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則微頭條想到的愛國問題

原創首發圖文/劉向榮(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教師)


講起愛國來,不僅需要正面表揚,而且也離不開出於公心而有思想的“抱怨”。在很多眼中,“抱怨”是一種“負能量”,不宜多提倡,極端者甚至認為“抱怨”就是不愛國。

然而,頭條號“夢迴秦關”一則微頭條或許能改變你對“抱怨”的看法:“我常聽到一些人說:不要總對這個國家說三道四,你這麼不喜歡這裡,怎麼不離開這裡。這些人把愛一個國誤會成愛一個妞了。不喜歡一個妞當然就該選擇離開,以免耽誤對方。可是,愛一個國就要說三道四,這才能讓它變得更好。一個國就像一個小區,如果你抱怨下水道總是堵,物業卻衝過來大喊大叫:你這麼不喜歡這裡,幹嗎不滾到其它小區。這就不好玩了。”(李承鵬《偈語》)

究竟怎樣愛國?愛國究竟能否“抱怨”呢?這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積極謳歌真實光明面,提倡正面表揚,弘揚主旋律,無疑是愛國的重要表現。但我想“愛之深,責之切”,能說出上述話語的人本身就是具有憂國憂民情懷的愛國者,而且他們的愛國話語“接地氣”,不喊空口號,思想深刻。

由一則微頭條想到的愛國問題

我國曆史上的秦隋王朝


秦朝是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短命皇朝。歷經數百年發展,最終消滅東方六國的強秦為何短短二世而亡,引發後世無窮的反思。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秦二世而亡,隋也二世而亡,秦隋之後分別是強漢盛唐。為何會出現強漢盛唐,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對歷史的“抱怨”和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無疑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漢唐王朝借鑑了啥?無論是漢朝賈誼的《過秦論》,還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都無一例外地在“抱怨”他們生活時代以前的社會,通過“抱怨”深刻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請看賈誼和杜牧分別怎麼“抱怨”的?

西漢賈誼“抱怨”秦朝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唐代杜牧“抱怨”秦朝說:“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歷史是一面鏡子,學習歷史之目的就是總結歷史的經驗,汲取歷史的教訓,發現歷史的規律,把握歷史的趨勢,以史為鑑,鑑往知來。如何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其中顯然離不開評論者對以往社會和歷史的正常的“抱怨”的。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如果尖銳的批評完全消失,溫和的批評將會變得刺耳。如果溫和的批評也不被允許,沉默將被認為居心叵測。如果沉默也不再允許,讚揚不夠賣力將是一種罪行。如果只允許一種聲音存在,那麼,唯一存在的那個聲音基本上就是謊言。”哲人柏拉圖的“抱怨”思想深刻,給後人以無窮的思想啟迪。

由一則微頭條想到的愛國問題

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筆下的經典著作《阿Q正傳》描寫了舊社會部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抱怨”喚醒了中國人對國民性教育大問題的思考,至今仍膾炙人口。誰能說因為魯迅的“抱怨”而說他不愛國呢?

由一則微頭條想到的愛國問題

胡適先生

近代著名學者胡適先生曾“抱怨”其生活的社會不講規則:“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胡適先生的“抱怨”對於建設一個人人遵守規則的國家意義不可謂不深遠。

由一則微頭條想到的愛國問題

錢理群先生

錢理群教授是現在北京大學有思想的傑出代表者。他曾經針對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抱怨”說:“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汙吏危害更大。”錢理群教授的“抱怨”針砭時弊,啟迪人們思考大學教育價值觀問題。

由此,

“抱怨”不是愛國的反面,“抱怨”不完全是“負能量”,有水平有思想的“抱怨”能直面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促進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認為“抱怨”就是說三道四,就是不愛國,荒唐地認為,“不要總對這個國家說三道四,你這麼不喜歡這裡,怎麼不離開這裡”。這樣的話實際上將人民正常的“抱怨”和批評與愛不愛國兩者之間沒有邊界的混淆了。

實際上如果以“不要總對這個國家說三道四,你這麼不喜歡這裡,怎麼不離開這裡”這樣的邏輯質問公民對國家的正常“抱怨”,就如同“如果你抱怨下水道總是堵,物業卻衝過來大喊大叫:你這麼不喜歡這裡,幹嗎不滾到其它小區”的邏輯一樣滑稽可笑。

類似的類比還可以有很多。比如說,如果有科研人員抱怨收入低,你或許會說不喜歡,你可以不參加;如果有醫生抱怨收入低,你或許會說不喜歡,你可以不幹;如果有公務員抱怨工資低,你或許會說不喜歡,你可以離開;如果有教師抱怨工資低待遇低,你或許會說,總比農民工強。

這樣的類比網上比比皆是。其實他們的“抱怨”與愛不愛國完全就是兩碼事,而且否定“抱怨”的理由也類似“如果你抱怨下水道總是堵,物業卻衝過來大喊大叫:你這麼不喜歡這裡,幹嗎不滾到其它小區”的邏輯一樣,混淆了兩類性質不同的問題,其邏輯本身是有問題的。

上個世紀科研人員收入低,“搞原子彈的不如搞買茶葉蛋的”;上個世紀醫生收入低,“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上個世紀公務員待遇很低,工廠有獎金福利等,社會上很多人瞧不起;上個世紀教師的工資待遇很低,社會很多人瞧不起,說教師是“臭老九”。這難道正常?如果長期這樣,這個社會還有希望嗎?這個國家還有發展前途嗎?

這些行業收入待遇低了,被人瞧不起,但當這些行業有人“抱怨”時,你卻以農民工收入待遇怒懟,把兩類性質不同的問題進行不恰當地對比,邏輯顯然不通。即便能這樣簡單類比,想一想類比的結果是什麼?不僅不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無法使得這些職業的人更好地履行這些國家公共職能,而且關鍵是如此類比,怎麼能喚起家家都有唸書的娃娃對知識的尊重、渴望以及“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的人生信條呢?

現在農村一些地方“讀書無用論”再次回潮不能不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和反思。實際上,社會經濟發展了,社會各行各業都應該水漲船高,提高經濟收入(包括農民在內的低收入群體應該通過社會保障體系來加以保障),以刺激社會消費,進一步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而不是出現“如果你抱怨下水道總是堵,物業卻衝過來大喊大叫:你這麼不喜歡這裡,幹嗎不滾到其它小區”這樣似是而非的邏輯。

法國大劇作家、啟蒙思想家博馬舍有句名言叫“若批評不自由,則表揚無意義”。“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武漢市李文亮醫生的話語至美至真,“抱怨”也是健康社會應有的一種聲音,有時這種聲音比起表揚來還更重要。

綜上所述,愛國不僅需要正面表揚,而且也離不開出於公心而有思想的“抱怨”。“抱怨”不是愛國的反面,“抱怨”不完全是“負能量”,有水平有思想的“抱怨”能直面社會存在問題,促進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恰恰是愛國的重要表現。古往今來的歷史一再證明:“抱怨”不可怕,只要是出於公心而非一己之私,只要是有思想內涵又真實反映社會現實問題的“抱怨”,偉大的“抱怨者”(批評者)往往是偉大的愛國者。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