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上空的臭氧洞 縮小到創紀錄的小尺寸

自從被發現以來,它並沒有那麼小。

南極上空的臭氧洞 縮小到創紀錄的小尺寸

2019年10月4日,在南極洲上空可以看到臭氧洞(藍色)。圖片:©NASA Goddard / Katy Mersmann)

科學家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洞在原本被防曬的平流層中破裂,在那裡,有害的紫外線(UV)破裂,其面積縮小到有史以來的最小,可追溯到1982年。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通常在每年的這個時候,臭氧中的空洞(由包含三個氧原子的分子組成的一層)會增長到約800萬平方英里(2000萬平方公里)。那比俄羅斯還大。

但是,根據美國宇航局的一份聲明,南半球異常溫暖的天氣意味著,直到九月的大部分時間裡,該洞只延伸了不到390萬平方英里(1000萬平方公里)。

位於馬里蘭州格林貝爾特的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保羅·紐曼對現場科學說:“發生的這種變暖對南半球是個好消息,因為臭氧含量會更高,紫外線含量會更低。”

它是這樣工作的:在南半球的冬季,平流層中形成了雲層,其延伸到地球表面上方約6到31英里(9.5到50公里)。在那兒,即使是最少量的太陽可見光,也會將氯氣分解成氯原子。這些原子被認為是“反應性的”,可以化學破壞臭氧分子。因此,南極冬季的臭氧空洞往往更大。

當南極洲的溫度開始變暖時,平流層中的極雲消散,這意味著沒有發生任何破壞臭氧的化學反應的地方。今年,異常溫暖的天氣使臭氧層破損了,這使臭氧孔變得非常小。

紐曼說:“這和我們80年代初所見的一樣小。” (臭氧洞很小,直到1985年才發現。)

紐曼說,破壞臭氧層的氯氣主要來自直到1996年美國禁止使用之前生產的氯氟烴(CFC)。即使如此,某些類型的CFC可以在大氣中停留100多年。

如果較高的溫度對臭氧層有利,這是否意味著隨著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空穴會變得更小?

紐曼說,不完全是。事實證明,二氧化碳在平流層中的作用與在離地面較近的對流層的作用相反。紐曼解釋說,平流層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然後散發到太空中,並補充說這層大氣實際上正在冷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