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A股滯漲原因 歸結到IPO頭上

獨立財經撰稿人

專欄作家

皮海洲

根據證監會網站數據,今年一季度,證監會發審委共審核41家公司IPO,其中39家企業IPO過會,1家被否,1家暫緩表決,過會率達95.12%。與去年同期相比,12家企業IPO過會,過會率為75%,可以看出今年IPO發行規模與過會率“雙升”。

4月10日,證監會一次性核准了5家企業IPO,創出近年來單批次核發IPO數量的新高。而在同一周時間內,證監會還同意兩家企業科創板註冊。這也意味著在一週的時間內,有7家企業IPO獲批,新股發行節奏明顯在加快。

為此,有接近監管部門的相關人士表示,相關部門在維護市場基本穩定運行的基礎上,繼續堅持新股常態化發行,針對申報企業情況,統籌審核進度,每週核發一定數量的IPO批文。既不因各種因素暫停IPO發行,也不因各種因素降低把關質量。同時,根據市場情況保持平穩發行節奏,適當加大支持企業融資力度,但不搞大躍進式的集中核發批文,持續明確市場預期、維護市場穩定。

儘管如此,IPO的批文從一週核准1至2家到5家還是給投資者帶來了一定心理壓力,一些投資者因此把A股市場滯漲的原因歸結到IPO頭上。

滯漲確實是A股市場的一大怪圈。以最近十年為例,雖然美股走出了史上最長的牛市行情,但A股卻“穩如磐石”。十年前,上證指數在3000點附近,十年後,上證指數仍然還在3000點附近,指數滯漲明顯,甚至還有所回落。

這樣的走勢顯然是難以讓投資者滿意的,畢竟這並沒有反映出十年來中國經濟的增長,同時還意味著投資者這十年來總體處於虧損的局面,要扭轉這種局面首先要找到導致股市十年滯漲的原因。

筆者認為,這顯然不能歸結到IPO頭上。一方面,市場發展本身需要吐故納新。另一方面,IPO本身對股市的抽血作用並不大。以今年以來的數據為例,截至4月10日,證監會共核准44家企業IPO,同意23家企業科創板註冊;57家企業完成發行,融資823.77億元。按照這一進程,今年IPO募資金額有望再創近年新高。但IPO融資金額較再融資來說,就只是“小兒科”了。如從2月14日再融資新規落地實施,至4月13日,2個月內共有274家上市公司發佈或修訂定增預案,預計募資合計超440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70%。可見,上市公司再融資對於A股市場來說,才是真正的“獅子大開口”。

不僅如此,在IPO與再融資的背後,還有一股重要的抽血力量不容忽視,那就是重要股東減持。如今年一季度兩市重要股東累計減持套現689億元。而從歷史數據來看,股東減持套現的金額甚至超過IPO金額。如去年IPO募資金額為2489億元,而A股共有超過1700家上市公司發佈了減持公告,淨減持股份金額合計達到3937.69億元,是IPO募資金額的1.58倍。

可見,從對股市資金吸納的角度來看,IPO募資的影響遠小於再融資,甚至小於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減持套現。因此,把股市滯漲的原因歸結到IPO頭上顯然是不合適的。

不過,IPO制度對A股市場行情的負面影響卻需要得到正視。目前股東減持對市場的抽血作用甚至大於IPO本身,但股東減持所涉及到的限售股問題,顯然與IPO制度不完善有關。根據目前的IPO制度,任何一家IPO公司的新股發行,都會帶來3倍(甚至是9倍)於首發流通股規模的限售股,IPO制度讓IPO成了限售股的生產機器,股市也因此成了限售股股東的提款機。這是困擾股市行情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需要得到正視並儘快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