞德表现出来,其实就是给观众留下了一个最大的悬念。


再刷《肖申克的救赎》:解读男主安迪自我重生之路的现实思考意义

希望之路


结语:

这部电影的现实思考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经典,是因为“肖申克”不只是监狱,它更象征着现实生活中,桎梏我们的无形牢笼。有多少人,自顾自的画地为牢,即使身处大千世界,也依旧得不到自由。久而久之,就像老布一样,被腐蚀了心灵,再得不到自由。在无数相同的日日夜夜里,对太阳升起不感到一丝欣喜,失去了希望,如行尸走肉一般。不在肖申克,却如在肖申克。

瑞德是幸运的,他遇见了安迪。安迪就代表生活中无数对生活充满渴望的新生命,希望每个人都是安迪,可以拯救自己,也希望身边会有越来越多的安迪,哪怕我们暂时对生活失去了失望,有安迪这样的朋友拉一把,就可重拾信心,面对未来挑战。

愿我们都能走出自我内心的“体制化”,走出心灵的肖申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