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良相亦無妨:宋朝的知識分子在醫生這條路,也能走上人生巔峰

常言道:“人食五穀雜糧,孰能無病?”

是啊,人生在世哪有不生病的呢?一旦生病了便要尋醫問藥,因此醫療行業應運興起

現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行業不斷革新進步,國家也很重視對醫藥人才的培養。我們縱觀歷史會發現,無論是從醫藥人才的社會地位,還是世人對醫學價值認識的轉變來看宋代,都是醫藥發展史上一個不容小覷的重要轉折點

更有名士范仲淹曾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意在表明宋代的知識分子若想為天下百姓謀福利,就算做不成良相指點江山,成為良醫亦可濟世安民

要知道,唐朝以前,行醫賣藥之徒乃君子之不齒。為什麼到了宋代,主流的思想會認為醫者和良相一樣於社稷有功呢

今天,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不為良相亦無妨:宋朝的知識分子在醫生這條路,也能走上人生巔峰

一、不為良相亦無妨?宋代知識分子從醫

01.宋代很多醫生都是“儒生”

由於從政和從醫都需要寒窗苦讀,所以身份較為容易轉換。翻開宋代儒生的家族史會發現,其家三代以來基本都是“或儒或醫”,如果科舉不中,則棄政學醫。這些知識分子仕途不得意,自然就要去找另一條“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路

河南人姚濟“父始業醫”,他則從年少起就醉心四書五經,希冀他日考取功名,然“與諸儒試有司,不中,即拂衣去,專學醫”,他將儒家學問與醫學融合,最後成為了天下名醫這便是宋代儒生“或儒或醫”的鮮活例子。

還有一位南宋的著名儒醫——許叔微他可謂是儒醫中的典範,著有多本醫學典籍,是後世中醫學的奠基人。

許叔微自幼學習儒學,十分刻苦。相傳,他父母皆因病而過世,這使年幼的他深深體悟到醫者對這個社會的重要價值。因而他在學儒期間也“刻意留意方書”,立誓要以救死扶傷天下下為己任。他醫術精湛,大公無私,最終成為了一位名醫。在儒學方面,他也頗有成就,曾官至集賢殿學士,人稱“許學士”

當然了也有一些身居高位但依然熱愛醫學,毅然從醫之人,不過這還是較為罕見的。

這些半儒半醫的醫生文化水平甚高,對醫學典籍的理解更加獨到,因而醫術更加精湛,在診病開藥、辨證施治時較之前人更為得心應手。

不為良相亦無妨:宋朝的知識分子在醫生這條路,也能走上人生巔峰

02.“不為良相為良醫的詮釋”

當我們閱讀一些明清時期文學作品時,如《水滸傳》、《儒林外史》等,通常會見到人們尊稱醫生為郎中的現象這種轉變始於宋代

在宋以前,“郎中”只是一個純粹的官名,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並不指代醫者。

宋代,儒醫之說興起,使得“郎中”一詞逐漸演變為中醫的通稱宋代的儒醫包含兩層意思

一是將醫者與儒者並列,一儒一醫,表明醫生與儒者同等地位;名儒黃震曾贊同這一觀點:“天下之伎木皆為民生蠹,惟醫者為有益,故世或以儒醫並稱,尊之也。”

說明當時儒醫的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世人對儒醫很是認可和尊重;

二是指醫者有儒家的思想和做派,與儒家非常接近;如南宋鉉翁雲:“醫,學問之道也,進則為儒矣。”昭示了宋代儒醫的產生的思想基礎。許多儒生選擇從醫,極大的提高的醫學界整體的文化素養,使宋代的醫學水平空前發展。

“不為良相,則為良醫”這一說法,在輿論上促進了宋代醫生地位的提升,也因此鼓勵了一大批立志經世致用的讀書人,為他們由儒入醫提供了精神支持和心靈寄託。

儒醫的產生,使醫生這個群體由草根走向精英化、專業化,同時,他們也用實際行動為“不為良相為良醫”的觀點作出了最好的詮釋。

不為良相亦無妨:宋朝的知識分子在醫生這條路,也能走上人生巔峰

二、為何宋朝的知識分子在醫生的道路上可以走上人生巔峰

01.學醫本身就要求學者有一定的文化素養

在現代,培養一個醫生有多難?大學五年、研究生三年、規培三年、這當中需要背誦大量的專業知識和進行大量的臨床訓練。

在古代,與今天相差無幾

學醫第一步,是要研讀醫術,識記藥名。若是你胸無點墨、目不識丁,那自然萬萬不行的。這是作為一名醫生的基礎操作,就如同去考駕照,科目一的基礎理論知識都背不下來,不懂交通規則和交通標誌,這樣草率的就上了路可是要出人命的!

