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蠡測(第3章)

就真理之指呈,《道德經》堪稱奇葩與絕妙。其闡述真理之模式獨一無二,語言精妙不可思議。怎奈誤解者眾,相應者稀,甚是可惜!雖僅五千言,實含概萬千,包羅萬象。古來註解,及至數千家,或哲學,或養生,或用兵,或救世,或氣功,立足不同。盲人摸象尚是象,以蠡測海且是海。凡此種種,多是依文解義,僅論手指。豈不痛心哉!

第三章

道德經蠡測(第3章)


第三章.mp34:06

來自一朵菩提花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譯】

如果在上位者不去追逐名位,那麼在下位的人也就不會跟隨模仿爭相逐取。如果在上位者不稀罕那些稀有難得的東西,那麼在下位的人怎麼會去行偷盜之事呢!

在上位者不追名逐利,在下位的人也自然安穩。

聖人會怎麼來治理他的國家呢?他會身體力行、行為示範,引導大家對名利虛靜淡泊,保障大家能夠豐衣足食,消融大家對名利追逐的志向,讓大家身心健康,安享當下。

老百姓能夠淡泊名利,不瞭解爭名逐利的方法與技巧,少數了解的自以為聰明的人也沒有環境鼓動他們去爭相追逐。

如果能夠遵循無為之理,那麼沒有什麼不能治理好的。

【簡析】

很多人對本章都有誤解,古來的很多註解也是起到錯誤引導、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僅僅根據此章提到的“名”當作這是聖人作“道德”之中心主旨,那就偏離十萬八千里了。當我們無法理解聖人之用意,無法體悟道德之真義,無法完全瞭然“無為”之至理,誤解是無法避免的。

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將無為理解為什麼都不做,這是對無為最大的誤解。在這種誤解的基礎上,自然會衍生出逃避與消極的認知,這就再往錯誤的方向上邁出了一步。

道德的真義,比文字本身呈現出來的要深廣得多。道體虛玄、清淨無為,德用萬千,多彩多姿。道是一邊,德是另一邊。執“道”是守枯守寂,執“德”是逐用逐表。我等凡人不是左就是右,“二”就是我們的病根。我們鮮能恆取中道,保持道與德的平衡。我們在“德”上狂奔太久,我們早已忘卻從何而來,只能隨著我們累積的慣性場,繼續飄蕩下去。當部分人聽聞了“道”的清涼,放棄了過往的沉淪,卻又掉進了虛無的深淵,不是清涼,而是淒涼。

道德幽微,非簡單語言文字所能表詮。聖人查世情之弊狀,體眾生之病源,仁慈著述,由理到事,據事歸理,理事圓融,可謂反覆叮嚀,婆婆媽媽,唯期救民於水火,救國於昏亂。

就道體論無為,不要只看到無為,當知無為還無不治,無為還無所不為。放下我們堅固的偏執,迴歸到中道,你自然能夠會得一二。

聖人講道,不違道德之中道。理導事,事歸理,理事不二。道導德,德歸道,道德圓融。讀聖人之言語,切勿就事論事!那樣就太二了。

本章論事治國,安邦救民,尊道而行無為,豐衣足食,安居樂業,身心安泰,天下太平。這是即理而事,而同時還要即事而理。

這才不枉費聖人一番苦心!

(ez)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