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金锁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七巧为什么心理扭曲?

张爱玲《金锁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七巧为什么心理扭曲?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这句话出自《金锁记》,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个叫曹七巧的女人。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有着《红楼梦》的影子,或许源于她和曹雪芹相似的身世,或许源自于一腔悲愤无处诉说,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只有她的作品,能将女人的处境及她们内心深处的黑暗面毫无保留的刻画,将人性的欲望和生存困境充分的展现在眼前。她曾说:“女人总有千般不是,女人的精神里面却有一点地母的根芽”,在她的笔下,没有绝对的善恶,只有人性的丑陋,《金锁记》就是这样一篇小说。


张爱玲《金锁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七巧为什么心理扭曲?

《金锁记》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开麻油铺子的普通商户人家的女儿曹七巧,经媒人介绍嫁给了一个姜性贵族豪门的二少爷,她满心欢喜却不知道二少爷是个软骨症的病人,婆家连同家人一直欺骗她到新婚之夜。因为七巧的出身,在姜家处处遭人排挤,情感上也得不到安慰,渐渐地七巧变成一个刻薄、毒舌的妇人,也因为她的自私,断送了两个孩子的一生。

七巧为什么会心理扭曲?

很多人在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越往后读,越觉得她面目可憎。仔细想,她出生在一个不算富裕,但生活无虞的家庭,原本她也是个向往生活、渴望爱情的普通女孩子,原本也有钟情与她的人,然而在她嫁入姜家之后,看着常年卧床不起的丈夫,妯娌、婆婆都不太搭理她,连丫鬟都给她脸色,耐不住寂寞的她,把金钱当成救命稻草,把刻薄当成武器,斩掉了自己的后路,断送了自己的一生。


张爱玲《金锁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七巧为什么心理扭曲?

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七巧渐渐成了自己伪装的样子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若不是因为二少爷身体原因娶不上贵族,就凭七巧这样的出身,是进不了姜家的门,七巧自己也知道,姜家的人瞧不起她,因此每当姜家有新来的人,她总是分外亲热些,但人都会见风使舵,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太搭理她,七巧也觉得无趣,自此以后她也变成了家长里短嚼舌头的人,别人无视她,她就常常去老太太面前嚼是非,自此更不得人心了。

在心理学中,有个词”情境归因“,简单来说,就是影响行为发生的外部因素,包括机会、他人和环境等等。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张爱玲《金锁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七巧为什么心理扭曲?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斯坦福实验“,1971年,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和同事在大学的地下室搭建了一个模拟的监狱,他征集了24个心理健康的志愿者,来参加为期两周的监狱实验,这些人中9人充当警察,9人充当囚徒,另外6人替补,实验真实模拟监狱中的情境,囚犯被搜身,穿囚服,戴脚镣等。

实验开始不久,扮演狱警的人,开始变得有暴力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则预谋造反,这一场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实验,在进行不到一周被迫终止,也引来广泛的争议。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无时无刻都被周围的环境影响着,中国有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置身于某种环境下,就会成为了某一类人。人性的变化也是巨大的,这也是斯坦福实验中的人都想不到的事情,他们甚至无法解释自己的行为。

七巧也是在环境中慢慢改变的,或许她自己都未曾发觉,就已被现实吞灭。她成了深宅大院里,一只被画在屏风上的鸟,没有价值,没有自由,挣扎无望。她试图寻找自己,慢慢变得有攻击性,为了引人注意,时间一久,她就成了伪装的样子,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无法分辨。


张爱玲《金锁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七巧为什么心理扭曲?

二、从个体心理学角度分析,七巧慢慢扭曲了自己

七巧喜欢姜家的老三季泽,她明里暗里多次试探过季泽,季泽是个逛惯了花街柳巷的人,因为怕招惹麻烦,也未曾有过表示,七巧从丈夫那里得不到半点慰藉,把希望寄托在季泽身上,却屡次遭拒,最终产生了病态心理,她开始见不得别人幸福了。儿子成婚当天,话里话外,竟是谩骂嘲讽,女儿恋爱幸福的笑容,在她看来,那是对她的讽刺,对她的嘲笑。

弗洛伊德心理学讲究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人的基本需求,也可以说是欲望冲动。自我是心理活动的最高层,是一种自我意识,控制冲动的欲望。而超我是介于二者之间,起着平衡和调节的作用。当本我的欲望过分压抑,平衡就会遭到破坏,从而产生病态心理。


张爱玲《金锁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七巧为什么心理扭曲?

七巧的扭曲心理就是在长期压抑中慢慢形成的,其实七巧也曾像家人倾诉过,她哥哥嫂子偶尔会来探望她,毕竟自家人,她总是希望从他们那里得来一些帮助,每当临走的时候,七巧也没有少给过他们东西。然而她对于哥哥嫂子来说,只有无尽的索取,嫂子甚至怂恿她抽鸦片。七巧长期得不到释放,因此借伤害别人来抚慰自己,殊不知越陷越深,自身没有得到释放,还连带着拖累了两个孩子,最终儿子、女儿都沉迷在烟铺上度过余生。

在对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中,有种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好的心态,精神分析界的研究者将其定义为“嫉羡”。这种偏执用在七巧身上很合适,解释起来就是,七巧看不到希望,觉得自己拥有不了好东西,尝试过各种办法依然无法改变现状,别人的幸福她也无法掠夺,于是她将拥有幸福的人一并摧毁掉,这样至少证明她是有存在感的,她觉得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嘲笑。

与其说七巧对别人残忍,不如说她扭曲自己更残忍,她用了最笨拙的方式,跟这个世界说不。


张爱玲《金锁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七巧为什么心理扭曲?

三、结语

“人的内心,既求生,也求死,我们既追逐光明,也追逐黑暗,我们既渴望爱,有时候却又近乎自毁地浪掷手中的爱,人的心中好像一直有一片荒芜的夜地,留给那个幽暗又寂寞的自我。”——弗洛伊德

书中说到,三十年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的故事还未完。回看七巧的一生,现实的残酷,亲人的冷漠,让她觉得只有金钱才是唯一可以抓住的东西,她对女儿说,男人都是靠不住的,都是图钱来的,然而她自己也就经历过丈夫这样一个人,

她把曾经的冷漠都还了回去,只是还错了地方,还错了人。

读完《金锁记》,感慨命运的无奈,越是深处痛苦的人,离深渊越近。想想幸而我们没有生在那个对女性不公的年代,幸好我们成长的环境是积极的,幸好有家人、朋友,我们无需压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