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隱於山,大隱於市怎麼理解?

康師傅家鄉面


真正的智者從來都是幹事的,隱而不出非智者。真正的智者,得其時則龍翔九天,不得其時則潛伏於地!

隱居山林潛心修行、修道,真正的目的一是提升自己,二是待價而沽。而那些隱而不出的人實不足道,因為人活著是要幹事的,真正的價值在於利他。所以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不出山何以利他?這樣的修行是最不負責任的自私行為!

所謂小隱於山、大隱於市

我們為什麼要隱,目的在於求得內心的平和安詳,物我兩忘、自得其樂!

那些潛心修行于山林之人,實際上是因為害怕塵世的複雜,心中沒有真正物我兩忘,是為小隱於山。而真正物我兩忘之人,無論身居何地皆能怡然自得,是為大隱於市!


山澗一清泉


【無人車來也】認為,小隱於山,大隱於市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閒逸瀟灑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徑去才能體會得到,更高層次隱逸生活是在都市繁華之中,在心靈淨土獨善其身,找到一份寧靜。

一、諸多版本考證

從傳說中堯舜時代的“洗耳翁”許由算起,中國古代的隱逸文化可謂源遠流長。

據民間傳說,漢武帝時期,東方朔就曾自擬自己是大隱隱於朝的隱士,但缺乏準確文獻記錄。目前已知最早的文獻記載則是晉代王康琚之《反招隱詩》: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

後來,這句話有很多版本,如:“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小隱在山林,大隱於市朝。”,“小隱於山,大隱於市”等。

二、具體含義

所有的版本都是說明: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於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昇華所在。體現了崇高的道家思想。

有能力的人希望藉助周圍的環境忘卻世事,沉湎於桃源世外,這是指小隱。

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於市井之中,那裡才是藏龍臥虎之地,這是指中隱。

只有頂尖的人才會隱身於朝廷之中,他們雖處於喧囂的時政,卻能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道家隱者,即大隱。

三、隱世與入世

隱世與入世是相對立的。那麼,隱世是不是就意味著絕對的消極呢?我覺得,這不能一口咬定。

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真隱士的人格特點是尋求詩意的棲居,是人性的一種迴歸,是對仕隱情結的一種解脫。如孔子周遊列國累了,便說沂水春風“吾與點”,莊子看慣了大小諸侯爾虞我詐,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遙;陶淵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安貧樂道,就是隱士高潔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徵。

隱士從來都是貧困的,但其精神卻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你便有了做人的骨頭。可見,不是一般人能稱之為隱士,他們大多有一雙慧眼,這雙慧眼彷彿具有通透性,能看清、看透許多當時的黑暗、腐朽,他們也許曾經努力過、想要改變社會現狀,屢屢受挫的他們更是認識到了現狀的無法改變,他們敏感的神經不想在受到任何刺激了,同時他們也厭倦了這種無用的掙扎,所以,他們就“隱居不仕”。

既然隱士的品質如此之高,那麼入世與隱世究竟孰優孰劣呢?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

入世的人與隱士是具有很多相似之處的,他們之間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行而無果時,入世之人選擇的是繼續堅持下去不放棄,即使註定無果,否則他們的心會被負疚感侵蝕至死,而隱士的心早已淡然。

而最值得尊敬的是大隱之士,擁有隱士的心態、入世的表現,能在日常中實踐自己的理想、在庸常保持一股清流。

綜上,【無人車來也】從三個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不知道您是否喜歡?



無人車來也


曼聲閱讀,與你一起交流學習。

“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市”,是我國古代道家的哲學思想的反映。

在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主張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自強奮鬥精神,無論遭受怎樣的挫折,也不能放棄,孔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道家則不同,他們以“道”為核心,主張道法自然,清靜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所以遇到挫折就轉變方向,或用迂迴的方式處理。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

為何要隱居

隱居的人就是隱士,隱士就是“不仕”,不願去朝廷做官。不過,一般人沒條件做隱士,一要有經濟實力,二要有才華,三是他們必須有被任用或想被任用的經歷。

古人講忠孝兩全,為君主盡忠是為人臣的責任。但在官場裡,有的人看透了官場的黑暗,有的人厭棄了世俗,有的要等待明主任用,這就改變了他們人生的方式。


伯夷叔齊、姜太公、竹林七賢,王羲之、張良、諸葛亮、陶淵明等都是有名的隱士。王維、蘇軾、李白等文人也具有道家思想和隱居傾向,在這他們人生失意的時候都有所表現。


隱居之所

小隱於山野,遠離世俗、官場、鬧市;大隱於鬧市,身處世俗、市井、官場之中。在哪裡隱並不重要,那只是個形式,卻可以反映出隱居者的思想境界,說明了一個人內心的強大程度。

大隱是一種高境界,“出淤泥而不染”,深處鬧市而能堅守自我,獨善其身,不被外界所改變,是真正的智者。

小隱,需要遠離傷心地,依靠環境才能擺脫外界對自己的傷害,總有逃避現實之嫌疑。隱居是古人在人生遭遇挫折時候的自保的方法,也是不同世界觀、人生觀的表現。

現在,人們對人生、社會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卻不會去想到隱居。一般人會通過自我排解,與人交流,找心理醫生等方式減輕心理的壓力,適應社會生活。看來現代人的心理要強大得多呢。

謝謝!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