要想進一步走上“醫學大道”,須得沉得住氣,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如周密言:“吾鄉醫者龐良臣、良才兄弟二人,指上頗明,最是暗記諸藥方,不差分毫,為難能也。”

指的是醫生要細心抄錄藥方,踏實積累經驗,從晦澀難懂的醫書典籍學習理論,再根據實際情況來對症下藥。

這個由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需要醫者極高的文化素養。因此,對於宋代知識分子而言,學醫,本就是一種挑戰,何談屈了他們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的才幹?

不為良相亦無妨:宋朝的知識分子在醫生這條路,也能走上人生巔峰

02.宋朝統治者對醫學給予了極大的肯定

春秋時期齊桓公特別喜歡穿紫色衣服,所以下面的臣民百姓也效仿著穿紫色衣服,這便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典故的由來。

在宋代,這群知識分子們之所以在從醫路上前程似錦,是因為他們的統治者重視醫學、熱愛醫學,給予了這些醫者莫大的支持。

中國曆代統治者重醫學者,莫過於宋,宋太祖趙匡胤就曾為其弟艾灸治背。

宋太宗趙光義,更是一位狂熱的醫學愛好者。據記載他收藏的名方有千餘。在未登基前,他就十分熱愛鑽研醫學。 “求集名方,異術,玄針,皆得其要。”時常親自試藥,以驗證藥方的藥效

即位後,太宗又召集翰林醫官,希望獻家傳經驗藥方,收入宮中,後來命王懷隱等人編撰了官修醫書《太平聖惠方》,他又親自為此書作序。該書共100卷,門類很是齊全,理、法、方、藥俱全,是宋代較為系統的一部醫學著作,臨床價值高,對後世影響深遠。

宋太宗率先垂範,“親閱方書,俾令撰集”,這給醫學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那個時代,每一個社會思潮的出現都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如秦漢時期重農抑商,“今法律賤商人”,商人不可乘車穿絲,子孫後代不可做官,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是絕對不會、也不敢違背君王去從商的。

因此,宋代統治者對醫學的支持,無疑激勵了許多知識分子走向醫學之路。

不為良相亦無妨:宋朝的知識分子在醫生這條路,也能走上人生巔峰

03.醫生地位顯著地提高

韓愈《師說》中曾這樣寫道:“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說明在唐代以前醫者的社會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比士、農、工、商還下一等,是君子不屑為伍的一類人。

但到了兩宋之際,由於儒醫的業務能力強,醫術高明,早已從巫醫的時代脫胎換骨,再加之君主的推崇,以及民間廣為流傳“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輿論營銷,使得醫生群體迅速壯大,人民認可度普遍提升,社會地位顯著提高。

在當時,醫生已然變成了加官進爵、光宗耀祖的優良選擇。我們現在有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等來對醫生的職稱進行劃分,宋代也是這樣。醫生共有六品級,十九級具體官職,最高為翰林醫官,相當於中央的五品大夫。這樣系統且明確的等級劃分,

使從醫人員有固定的俸祿,既能救死扶傷,也有了加官進爵的機會。

醫者社會地位提升的另一個體現是:醫生的人身安全得到了宋代“刑法”——《宋邢統》的保障。所以說,是金子在哪都發光,從醫照樣能光宗耀祖,走向人生巔峰!

不為良相亦無妨:宋朝的知識分子在醫生這條路,也能走上人生巔峰

結語:

“善醫者,必先讀神農之書,以遍識天下之藥。”

“凡唯醫者,須略通古今,粗守仁義。”

這描繪的是身為一個醫者的艱辛與不易,得通古今,得遍嘗天下之藥。他們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砥礪自我,只為救死扶傷。

相傳在古代,醫館都會掛上一副對聯:“但願世人無疾苦,寧可架上藥生塵。”醫者父母心可見一斑。

在今天,我們的醫生們繼承先賢遺志,在醫學的道路上尋找疾病的源頭,擒拿蟄伏的死神,用堅定的信念執著地托起黎明,用無疆的大愛撐起民族的脊樑。

不為良相亦無妨:宋朝的知識分子在醫生這條路,也能走上人生巔峰

在宋代,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是儒生在封建社會中“進則救世,退則救民”的自我要求;在今天,我們的社會文明和諧、公正平等,因此不管你是從政、學醫、還是在其他的崗位,都更應懷有一顆仁愛之心。唯有真心為國為民者,方為大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