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濟:中國產好茶,卻做不出名氣和品牌

01

有一年假期去浙江湖州遊玩,湖州安吉產白茶,蜚聲內外,閒逛的時候路過一家茶葉店,順手買了兩包。回去喝了一段時間,覺得茶的口感不錯,當時買的價格也不貴,喝完後想再買幾包。翻看了茶葉的外包裝上,只有“中國茗茶”的字樣,怎麼都找不到店家的聯繫方式。後來,我通過當時付款的支付寶記錄,輾轉找到店家的手機號,打電話過去,加了微信才買到。這樣的操作實在不應該。

02

茶葉作為中國古代就馳名海內外的商品,為什麼進入現代,留給人的感覺還停留在茶場、作坊的印象上。中國產好茶,但為什麼做不出名氣和品牌。

英國曾經是茶葉的進口國,本地不產茶,卻通過長期的茶葉貿易獲利頗豐,並創造出“立頓”茶葉品牌,暢銷全世界,年銷售額突破幾十億元,超過中國幾萬家茶企的營業額。“立頓”茶包並不怎麼好喝,紅茶沒有紅茶的醇厚澀香、綠茶沒有綠茶的清香,搗碎了茶葉放入棉紙包裡,也無從知曉茶葉的好壞,棉紙包和棉線直接放入杯子裡,既不衛生,也不符合中國人的喝茶習慣。即使如此,中國很多公司商務接待,仍然大量採購“立頓”茶包。

茶經濟:中國產好茶,卻做不出名氣和品牌

03

源自新加坡的“TWG”是一個把茶經濟做到很高端的一個品牌,它引入了喝茶的生活方式和消費場景。進入“TWG”門店,顧客不僅可以買茶,而且可以坐下來現場喝茶,聊天聚會,迎合了中產階級下午茶社交的需求。“TWG”門店一般開在城市的高檔商圈裡,定價不會便宜。“TWG”勝在包裝和統一標識,進入全球任何門店,首先映入眼簾的都是大黃色的巨型茶葉罐和精緻的小包裝罐,包裝漂亮的禮盒,獨特標識和區分度很高。顧客在店裡喝茶消費,喝完買上幾罐禮品盒送給朋友。讓人無法接受的一點是茶的味道,每一種茶都經調配過,添加了不同的香料,因為產自新加坡的原因,香料的味道很少見,習慣中國喝茶方式的人往往不太能接受。

茶經濟:中國產好茶,卻做不出名氣和品牌

04

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促使了過去偏安於內地的很多茶場和茶企能夠在網上銷售自家的茶葉。全國各地的大量茶企和茶場都在網上開店,但也帶來一個新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劣幣驅逐良幣”效應。潛在客人瀏覽購物網站,同樣是銷售“鐵觀音”,每家店鋪都號稱自己最正宗、產地最好、採摘最精細、翻炒最用心,貼的圖片也差不多,圖片上的茶葉看上去都是最上等,實在無從分辨。客人無從分辨高中低的品質,有可能即使買貴的也會被騙,就不願意付高的價格來買。客人往往會先買最便宜的茶喝喝試試,如果喝的好,下次繼續買這種,如果不好,客人會覺得網上買的果然不行。所有的客戶都這麼想,次等便宜的茶就賣得多,優等貴的茶就賣不動。時間長了,原來賣優等貴的茶的商家也會轉而去賣次等便宜的茶。客戶就會發現,換了其它家店鋪買也是次等的茶,果然網上沒有好貨。一個長期穩定的商業信任關係就無法建立,這是個困局。

茶經濟:中國產好茶,卻做不出名氣和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