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生产一线做最优秀的技术型工人


--记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公司炼油三部杨涛

扎根生产一线做最优秀的技术型工人


杨涛,男,54岁,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公司炼油三部主任技师,中国石化技能大师。1984年职业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石化洛阳石化公司工作,先后从事过催化裂化、小本体聚丙烯、延迟焦化等5套生产装置的操作和管理。扎根生产一线36年来,他化解了多项重大生产波动和装置难题,练就了丰富的炼油生产操作技能,2018年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聘为“延迟焦化操作工技能大师”,达到炼油操作工职业生涯的最高层级。他还带领劳模创新团队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2019年以他名字命名的杨涛创新工作室荣获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扎根生产一线做最优秀的技术型工人


追求思想进步,提高品德休养 体现责任担当

牢记使命,顾全大局,是他提升思想能力的检验。杨涛积极学习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坚持原则、服从指挥、顾全大局,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严峻形势下,他提高站位,主动担当,坚决履行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政治责任。杨涛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正向引领作用,带动基层各单位技师努力工作、爱岗敬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确保装置安全平稳运行。围绕洛阳石化“凝心聚力、创新创效”工作主线,为公司生产经营大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勤于思考总结,巧用绝招妙技破解生产难题

勤学善思,注重积累,是他不断进步的法宝。他根据延迟焦化工艺生产特性,思考总结职工日常操作规律,编写出《焦炭塔60步操作法》,建立起标准化操作机制,杜绝延迟焦化装置生产过程中的误操作,为延迟焦化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2014年《焦炭塔60步操作法》获得河南省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二等奖,先后被天津石化、塔河炼化、惠州炼化、辽宁兵器集团、山东地炼等众多企业拷贝借鉴使用。他还运用绝招妙技先后化解装置“弹丸焦堵塞放水线”、“顶循系统结盐”、“柴油冷却器结盐”、“冷焦水系统焦粉堵塞”、“液态烃泵抽空”“冷却水箱盘管腐蚀”等众多生产难题,确保了装置连续安全平稳运行。2012年他远赴辽宁兵器集团焦化装置,指导加热炉机械清焦、装置停工检修,受到兵器集团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2014年和2016年帮助广西北海炼化焦化装置彻底解决了液态烃泵长期抽空的顽疾和分馏塔操作异常造成的产品质量长期不合格,获得了兄弟企业的高度赞扬。

善于开拓创新,优化生产操作节能降耗

优化创新,增效降耗,是他不变的追求。

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致力于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公司降低运行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多财富,是他的工作目标和追求。针对冷焦水旋流除油器运行异常状况,他提出“增加6米线增效50万”的生产优化方案,实施后每个生焦周期减少焦化倒水时间6小时,每年降低装置电耗49万元;他提出并亲自负责的“回炼废旧润滑油”项目,将全厂的废旧润滑油回炼再利用,每年创效约96万元;他还提出加热炉备用炉管注净化干气,利用净化干气代替3.5MPa蒸汽进行炉管保护,创效近700万元;提出延迟焦化装置大比例掺炼沥青质+油浆,充分发挥延迟焦化装置的多功能生产加工特性,为公司增效4000多万元。他承担的2项优化课题攻关,“焦化蜡油350℃以下含量控制攻关”、焦化蜡油350℃以下含量由攻关前的10.54%降至小于5%,每年可降低加工成本约35万元。“G103重质原油进焦化加工”,每加工1吨可产生200元效益,该攻关不仅解决了重质原油加工难题,还产生效益600万元。

勇于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

爱琢磨,有钻劲儿,是杨涛的工作态度。

在炼油化工现场日常生产操作过程中,杨涛发现普遍使用的F型阀门扳手在进行阀门开关操作时,功能单一,并且在完成皮带捆扎、阀门垫片更换、润滑油及化剂桶盖开启、小阀门开启等作业时,需要携带尖尾扳手、撬棍、开桶器、锯弓等多种工具,不仅不易操作,而且容易遗漏,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他经过长时间摸索,发明出多功能新型阀板,将炼油化工操作使用的多种工具进行高度集成,最大程度简化了操作人员的携带工具数量,实现了一具多用,深受生产一线职工喜爱,其价格远远低于公司采购的铜质C型扳手。他的事迹被洛阳石化广播电视中心制作成视频片,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网络电视上得到广泛播放,引起了轰动效应。2017年他又研发出一种“高效排凝疏通器”。炼油化工行业的设备检修或装置大检修期间,设备内部的残余物料要排干净,是安全检修的重要环节。在此发明之前,疏通排凝这项高难度、高风险作业以往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用铁丝进行疏通,虽然小心谨慎,但是经常会发生人身伤害和环境污染事故,为了消除此项作业的风险,保护作业人员安全,他经过三次设计变更改进,终于创新发明了用高压水替代人工疏通排凝阀的机械设备,不但保证了作业人员的本质安全,疏通效率提升百倍,试验成功之后受到一线职工的高度认可,也填补了炼油化工行业间几十年的空白。

言传身教做好技术传承

培养新人,传承技艺,是他一贯的做法。

在企业改革、扭亏脱困、提质增效、奋勇攻坚时期,他充分发挥一名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公司200多名技师、400多位班长、5批青工以及其他炼油化工单位职工授课,面对面讲述自己的成长过程和自己经典的优化建议和成果,激发了基层技能人才的工作和创新热情,充分展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正能量。作为基层单位培训主管,他因人施教,毫无保留的倾囊传授多年积累的生产经验。他重视“师带徒”工作,关心大学生成长,坚持正向引导,量身编制培训计划和培训教材,使他们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如今,他培养的11名大学生中,已有9名走上技术管理岗位。他首创“素质提升+ ”培训方法,所带徒弟1人聘为高级技师、2人聘为技师、8人成为技能强悍的班组长,为公司的人才梯队建设和单位优秀工作团队的打造做出了积极贡献。

扎根生产一线做最优秀的技术型工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凭着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学无止境的拼搏精神,杨涛先后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洛阳市首届优秀技能人才”、洛阳市“河洛工匠”、“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技术能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延迟焦化技能大师。取得发明专利证书19项,技术优化成果24项,1项QC成果获得集团公司QC成果一等奖,2项科技创新成果分获公司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扎根生产一线做最优秀的技术型工人

面向未来,杨涛表示将以劳模工作室为依托,持续开展技能创新、带领团队成员解决装置运行难题、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为广大生产一线工人做出新的表率,为企业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