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超级大国︱从勃兰特线看世界强国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美国仍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英国的全球实力仅次于美国,中国位居第三”……英国新保守派智库“亨利·杰克逊协会”近日发表的这一报告引起广泛争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隐晦地评论称,“很少有国际排名将英国置于如此靠前的位置”,美国智库曾评出的“全球八大强国”中甚至都没有英国的影子。英国网友更是毫不留情地对该报告冷嘲热讽。在英国《快报》6日的相关报道页面下,一名被点赞颇多的网友留言说:“这才是假新闻。”

那么谁是超级大国,这些超级大国又是怎么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样一句非常熟悉的话:

货币“来到世间,在一边脸上带着天生的血斑”,那末,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上一期我们在聊国家人文地理时单独专篇聊了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事实上这条线也是我国经济分界线。那么,相对我们生存的地球来说也有一条这样的线——勃兰特线,将全球南北国家间相对发展水进行了分界。

勃兰特线,南北相对发展水平线

我们看国际新闻总会听到这样的“南南合作”、“南北合作”这类的方位词,可能有些人并不了解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这里说到的到南北之分,并不是以赤道为界,而是国际政治经济意义上的南北之分。最早在用词上使用南北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中,他说: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成长阶段不仅在北半球向前推进,而且也在南北球和中国向前推进。

勃兰特主持的“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于1980年、198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北方与南方:争取生存的纲领》、《共同的危机:南北合作争取世界经济回升》使南北关系一词进一步完整化。

谁是超级大国︱从勃兰特线看世界强国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勃兰特线

《勃兰特报告》中的“南-北”界限,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时所记录的工业化程度和人均财富,提出的一种发达与欠发达世界的简单对比。

2004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确认了50个“最不发达国家”。其考量的标准:人均国内总收入、用一系列“生活质量指标”衡量的人力资源,以及经济多样化水平

勃兰特线反映的是发展中国家与20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其中最中心的问题是双方的经济关系,由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南半球,所以称为“南方国家”,而大多数发达国家处于北半球,所以称为“北方国家”。与此相关,南北差距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南北差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多维度的,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其中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最根本的,是其主要内容。

南北之分,实际上是发达与不发达之分

在北方世界强国里,大部分人口就业于制造业或与之相联系的服务业部门,人均收入一般较高,教育与营养水平、预期寿命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较高。这些国家掌握较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力量。

而在南方技术较落后的国家,占较大百分比的人从事农业,而且农业大多为自给水平。这些国家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GNI,对一国居民每年国内外所有商品与服务价值的增加量的衡量)远低于那些工业化国家。人均收入、预期寿命与识字率一般也较低。

谁是超级大国︱从勃兰特线看世界强国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2002年从事农业劳动力的百分比

全球总体上农业人员占总劳动力数的近一半。在高度发达的经济体中,农业部门占用劳动力比例通常非常低,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比例的差距正在缩小。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农村无地情况和贫困人口增加,他们逃离农村移居城市。由此造成的农业人口比例减少,是贫困与失业的重新安置,而不是经济进步的表现。

谁是超级大国︱从勃兰特线看世界强国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人均国民收入及购买力

假定国民总收入平均分配到所有公民,但对这样分配的人均收入的含义各自持不同看法。(a)2003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国民总收入表示按官方市场汇率转换为美元推算的个人收入。由于这个指标表现了较先进和较落后经济之间的强烈对比,因此常用以概括技术开发的程度。虽然从子系统上看,人口稀少的富油国的高收入和工业发达国家的人均数值相比,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本图并不具备实际的精确度。对许多国家而言,不可靠的国民总收入除以不可靠的人口总数,得出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最多也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将本图与图7.6比较是一种有趣的区域对比研究。(b)2003年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考虑了价格水平的变化以衡量经济的相对大小。该指标基于这样的概念,即同样一篮子货物在所有国家都应该值同样多的钱,并试图以此来衡量当地货币的相对国内购买力。用这个更现实的尺度,发展中国家按人均国民总收入算出的赤贫国数目大量减少了。

贴上“先进-落后”“发达-欠发达”或“工业化-非工业化”这样的标签可能产生误导,使我们想到“非此即彼”。在一般文化术语上,这些说法也可能被曲解为“高级-低级”。这样的理解完全不正确,因为

这些术语仅联系着经济与技术状况,而与音乐、艺术或宗教等重要文化方面没有定性关系

不过,正确理解这些术语和经济发展指标,能够揭示不同国家和世界各地区不同文化与社会的重要差异。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全国平均值掩盖了内部差异。所有国家都有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我们还必须牢记,技术发展是一个动态概念。把世界各国看作一个在技术水平和子系统方面不断变化的连续序列,才是最有用和最精确的

造成南北差距的历史成因及未来

了解近代史的都知道,现今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都被迫沦为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北部发达国家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而占当今世界总人口的4/5、世界土地面积的2/3强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这场大失血中沦为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处于不平等的被动无权、受剥削和压迫地位的国家。

谁是超级大国︱从勃兰特线看世界强国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随着16世纪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开始启动,历史就开始从各个孤立、分散的民族的历史转变成相互关联的世界历史,也就是说,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从那时就开始了,但这个过程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却是由西方率先实现产业革命并进行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来推动的,是以南北国家的发展失衡为代价的。它从一开始就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甚至称之为“用人头作酒杯”的代价。世界因此而被划分为宗主国(超级大国)和殖民地(落后国家),这就是今天南北问题的起源。

谁是超级大国︱从勃兰特线看世界强国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我们再来看看一些人眼中所谓“民主的灯塔”美国在那个时期是怎么做的:据美国一些诚实、严谨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依据史料重新做出的推算,当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时,在现在美国境内居住的印地安人总人口在3000万至一亿之间。到在20 世纪70年代,美国被迫分散聚在美国全国各穷乡僻壤的“保留地”里的印地安人总人口还剩下了多少呢?据美国官方统计,还不到80万人。而国土面积小得多的墨西哥还有1000多万。

谁是超级大国︱从勃兰特线看世界强国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对本国贫困落后的弱势族群进行种族灭绝,使美国政府一举甩掉了本应承担的沉重的包袱和责任,又能无偿地征用他们的多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地产和无以计数的自然资源,从而使美国毫无负担地发展经济。

如果你对此产生疑惑,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大家可以看看国会山上那几个大头人士在那个期间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旧殖民体系全面崩溃,全球化进入了新阶段,其特点是,先进国与后进国交往的主要方式不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而是通过联合国、 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各种双边或多边的协定等等机构和途径进行。​

“当代世界经济宛如一个战场,各国企业在其间无穷地争夺,倒下者必定死亡,不会收容俘虏。”这场争斗“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任何松懈皆不可宽恕”,“只有奋斗才能成功”。在全球化过程中,除了发达国家之间因实力差异而厮杀激烈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因实力雄厚而获利丰厚,发展中国家则获利甚少。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谁是超级大国︱从勃兰特线看世界强国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全球化的游戏规则还存在许多不公平、不公正之处,但相比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方式毕竟文明得多,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的空间也大得多。

目前,考量南北差距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体系里,虽然霸权主义必将长期存在,依附论和极端的谋求独自发展道路终将是行不通的,但人类历史由各个分散的、相互隔离的部落、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走向全球化的历史,是生产方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各国各民族的生产力水平趋同,

南北差距由产生到逐渐消除本来就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所含有的一个必然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