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蠡测(第3章)

就真理之指呈,《道德经》堪称奇葩与绝妙。其阐述真理之模式独一无二,语言精妙不可思议。怎奈误解者众,相应者稀,甚是可惜!虽仅五千言,实含概万千,包罗万象。古来注解,及至数千家,或哲学,或养生,或用兵,或救世,或气功,立足不同。盲人摸象尚是象,以蠡测海且是海。凡此种种,多是依文解义,仅论手指。岂不痛心哉!

第三章

道德经蠡测(第3章)


第三章.mp34:06

来自一朵菩提花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译】

如果在上位者不去追逐名位,那么在下位的人也就不会跟随模仿争相逐取。如果在上位者不稀罕那些稀有难得的东西,那么在下位的人怎么会去行偷盗之事呢!

在上位者不追名逐利,在下位的人也自然安稳。

圣人会怎么来治理他的国家呢?他会身体力行、行为示范,引导大家对名利虚静淡泊,保障大家能够丰衣足食,消融大家对名利追逐的志向,让大家身心健康,安享当下。

老百姓能够淡泊名利,不了解争名逐利的方法与技巧,少数了解的自以为聪明的人也没有环境鼓动他们去争相追逐。

如果能够遵循无为之理,那么没有什么不能治理好的。

【简析】

很多人对本章都有误解,古来的很多注解也是起到错误引导、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仅仅根据此章提到的“名”当作这是圣人作“道德”之中心主旨,那就偏离十万八千里了。当我们无法理解圣人之用意,无法体悟道德之真义,无法完全了然“无为”之至理,误解是无法避免的。

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将无为理解为什么都不做,这是对无为最大的误解。在这种误解的基础上,自然会衍生出逃避与消极的认知,这就再往错误的方向上迈出了一步。

道德的真义,比文字本身呈现出来的要深广得多。道体虚玄、清净无为,德用万千,多彩多姿。道是一边,德是另一边。执“道”是守枯守寂,执“德”是逐用逐表。我等凡人不是左就是右,“二”就是我们的病根。我们鲜能恒取中道,保持道与德的平衡。我们在“德”上狂奔太久,我们早已忘却从何而来,只能随着我们累积的惯性场,继续飘荡下去。当部分人听闻了“道”的清凉,放弃了过往的沉沦,却又掉进了虚无的深渊,不是清凉,而是凄凉。

道德幽微,非简单语言文字所能表诠。圣人查世情之弊状,体众生之病源,仁慈著述,由理到事,据事归理,理事圆融,可谓反复叮咛,婆婆妈妈,唯期救民于水火,救国于昏乱。

就道体论无为,不要只看到无为,当知无为还无不治,无为还无所不为。放下我们坚固的偏执,回归到中道,你自然能够会得一二。

圣人讲道,不违道德之中道。理导事,事归理,理事不二。道导德,德归道,道德圆融。读圣人之言语,切勿就事论事!那样就太二了。

本章论事治国,安邦救民,尊道而行无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身心安泰,天下太平。这是即理而事,而同时还要即事而理。

这才不枉费圣人一番苦心!

(ez)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