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吗?为什么?

拳脚功夫2013


在中国历史上,身居庙堂之上的君主统御国家,从来都是依靠一大批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来对具体政务进行管理。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者,官吏也。官吏作为政治精英群体和公共管理主体,以国家意志或国民利益的名义行使国家的公权力。

  既然吏治的关键在人,铨选德才兼备的官吏便成为历代历朝统治者的最高原则;但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德和才,在先秦以前并未形成固定的模式。一来因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活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成一派,相互激荡,不存在哪一流派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的选官用人形成一种制度经历了一个过程。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选子弟到京师为郎,叫做“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郎是皇帝的侍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到汉武帝即位时,汉朝经过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得到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至此,汉初以来一直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再也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了。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用人制度也就相应建立起来。武帝之初,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汉书·董仲舒传》)的主张。这个主张包括岁贡和定员,对象有吏有民,在制度上比文帝时的诏举较为完备。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由此可见,举孝廉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用人制度。其重大意义在于:首先,它打破了过去由大官僚子嗣和大富豪垄断官位的局面,为国家储备了更多干部人才,统治者可以在较大范围内按自己的意旨选择称职的官吏,这对于加强专制皇权,巩固其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

  举孝廉的核心是确立了一种选人的标准,即以“孝”定人。孝,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孝在孔子那里首先被当作一种家庭伦理观念来使用,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孔子还进一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把孝与仁联系起来,使孝成为实现仁这个终极目标的根本手段。后来,曾子又将孝发展成为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使其成为道德总和,天经地义的原则。

  正因为儒家思想中的孝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家庭伦理的道德观念,它可以成为治理天下、管理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因此,在汉武帝全面接受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国家思想后,便以是否具有孝道来评判官吏是否拥有管理好国家事务的资格。

  当然,举孝廉的用人制度发展到东汉后期也出现许多流弊。有些人为了入仕做官,有意抬高身价,矫情造作,沽名钓誉,制造出虚假孝廉的故事,当时就有“举孝廉,父别居”的讽刺。


你试试看


孝廉不是一种古代官职。

孝廉本意为“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是汉武帝设立的察举制考试用以选拔人才的科目,又称孝廉科,专用以察举孝子廉吏。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诏令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和廉者各一名。孝廉科原为两个科目,即举孝科与察廉科,东汉后因连称而混为一科。孝廉是汉廷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名公巨卿多出之。”

孝廉被举至朝廷后不授实职,先任郎官担任宫廷宿卫,熟悉各类政务,再经选拔才根据品第结果授予相应官职。

明清时期,孝廉被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2许云辉


大家好,我是藏修嘉文,很高兴回答答你的问题。

孝廉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一个察举考试的科目。孝廉是孝敬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根据儒家思想强调以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明。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选择人才的重要科目。被举荐后没有官职者授予官职,原委小官者升为大官。但被举荐者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儒经的儒生。

汉代举孝廉定为岁举。就是当时各郡每年按规定人数举荐人才送至朝廷,成为汉代选拔官吏或任用升迁的清流正途。

根据儒家思想治国的理论学说中可以看出,在人性和道义之间有种原始的人性逻辑。如果孝顺啊,就不会有抗争的意识,没有抗争的意识就不会有造反的行为。“其人孝悌,好犯者鲜矣”,这是察人的一种方式。

所以举孝廉,对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稳固江山社稷是既定方略,也验证儒家学说的高度能量,否则也不会影响深远,历经几千岁月,依旧实用。

你也可以理解为孝廉是举人的称呼。这样简单理解也行。

在这里很高兴能遇见你,并有机会来回答你的问题。下次再会。谢谢聆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