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超級大國︱從勃蘭特線看世界強國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美國仍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英國的全球實力僅次於美國,中國位居第三”……英國新保守派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近日發表的這一報告引起廣泛爭議。美國《新聞週刊》網站隱晦地評論稱,“很少有國際排名將英國置於如此靠前的位置”,美國智庫曾評出的“全球八大強國”中甚至都沒有英國的影子。英國網友更是毫不留情地對該報告冷嘲熱諷。在英國《快報》6日的相關報道頁面下,一名被點贊頗多的網友留言說:“這才是假新聞。”

那麼誰是超級大國,這些超級大國又是怎麼來的,帶著這些疑問,讓我們先看看下面這樣一句非常熟悉的話:

貨幣“來到世間,在一邊臉上帶著天生的血斑”,那末,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熟悉的朋友都知道,上一期我們在聊國家人文地理時單獨專篇聊了人口分界線(胡煥庸線),事實上這條線也是我國經濟分界線。那麼,相對我們生存的地球來說也有一條這樣的線——勃蘭特線,將全球南北國家間相對發展水進行了分界。

勃蘭特線,南北相對發展水平線

我們看國際新聞總會聽到這樣的“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這類的方位詞,可能有些人並不瞭解這背後到底意味著什麼?這裡說到的到南北之分,並不是以赤道為界,而是國際政治經濟意義上的南北之分。最早在用詞上使用南北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經濟成長的階段》中,他說:我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成長階段不僅在北半球向前推進,而且也在南北球和中國向前推進。

勃蘭特主持的“國際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於1980年、1982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北方與南方:爭取生存的綱領》、《共同的危機:南北合作爭取世界經濟回升》使南北關係一詞進一步完整化。

誰是超級大國︱從勃蘭特線看世界強國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勃蘭特線

《勃蘭特報告》中的“南-北”界限,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當時所記錄的工業化程度和人均財富,提出的一種發達與欠發達世界的簡單對比。

2004年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和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確認了50個“最不發達國家”。其考量的標準:人均國內總收入、用一系列“生活質量指標”衡量的人力資源,以及經濟多樣化水平

勃蘭特線反映的是發展中國家與20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和外交關係,其中最中心的問題是雙方的經濟關係,由於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處於南半球,所以稱為“南方國家”,而大多數發達國家處於北半球,所以稱為“北方國家”。與此相關,南北差距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南北差距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多維度的,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科技等諸多領域。其中生產力水平的差距是最根本的,是其主要內容。

南北之分,實際上是發達與不發達之分

在北方世界強國裡,大部分人口就業於製造業或與之相聯繫的服務業部門,人均收入一般較高,教育與營養水平、預期壽命和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也較高。這些國家掌握較強大的經濟與政治力量。

而在南方技術較落後的國家,佔較大百分比的人從事農業,而且農業大多為自給水平。這些國家國民總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GNI,對一國居民每年國內外所有商品與服務價值的增加量的衡量)遠低於那些工業化國家。人均收入、預期壽命與識字率一般也較低。

誰是超級大國︱從勃蘭特線看世界強國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2002年從事農業勞動力的百分比

全球總體上農業人員佔總勞動力數的近一半。在高度發達的經濟體中,農業部門佔用勞動力比例通常非常低,但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農業勞動力比例的差距正在縮小。發展中國家人口迅速增長造成了農村無地情況和貧困人口增加,他們逃離農村移居城市。由此造成的農業人口比例減少,是貧困與失業的重新安置,而不是經濟進步的表現。

誰是超級大國︱從勃蘭特線看世界強國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人均國民收入及購買力

假定國民總收入平均分配到所有公民,但對這樣分配的人均收入的含義各自持不同看法。(a)2003年人均國民總收入。人均國民總收入表示按官方市場匯率轉換為美元推算的個人收入。由於這個指標表現了較先進和較落後經濟之間的強烈對比,因此常用以概括技術開發的程度。雖然從子系統上看,人口稀少的富油國的高收入和工業發達國家的人均數值相比,可能有著不同的含義。本圖並不具備實際的精確度。對許多國家而言,不可靠的國民總收入除以不可靠的人口總數,得出的人均國民總收入最多也只是一種粗略的估計。將本圖與圖7.6比較是一種有趣的區域對比研究。(b)2003年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考慮了價格水平的變化以衡量經濟的相對大小。該指標基於這樣的概念,即同樣一籃子貨物在所有國家都應該值同樣多的錢,並試圖以此來衡量當地貨幣的相對國內購買力。用這個更現實的尺度,發展中國家按人均國民總收入算出的赤貧國數目大量減少了。

