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的春天都會如約而至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第斯多惠

在你的生命中是否遇到過這樣的老師,他會在你人生的至暗時刻給你點亮一盞燈,在你迷茫時給你一個指引方向,在你面對眾人的冷眼時給你一個肯定。如果你遇到過,那你足夠幸運。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的春天都會如約而至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法國上映的一部音樂電影。影片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家馬修為了生計來到一家名叫“池塘之底輔育院”的學校做助理老師的故事。正如學校的名字一樣“池塘之底”,這裡的學生是一群被家長和社會所放棄的“壞孩子”。面對一群頑劣的問題學生和一位自私刻薄的校長,馬修試圖用音樂教化這些孩子。儘管與校長“犯規,懲罰”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讓他在工作中飽受排擠,但他仍堅持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學生,給予他們尊重和關愛,他堅信音樂可以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馬修雖然帶著遺憾離開了輔育院,但他的付出喚醒了孩子們內心的純真與善良,他的出現改變了莫翰奇的一生,讓他從一個“魔鬼”成為著名的指揮家。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的春天都會如約而至

影片猶如一股清流,用最古典的技法說出了一則最純真的故事,正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情感喚起了人們心靈的共鳴。正如影片所說的那樣:“這漫天飛舞的紙飛機是我們對你的敬意。”馬修,一個不成功的音樂家,一個不成功的學監,用希望和愛,給了孩子們播種了一個美妙的春天。

作為一名教育從事者,影片帶給我的除了感動,還有一些思考。

有教無類,是教師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

在馬修來到“池塘之底”之前,這所學校是沒有音樂課的,因為校長不相信這群無藥可救的孩子能學會唱歌。但馬修的到來,讓音樂融進孩子們的生活。他願意為孩子們譜寫曲子,他堅信:“每一顆心都需要愛,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即使是被認為“變態的”、“有心理障礙”的孟丹,也能成為他合唱團裡唯一的中音。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的春天都會如約而至

“池塘之底”的孩子與正常孩子的劃分依據是什麼?不過是社會以成年人的生存法則來給孩子制定的行為準則,孩子們並不具備成年人那樣健全的心智、縝密的思維方式、客觀的判斷能力,他們只會用最直接最純粹的行為去表達對世界的愛與恨。

我們沒有資格在孩子身上貼標籤,將他們劃分為三六九等,更沒有資格去限制孩子們接受教育的權利。我們能做的,是用足夠的耐心幫助智力條件比較差的學生,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用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去感化調皮頑劣的孩子,點燃他們心中“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的春天都會如約而至


因材施教,是教學、教育的核心技巧。

馬修在發現孩子們喜歡唱歌時,並沒有立刻教他們唱歌,而是一個一個的分析他們聲音的特色,將他們分為低、中、高音部。讓不會唱歌的貝比諾擔任合唱團團長助理,讓五音不全的郭和頌充當樂譜架,為極具音樂天賦的莫翰奇安排個人獨唱。他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並充當不同的角色。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的春天都會如約而至

這個做法看似很平常,但對我的教學理念有很大啟發。通常,我們習慣於用統一的學習標準去要求一個班級整體,但我們忽略了這個整體中的每一個個體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跑得快,有的人跑得慢。跑得快的學生,老師講一遍的知識點他就可以理解並運用;而跑得慢的學生可能更多遍的講解也未必能被他吸收。而當我們給學生布置同樣的作業時,就會出現一種現象:跑得慢的學生永遠得不了優秀,甚至經常完不成作業又或者去抄襲別人的作業。長久以往的惡性循環,會讓他對學習失去信心,對自己失望。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成功的樂趣。”換言之,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還是所需時間來講,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因材施教。作為老師,我們要善於發現,每一個孩子此刻能做到什麼程度,將他們引進力所能及的腦力勞動中去,讓他們享受到學習中的成就感。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的春天都會如約而至

亦師亦友,是最恰當的師生關係。

影片的最後,馬修被解僱,當他正因學生們沒有來送別他感到失望時,一隻只紙飛機從教室的窗戶裡飛出來,上面寫滿了學生們對他敬意,馬修的眼角是溼潤的,他感受到了孩子們對他的感激和不捨。那刻,馬修心中充滿喜悅與樂觀,他想向世界高聲大喊:“偉大的藝術家很快找回自我,他叫克萊蒙.馬修,過氣的音樂家和失業的代課老師”,儘管沒人會聽,沒人會在乎他的存在。是孩子們天籟般的歌聲給了他創作的靈感,讓他找回自我,對未來重拾希望。

正是這種相輔相成、亦師亦友的師生關係給了觀眾們無限的感動。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的春天都會如約而至

教師於學生而言,不僅僅是傳道受業的講師,還是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的指引者。學生們可以找老師解決學業上的困惑,也可以向老師尋求情感上的慰藉。而學生於老師而言,他們更像是老師的一面鏡子。每天的學習狀態、每次的考試成績都反映了老師在某個階段的工作成果和不足,老師便在這種反饋中反思自己的工作,從而提高教學水平,給學生創造一個更加舒適的教育環境。這種關係中,教師和學生相互關心、相互信任,學生不會把教師單純的看成嚴厲的督導者,也不會把分數當成唯一的自我評價,他們會在和諧的師生關係中成長為健康、積極、樂觀的少年。

《放牛班的春天》:每個孩子的春天都會如約而至

“童年的幸福,轉瞬即逝,絢麗的金光,照耀在小路的盡頭。”用潛移默化的教育,滋潤孩子們純真且善良的心靈,是每個教師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