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黑暗時刻:持續清退、轉型艱難,網貸行業還能堅持多久?

我命由我不由天,恐怕不適用網貸平臺了。

回顧上半年的網貸行也不難發現,從2019年年初至今,整個行業依然在進行清退。根據網貸之家7月份數據顯示:7月份P2P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900.28億元,同比下降62.19%,成交量基本與上月持平。截至7月末,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跌破800家整數關口,下降至787家,相比6月底減少了30家。

截至2019年7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合計貸款餘額總量為6669.94億元,環比下降2.93%,下降幅度為201.26億元,同比2018年7月底下降幅度高達30.24%。

也就是說,今年網貸行業的下降幅度,要比去年“雷潮”時期還要高。所以,從數據上不難看出,整個行業依然保持在“清退頻道”。

隨著“清退潮”的不斷深入,現在清退也慢慢的蔓延到了“頭部平臺”。監管釋放出的信號,也讓平臺有所行動:對於網貸的業務慢慢地壓縮,把重點放在了貸款端的業務中。也有很多頭部平臺佈局其他業務,然而轉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看不到終點的網貸,轉型之路千難萬險,又到十字路口的網貸平臺,應該往哪走呢?

一、持續“三降”平臺扛得住嗎?

網貸平臺最為重要的營收來源就是利息差。網絡貸款信息中介業務,從本質上說,還是做的信息的不對稱,主要體現在利率的不對稱上。

出借人的利率與借款人的利率,中間存在差額,網貸平臺作為投融兩端的中介,主要賺取的是差額費用。所以,針對出借人的投資資金,對於網貸平臺來講是“本錢”,如果沒有出借人的投資,網貸平臺單純有借款人,無法爭取“利差”。在2016年824文件沒有出臺之前,不少網貸平臺以自有資金對外放款,然後再吸收出借人的資金。這樣一來,不僅僅平臺本身是“超級放款人”,這種業務模式,也成了“資金池”模式。

從業務形態上來講,持續的“三降”肯定會影響網貸平臺的收入。從今年年初看出,網貸平臺在削減成本,不管是人員還是業務規模,都在下降。為的就是,能夠斷臂求生,等到未來的備案。

但是,備案再度延期,也讓很多平臺始料未及。同樣,出借人也沒有想到網貸平臺的備案會拖這麼久。從網貸之家發佈的數據中看,7月P2P網貸行業的活躍出借人數、活躍借款人數分別為199.51萬人、233.65萬人,其中活躍出借人數環比下降1.59%,約減少3.23萬人;活躍借款人數環比下降3.21%,約減少7.75萬人。

行業持續冰冷,出借人失去信心紛紛離場,網貸平臺的日子真心不好過。導致,一些平臺看不到希望,不知道重點在哪裡,加之有的平臺確實出現了兌付上的風險,只能做清退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頭部平臺慢慢也顯露出來將要退出的跡象。按照股東背景、平臺實力、以及品牌影響力來講,頭部平臺的退出略顯“不合邏輯”。有的出借人驚訝地說到,你看某某某也要退出了,看來真沒希望了。

頭部平臺的退出對於行業來講,確實能夠帶來一定信念上的崩塌。

二、轉型之路接連被“堵”

網貸平臺到底應該轉型什麼?這是今年最為流行的話題。這個話題都可以設立“學術討論”,把多種可能放在一起在綜合判斷。從整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來看,網貸平臺在互聯網、流量、品牌營銷等多方面的優勢。按照常理來判斷,網貸平臺轉型並不難。

從網貸平臺自身的角度出發,難就難在還想繼續地選擇“P2P”這條路走下去,捨不得放棄。這是大多數網貸平臺的想法,還是想未來能夠拿到“牌照”,繼續地做,畢竟是一塊“牌照”。

目前看,整個市場環境、監管政策、行業信息,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都沒具備。網貸平臺的轉型也多少有點迫不得已。

監管給出了轉型方向,網絡小貸或者消費金融。有的平臺佈局早,在年初就開始轉型,把方向瞄準在互聯網貸款市場。對於其他的平臺來說,意識到轉型問題的節點較晚,有的意識到了自己得要轉型,結果卻迎來了清退。

網絡小貸的監管政策從2017年收緊以來一直沒有再新設,雖然監管不止一次地說過網貸平臺可以轉型網絡小貸。政策沒出,沒給牌照,始終也是沒有名分,平臺這麼做下去始終是底氣不足。再者,中小平臺的自身實力不足,藉助互聯網做貸款業務,或者進行助貸業務,沒有技術上的支持,沒有資金渠道,最終難以轉型。

也有部分頭部平臺在擴充境外互聯網券商業務,雖然是一條好的出路,但是上週證監會發布了相關政策,對於在境內代理境外市場的機構,必須要先在證監會取得備案,並且不能進行實質性營利業務。這對於擁有大量投資群體的頭部平臺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兒,本來以此轉型能夠依靠龐大的投資群體實現“周邊價值”,但是這條路也被堵死了。

三、焊死的是車門還是?

對於網貸的出借人來講,尤其是目前還在投資的出借人,投資的平臺遇到問題,有一種車門焊死了,誰都別下車的感受。沒出問題的平臺,出借人天天祈禱,你可別出問題,我實在是傷不起了。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

行至黑暗時刻:持續清退、轉型艱難,網貸行業還能堅持多久?

出借人確實,傷不起了。旱死的不僅僅是車門,還是出借人對整個行業的信心。最為致命的一點,網貸行業行至黑暗,這條路上依然沒有燈光。

出借人的投資理財需求再一次的放空,這一切彷彿又回到了2013年以前。網貸行業之所以能夠在近五年的時間快速地發展而後衰落,最大的要素就是滿足了人們的金融需求。暫且不論網貸行業有多少騙局,業務模式是否合規,網貸這個業務形式,確實是在金融發展歷程中空前的。

雖然,資管新規已經正式下發,銀行理財子公司也陸續開業。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投資者的理財習慣已經被固定,也可以說大家的胃口越來越大,之前確實在網貸上享受到了高息,現在讓他接受低息,有一定的落差感。拋開風險定價不討論,大部分人在選擇理財的第一反應是看收益。

這就好比你去吃飯,一個酒店雖然不咋地,衛生條件也不行,吃了可能會鬧肚子,但是菜品做的好,還限量供應,沒有理由不吃。如果一個大酒店,富麗堂皇,但是做的菜品花樣少,沒油水,就算是敞開了供應,估計也難有人光顧。

所以,“焊死車門”會讓投資者覺得“踩空”,也讓投資變得猶豫不決。在未來的投資方向中,大部分投資者可能會迴歸到銀行理財,然而如果還有“新型理財”出現,會不會跟網貸一樣,再一次引得大家蜂擁而至呢?

網貸又到了關鍵時刻,在車上的出借人應該下車摸黑,還是在車上“一條路走到黑”?在清退期的網貸行業,能夠堅持多久並不是自身所決定的,更多的是政策、市場、以及出借人信心來掌控平臺未來的命運。

行至黑暗,網貸行業已身不由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