貼上“先進-落後”“發達-欠發達”或“工業化-非工業化”這樣的標籤可能產生誤導,使我們想到“非此即彼”。在一般文化術語上,這些說法也可能被曲解為“高級-低級”。這樣的理解完全不正確,因為

這些術語僅聯繫著經濟與技術狀況,而與音樂、藝術或宗教等重要文化方面沒有定性關係

不過,正確理解這些術語和經濟發展指標,能夠揭示不同國家和世界各地區不同文化與社會的重要差異。這些指標所反映的全國平均值掩蓋了內部差異。所有國家都有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我們還必須牢記,技術發展是一個動態概念。把世界各國看作一個在技術水平和子系統方面不斷變化的連續序列,才是最有用和最精確的

造成南北差距的歷史成因及未來

瞭解近代史的都知道,現今發展中國家在歷史上都被迫淪為發達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北部發達國家的原始積累過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奪、殺戮。而佔當今世界總人口的4/5、世界土地面積的2/3強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在這場大失血中淪為第三世界。在國際政治經濟中處於不平等的被動無權、受剝削和壓迫地位的國家。

誰是超級大國︱從勃蘭特線看世界強國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指出,隨著16世紀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開始啟動,歷史就開始從各個孤立、分散的民族的歷史轉變成相互關聯的世界歷史,也就是說,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從那時就開始了,但這個過程在具體的歷史進程中卻是由西方率先實現產業革命並進行資本主義的殖民擴張來推動的,是以南北國家的發展失衡為代價的。它從一開始就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業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馬克思甚至稱之為“用人頭作酒杯”的代價。世界因此而被劃分為宗主國(超級大國)和殖民地(落後國家),這就是今天南北問題的起源。

誰是超級大國︱從勃蘭特線看世界強國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我們再來看看一些人眼中所謂“民主的燈塔”美國在那個時期是怎麼做的:據美國一些誠實、嚴謹的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依據史料重新做出的推算,當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時,在現在美國境內居住的印地安人總人口在3000萬至一億之間。到在20 世紀70年代,美國被迫分散聚在美國全國各窮鄉僻壤的“保留地”裡的印地安人總人口還剩下了多少呢?據美國官方統計,還不到80萬人。而國土面積小得多的墨西哥還有1000多萬。

誰是超級大國︱從勃蘭特線看世界強國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對本國貧困落後的弱勢族群進行種族滅絕,使美國政府一舉甩掉了本應承擔的沉重的包袱和責任,又能無償地徵用他們的多達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地產和無以計數的自然資源,從而使美國毫無負擔地發展經濟。

如果你對此產生疑惑,關於這方面的資料,大家可以看看國會山上那幾個大頭人士在那個期間做了什麼、說了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舊殖民體系全面崩潰,全球化進入了新階段,其特點是,先進國與後進國交往的主要方式不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統治,而是通過聯合國、 從關貿總協定到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各種雙邊或多邊的協定等等機構和途徑進行。​

“當代世界經濟宛如一個戰場,各國企業在其間無窮地爭奪,倒下者必定死亡,不會收容俘虜。”這場爭鬥“關係到國家的命運”,“任何鬆懈皆不可寬恕”,“只有奮鬥才能成功”。在全球化過程中,除了發達國家之間因實力差異而廝殺激烈外,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因實力雄厚而獲利豐厚,發展中國家則獲利甚少。因此,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

誰是超級大國︱從勃蘭特線看世界強國是如何造成全球化南北失衡

全球化的遊戲規則還存在許多不公平、不公正之處,但相比於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統治方式畢竟文明得多,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的空間也大得多。

目前,考量南北差距還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經濟全球化的體系裡,雖然霸權主義必將長期存在,依附論和極端的謀求獨自發展道路終將是行不通的,但人類歷史由各個分散的、相互隔離的部落、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走向全球化的歷史,是生產方式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各國各民族的生產力水平趨同,

南北差距由產生到逐漸消除本來就是人類歷史發展規律所含有的一個必然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